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从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对这一共同体的自觉认知和理性把握,其中"自觉意识"与"话语意识"有着独特的价值。在中国学术研究领域,以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社会格局理论"为代表,多学科广泛开展研究,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教育学领域也以此理论为基础,广泛开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是以共同的语言文字、历史记忆、传统价值观和共同心理特征等为纽带组成的民族文化有机体。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并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弱化民族文化共同体建设的问题,反而因价值鸿沟、历史解构和利益渗透等因素导致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的高度复杂化,民族文化与国际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等因素相互嵌套和联动,引发民族文化主体性危机和政治紧张。建设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目标连接在一起,日益成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和民族整体利益所在,需要进行总体性的战略规划和政策设计。厘清全球化和现代化条件下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归纳民族文化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经验,梳理现代国家中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民族(族群)认同的次序,以建立引导文化认同通往国家认同的政策逻辑,既是进行战略规划和政策设计的理论前提,也是本文要着力阐述的重点内容。本文提出,要确立以文化共同体为基础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目标,把握全球化和现代化带来的重建民族文化认同的历史性契机,借助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和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重建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历史和国家认同三条技术路径,建设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董仲舒是奠定儒学王官学地位的关键人物,董仲舒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重要奠基者。董仲舒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贡献体现在:第一,董仲舒对“大一统”政治理念的阐释和推崇,推动了中国政治哲学对统一的执着追求,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延续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第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采纳后,为汉民族的构建和稳固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大一统”在思想层面的体现是“独尊儒术”。第三,董仲舒为汉帝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撑,成为汉帝国政治合法性和王朝延续的重要支撑,汉帝国的长期统治为汉民族的形成提供了政权上的必要条件。第四,董仲舒在汉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提供的历史经验为今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如何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形成强大的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充分激发各族人民共创民族复兴的巨大动能。基于迈克尔·吉本斯的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理论,构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学科分析框架。以该分析框架透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价值追求的政治学属性、铸牢过程的教育学属性、实现目标的经济学属性。为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统合政治学视角的力量凝聚、教育学视角的人才培养、经济学视角的人力开发,以教育发展促进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为根本路向,完善人格以增强各族人民“五个认同”,凝聚人心以增进各族人民团结进步,开发人力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培育人才以促进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造福人民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5.
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是当代中国国家结构调整的基本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和"一国两制"是中国单一制国家结构的基本内容与鲜明特色,构成了调整中央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特别行政区地方关系的制度安排.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调整国家中央与地方,特别是中央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及中...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源于中国几千年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新中国国家构建的思想意识基础。新中国建立后,党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继承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开展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必须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不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7.
《柳州师专学报》2020,(1):71-7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在新时代对中国民族工作思想的创新和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指导。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保持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政治稳定、领土完整都有着重要意义,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高各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更好地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从世界范围来看,强调国家认同的公民教育已发展成为当前全球多元文化社会治理的核心主题。我国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目前集中在两个主题,一是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多民族国情,二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既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产物,也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新时代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首先,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及其相互关系,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工作思想体系;其次,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从政治上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道路";最后,从教育路径入手,提出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治理方略。  相似文献   

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心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其中,民族认同意识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基础,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之源,民族文化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要素,民族文化自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终目标。基于民族心理的视角,应该从民族意识、民族语言文化心理、民族认知特点、民族需要动机四个方面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西方共同体理论经历了从赫尔德的民族共同体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真正共同体理论、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论、安德森的想象共同体论等过程,其词义与内涵发生了传统向现代的流变。但是,其人群集合体的属性、身份归属的本质及缔结纽带的多元性等特性是不变的。受西方共同体理论的启发,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要更加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制度建设,牢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纽带与制度保障,尤其要积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1.
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相依存、互相促进、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共同体,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义;共同富裕需要各族人民同心团结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精神动力和重要保障。以共同富裕为视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引导各族人民深刻明晰社会主义的本质,不断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共同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着力奠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坚决确保各族人民在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掉队,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成果;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持续推动共同富裕,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高校教研室是承担大学功能的重要载体,在执行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教研室在高校管理中逐步被边缘化,出现了过于行政化和"去教研室"的倾向,使得教师合作文化、教学研究功能和教师职业认同感缺失。具有生态特点和思维方式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不仅能为教研室转型发展和组织创新提供一个新的启示,也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实践平台。为此,应从构建平等的参与机制、确立共同的愿景、培育教师合作文化、构建个人实践性知识的共享机制、完善支持性体系等方面入手,着力将教研室建设成为一个专业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海外"中国学"的名称是从"汉学"转换而来,其研究主体基本上为外国人,其视角是国外的,其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是欧美式的,其目的是为所在国服务的。因而,构建适应现代中国需求的、符合各学科自身规律的中国本土化的学术话语体系已是学界共识。产生于中国本土的文学地理学,以中国本土的材料、数据、成果、观点、体系为主体,吸收西方研究成果,融通古今中西,对构建本土化的中国学做了全方位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积极老龄化旨在延长老年人的健康寿命,帮助老年人独立自主、持续参与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活动,实现"老有所为"。在积极老龄化的国际背景下,我国也提出了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战略目标,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教育体系。老年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对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了我国老年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从学习理念、共同愿景、互动环境、制度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构建策略,促进老年学习共同体的良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构建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品性和实践操作的共同诉求,其目的是为了形成校本课程开发集体审议和决策的长效机制。它实质上是一个主体间民主决策、视界融合的课程开发集体审议协作组织,具有主体间性的属性。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协调中小学内部的力量、加强家(社区)校合作和建立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合作关系是构建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长效机制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生态理论视野下的幼儿教育强调要把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个环境形成一个整体,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研究针对当前幼儿教育中所涉及的共建主体——幼儿园、家庭、社区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从生态理论视角提出了构建幼儿教育共同体、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注重个体心理研究,从个体心理研究入手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内在解决民族问题的一种现实途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的有机统一,其内涵只有在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对立统一关系下进行理解才能真正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体心理进行关注,找到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影响机...  相似文献   

18.
国家、社会和民族作为三种想象的共同体,其文化样态必定会以各自的认同逻辑影响学校文化的取向。国家文化要求学校文化以育人的逻辑坚持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文化中的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要求学校以合理的方式承载文化,承担文化传递的任务,并要摒弃大众消费文化对学校文化的消极影响;民族文化要求学校坚守民族文化教育的场域,坚持多元文化主义,消除民族文化间的隔膜与侵蚀。  相似文献   

19.
生态观赋予共同体理论新的内涵和特点,构建生态化大学班级学习共同体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方式,需要教育者提供真实的专业实践情境,创建学习者互动协商平台,促进班集体成员身份转化,营造班级和谐文化氛围,开拓全方位资源流通渠道。在实际构建过程中,应注意共性与差异相结合、经验与反思相结合、认同与协商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