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南京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案例,从话语研究的视角阐释了综合性博物馆非遗活态展的策展理念,并探讨了非遗活态展对综合性博物馆打造多元文化空间的促进作用。该馆在策展过程中,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活态保护"的非遗保护原则,开展"活态展"的创造性展陈实践,试图贯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构的非遗话语体系和我国传统文化语境对非遗项目的文化阐释;化解了传统博物馆以专家为主导的策展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活态叙事之间的矛盾;加强了社群和非遗传承人之间的关联;形成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综合性博物馆中的互补,助推了综合性博物馆朝着"全遗产观"下的现代博物馆转型,打造与区域、社群深度互动的文化传承空间。  相似文献   

2.
文化遗产的收藏和保护被认为是博物馆的核心功能之一。上世纪70年代以来,文化遗产理念的不断进化和发展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对博物馆收藏和保护功能的影响非常深刻。为此,博物馆界首先要分析这种新理念的基本内涵及进化过程,因为这种分析提供了一个基本出发点和参照系;其次要研究这种新的文化遗产理念对传统的遗产价值观所可能带来的挑战,因为价值体制的变化对博物馆遗产保护政策的制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第三要了解这种新理念对文化遗产信息结构的传统性认识将产生哪些影响,因为信息结构认识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博物馆遗产保护工作走向;第四要探索全方位,多维度保护文化遗产的新途径,新方法,因为它们可以帮助博物馆保护工作寻找某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在保护近现代工业遗产的实践中,我国的工业遗产博物馆应运而生。但对于这一类博物馆的筹建与运行,我们既缺乏实践经验,又缺乏理论认识。如何提高工业遗产博物馆员工的专业能力,提升博物馆服务社会的质量,增加博物馆藏品数量,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这是我国工业遗产博物馆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我们要加强对工业遗产藏品的征集力度,设立全国指导工业遗产博物馆业务的专门机构,多渠道提高博物馆员工的专业能力,取消向企业征收工业遗产博物馆建筑房产税的不合理条款,并在财政上给予工业遗产博物馆适当的补贴,使我国工业遗产博物馆能稳健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更新与工业遗产改造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以适应性再利用为导向的工业遗产保护已衍生出创意园区模式、博物馆模式、景观公园模式、综合开发模式等多种类型。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博物馆模式日益受到关注,自2018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以来,各地掀起规划与建设工业博物馆的新热潮,涌现出一批优秀代表,也面临缺少造血机制等严峻挑战。以上海玻璃博物馆为例,通过梳理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举措,分析其先进理念及成功经验,特别是在运营层面构建凝聚力、创新力及融合力的实践,以期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互助关系,为发展社会精神文明赋予了巨大的动力,因而博物馆事业得到了新的促进因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苏维埃时代博物馆网形成的历史是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博物馆网的建立和发展的有关问题,都应该按照博物馆事业的历史,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才能阐述清楚。现在的这个题目要求不仅是对所有加盟共和国的资料和观点进行分析研究,而且要对全苏联的资料和观点进行分析研究,尤其是要对俄罗斯联邦的资料和观点进行分析研究,因为它在历史上有过重要的作用。同此相联的是必须对遗产有一定的认识,因为苏维埃博物馆事业是在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露天工业遗址博物馆的发展还刚起步,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都十分缺乏。露天工业遗址博物馆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实践,他们曾经遇到的工业遗产保护与管理、资金来源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诸问题,也是我们今天所面临并需要解决的问题。这里选择西方发达国家最有影响力的三座露天工业遗址博物馆案例,分析比较它们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工业遗产保护策略与运作手段,探索露天工业遗址博物馆的发展之路,对我国的露天工业遗址博物馆建设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生态博物馆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遗产界和博物馆界对生态博物馆的讨论日渐深入,这种新的博物馆理念和类型也被逐渐运用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和遗产类型中。随着国际社会对农业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日益重视,作为亚洲第一个引进生态博物馆,同时又是世界农业遗产大国的中国,对生态博物馆在农业遗产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也倍加关注。目前我国已建成的生态博物馆无一例外是以传统农业社区为基础的。本文从生态博物馆与农业遗产保护事业的共同关注、生态博物馆在农业遗产保护事业中的价值,以及农业社区生态博物馆建设的规划与运行三个方面,对二者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回顾博物馆发展史基础上,综合考虑社会宏观发展趋势,运用"未来学"、博物馆经验与想象,从人类"遗产"衡量尺度、功能取向与重组、从业者、科技与博物馆关系、教育观念、数量与类型、公众对博物馆认知、形态特点等方面,对博物馆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前瞻性探索。  相似文献   

