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春佳节,周耒及其团队携带舞台话剧新作《思凡》登陆南宁剧场首秀,引起一定反响。包括微信公众号在内各路媒体对于《思凡》"自发性鼓励、喝彩",这是这个时代一种"大众的心声",可以成为当下"底层文艺"茁壮成长的土壤,但"感情不可以代替理性"。上升到文艺评论加以理性分析,《思凡》的成功之处集中体现在其通过别具特色的本土元素演绎了一段荒诞而富有启迪的现代人性故事;《思凡》的舞台呈现确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绝非已经尽善尽美;作为"崇左本土话剧的一声春雷",《思凡》的成功首秀,对于包括崇左文艺在内的"底层创作"发展而言,别具意味。  相似文献   

2.
孟京辉导演对明代无名氏剧本《思凡·双下山》和薄伽丘《十日谈》的两个故事进行改编,创作出《思凡》。他以青春的激情和创造的活力大胆采用互文性手法对传统题材进行改写,使得传统戏剧在古老的舞台上散发出现代的气息。  相似文献   

3.
《思凡》这出戏虽篇幅不长,但在戏曲界地位独特,意义非凡,俗话说"男怕夜奔,女怕思凡"。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尼姑赵色空形象的丰富性:她既是四大皆空的尼姑,又是春心萌动的少女,同时更是爱情的"追梦人",追求个性解放的先驱者。通过对赵色空这一形象的文化内涵的解读,可以更好地认识《思凡》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昆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学、艺术等价值,凝聚着丰富的美学内涵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第七届北京传统音乐节大师班讲座之七——北昆《双思凡》,通过昆曲表演艺术家张正芳先生的亲历口述,对昆曲的优秀传统剧目《双思凡》70年前创作历程与当下传习、复排记忆进行文本的呈现,反思当下昆曲传承发展寂寥的现状,从而引导社会群众正确看戏、听戏、学戏的审美价值取向。深深体会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之精神,用心领会感知昆曲艺术古人之情怀,这也正是中国戏曲文化精神于当代的一种人文回归。  相似文献   

5.
拟以戏剧舞台上处于次要角色的“群体形象”作为中心论题,以《思凡》为例,探讨“群体形象”在孟京辉先锋戏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笔者将就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及其作品加以比较分析,并以其为参照系对希腊歌队和中国传统戏曲进行回顾对比,从文本叙述、舞台调度两个层面进行探讨。从布莱希特到孟京辉,虽然“群体形象”始终只能是配角,可是在一度、二度创作中的巧妙运用,使其永远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功用,必将继续活跃在当代戏剧舞台上。  相似文献   

6.
浅论“群体形象”在话剧《思凡》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以戏剧舞台上处于次要角色的“群体形象”作为中心论题,以《思凡》为例,探讨“群体形象”在孟京辉先锋戏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笔者将就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及其作品加以比较分析,并以其为参照系对希腊歌队和中国传统戏曲进行回顾对比,从文本叙述、舞台调度两个层面进行探讨。从布莱希特到孟京辉,虽然“群体形象”始终只能是配角,可是在一度、二度创作中的巧妙运用,使其永远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功用,必将继续活跃在当代戏剧舞台上。  相似文献   

7.
在梳理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唐代作家莫休符及其著作《桂林风土记》进行考辨,认为莫休符的籍贯应为广南封川开建人;《桂林风土记》存世于今的善本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桂林风土记》;《桂林风土记》原本应有三卷。  相似文献   

8.
大约自成玄英以后,学界多认为《庄子》内七篇之间"相因之次第"。然笔者认为,七篇之间的逻辑关联是以《人间世》为中轴线,向两边展开的复合结构。前三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和后三篇《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各自构成一个独立的单元组。前、后两个单元之间,又存在不等价的关系,分别有上下、尊卑、主次、先后、主动与被动等对比区分。前一组代表一种自愿的主动选择,是乐得其所的,象征快乐;后一组代表一种无奈的被动屈从,是不得已的,象征痛苦。此正是所谓"游方之外"与"游方之内"、"内圣之学"与"外王之学"、"心之逍遥"与"形之委蛇"、"道"与"德"等在外在形式上的不同。因此,七篇的穴窍是《人间世》,核心思想是"贵己"、"重生"。  相似文献   

9.
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是一部宗教意味十足的小说。本文试图对小说中有关《圣经》的人物、意象、典故及故事中的总体宗教象征进行梳理与论证,最后得以支撑起白鲸是神魔合一的论点。  相似文献   

10.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分析哈代的小说《还乡》中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的有效工具。小说中游苔莎是古希腊人本主义的化身,倾向于充满欲望的、非理性的"本我";克林是19世纪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精神的象征,倾向于平衡节制的"自我";爱敦荒原是传统的象征,倾向于伦理道德、宗教戒律的"超我"。三者的交织作用使《还乡》作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代表作之一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1.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共收录重文1163个,这是重文作为文字学术语第一次被提出来。同时,许慎明确了形声字的定义。在《说文》重文中,有些重文就是因为形声字形符的换用而重。本文尝试从《说文》重文中形声字形符的换用来进行浅析,包括意义相近形符的换用以及意义相关形符的换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主腔分析法对川剧代表曲目《七姬思凡》的旋律形态进行分析,得出该曲目中两个基本主腔旋律及变体,并对其核心音调、基本旋法、旋线等因素进行描述归纳,从形态学角度证明川剧的旋律确在弋阳腔与昆曲音调基础上结合四川民间音乐旋法旋线及节奏等因素,具有多地域音乐混合特征,并认为此现象形成是移民文化与巴蜀地域文化合力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语符学是丹麦哥本哈根学派领袖叶尔姆斯列夫的代表语言学说。王德福的新著《语符学语言模型研究》,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语符学理论的专著。该书从语言模型构建的角度,对以叶尔姆斯列夫为代表的语符学理论体系做了系统梳理,对语符学的语言观、方法论及对现代语言学的影响,做了研究性的介绍。这本书,立足中国语言学理论研究的现状,试图将语符学本真、自足的学说体系阐释清楚,填补了语符学理论在国内尚无研究专著出版的空白。  相似文献   

14.
语符学是丹麦哥本哈根学派领袖叶尔姆斯列夫的代表语言学说。王德福的新著《语符学语言模型研究》,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语符学理论的专著。该书从语言模型构建的角度,对以叶尔姆斯列夫为代表的语符学理论体系做了系统梳理,对语符学的语言观、方法论及对现代语言学的影响,做了研究性的介绍。这本书,立足中国语言学理论研究的现状,试图将语符学本真、自足的学说体系阐释清楚,填补了语符学理论在国内尚无研究专著出版的空白。  相似文献   

15.
《易经》的卦符是最古老的符号系统之一。本文试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卦符的符号性质、符号体系 ,以及它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诠释 ,以图破除人们对卦符的神秘感 ,并对《易经》符号的魅力有更深的认  相似文献   

16.
《雅歌》中有一句话"我是沙仑的玫瑰,空谷的百合",这是玫瑰首次在《圣经》中出现。"玫瑰"作为西方语言象征系统中最具有多义性和丰富性的符号之一,在几大文化传统中究竟是何面貌,中国是否也有此象征符号,将是本文要探讨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劳伦斯在其代表作《恋爱中的女人》中运用了大量原型象征,其中很多来源于《圣经》。本文运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分析了这部作品中的《圣经》原型象征,并指出这些原型象征有力地阐释了劳伦斯"只有通过死亡才能获得新生"的哲学辨证思想。  相似文献   

18.
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艺术方法,它借助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抽象的意义。霍桑在其小说《红字》中对象征手法发挥的淋漓尽致,使得该作品在今天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并使他在文学史上处于永久不衰的地位。该小说中红字"A"是贯穿全书的主线,也是最典型的象征。本文就《红字》中字母"A"的象征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华裔法语作家山飒的小说《柳的四生》是一部充满象征意义的作品,四个发生在不同历史时空的故事,诠释了"柳"的象征意义。"柳"不但象征作为客体存在的女性,同时也象征抽象的观念,即"柳"象征生命复苏和转世复活,以及时光易逝和盛衰无常。对作品象征意义的解读,有助于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易传》圣人观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圣人与三才的关系,圣人四道与三至的关系,德与业的关系三个方面。对《易传》圣人观进行梳理,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揭示出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生命的重要机制——圣人作为中国文明的象征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