9.
<正>从"物品的墓地到思想的摇篮"(古德),到"让文物活起来"(习近平),贯穿其中的既有中外遗产思想的异曲同工之妙,也是从领袖、博物馆专家到社会公众共同的愿望。但是,让愿望成为现实,需要具体的博物馆实践,尤其是合理的中程理论与方法的指导。智慧博物馆当属于这样的博物馆领域中新兴的中程理论之一。智慧博物馆和前几年已经引人注目的"数字博物馆"不同,它不再是将藏品和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博物馆发展新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新的时代思潮,引导着诸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在博物馆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为博物馆扩充了观念与视野,引发了其功能的发展和延伸。本文分剐从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层面进行阐述,分析了博物馆的民俗文物抢救、田野调查、资料数据库的建设、动态民俗事项展示、民俗活动与社教等新趋向。同时,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论述了博物馆在促进遗产传承中应采取的"层次性"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国际博物馆界早已经将"博物馆与文化景观""博物馆与自然遗产""博物馆与旅游"等命题提出来思考和探究。2018年,我国行政机构调整使得文化与旅游合并为一个部门,"文旅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当下在文化旅游界的关键词。如何保护和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遗产一直是博物馆从业人员的命题,博物馆作为"文化的中枢"更要积极发挥其当下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我国博物馆从业人员需要从意识、理论、实践中去探索文旅融合背景下中国博物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杨扬  蔡杰 《档案管理》2017,(4):46-47
国际博物馆协会在《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中将博物馆定义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由此可知,博物馆是一个研究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的机构,也就是对人类环境所遗留下来的文物及非物质文化的研究与展示.  相似文献   

13.
"棘手的遗产"(difficult/unsettling heritage)是时间洪流中必不可少却通常又避之不及的一部分。作为博物馆人,怎样认识并从中整合出相关历史的展览,通过策展实践引导更深层的反思,与观众、社会交融互动,并从中重新审视历史类策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德国相关策展实践的分析与解读,并联系中国"以史为鉴"传统,思考"棘手的遗产"概念在中国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本期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核心价值"。这并不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论题。在世界范围内,随着殖民体系的崩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各种观念时时处于急剧的变化发展过程之中。反映在博物馆领域,首先表现为以变革传统博物馆为诉求的新博物馆学运动的兴起。该运动疏离传统的"以物为导向",倡导"以人为导向",尊重文化多样性,反对强制推行文化标准化政策;倡导遗产保护和展示的在地性,以图避免传统博物馆对遗产与其原生环境的剥离;倡导通过新技术的使用动态地阐释文化遗产,以求弥补传统博物馆静态展示的缺陷,等等。这些主张无不解构着传统博物馆的价值理念,因而引起了传统博物馆的忧虑与反弹。新旧两种观念的对  相似文献   

15.
2002年10月,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第七次大会在中国上海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无形文化遗产",大会通过了以保护亚太地区无形遗产为宗旨的《上海宪章——博物馆、非物质遗产与全球化》①。  相似文献   

16.
近来,关于无形化遗产保护的讨论在博物馆界中逐渐热烈起来,博物馆能否在无形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积极作用?可否将无形化遗产纳入博物馆工作范畴?如何在建立在以有形化遗产为基础的博物馆传统工作框架中纳入无形化遗产保护业务?这样做是否会影响博物馆的传统职能?  相似文献   

17.
生态博物馆是超越传统博物馆围墙,探索将自然与人文遗产综合保存、展示和利用的一套理论和方法,缘起于博物馆服务社会发展的良好愿望,回应了人们对遗产与环境保护、社区重建等时代热点的关切与期盼,并对全球化、信息化和民主化浪潮起到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对生态博物馆国际国内发展史的梳理、特征的总结以及反思,有助于探索生态博物馆的治理和运营模式,在当下遗产的保护利用、遗产事业深化转型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遗产本质上是一种制造意义的文化生产过程,包括激发观众的记忆,建构其身份认同,地方感等。对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博物馆的观众访谈表明观众参观博物馆过程中体现的记忆和身份认同。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于遗产有多样的利用与理解的方式,遗产和博物馆专家不能一直主导遗产利用和观众社群重构遗产的方式。创造历史感的不仅仅是与遗产相关的机构,在博物馆和遗产点的观众同样会建构历史感。博物馆观众是遗产的利用者,他们用多种方式去理解和利用遗产制造。  相似文献   

19.
工业博物馆模式作为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基本手段,是保护工业遗产、弘扬工业精神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工业遗产保护理念深入民心。唐山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的诞生为这一保护利用模式提供了范例。通过分析其建立背景和运营现状可得出完善工业博物馆模式的途径主要包括:加快工业遗产保护的立法进程、改革工业博物馆的运营机制、强化工业博物馆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工业博物馆的科研与教育功能和多种模式融合发展等。  相似文献   

20.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语境中,清晰的定义与稳定的身份认同对博物馆发展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反思国际博物馆协会定义存在的局限性,以及中国博物馆发展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尝试从博物馆发展的内部规律以及博物馆与社会关系的外向视角,探讨在以智识生活为重要面向的现代社会中,博物馆在对遗产收藏与保存、整理与研究的过程中,如何进行"知识生产"的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探索构建社会公众参与的公共知识生产机制与生态。博物馆作为一个"知识生产体","物质性"与"公共性"是它的核心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