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福玲 《今传媒》2022,30(3):58-61
共情是指一个人能够认知并理解他人的独特经历,并对此做出反应的心理过程。在书信类文化节目中,共情是观众基于节目文本的认知和态度继而产生的良性互动。笔者基于共情理论的研究视角,以《见字如面》为个案,结合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两种方法,考察书信文化类节目的共情效果,并总结其触发机制。结果表明,观众在认知、态度、行为三个维度上均呈现出正向效应,在此过程中,真实叙事、主持人叙事、场景叙事在激发共情效应上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董鑫 《东南传播》2022,(1):127-130
电视剧《功勋》,通过平民化、生活化、故事化叙事,引发观众对英雄的共情.通过史诗性叙事模式与抒情性叙事风格,引发观众对时代的共情.通过民族形象视觉修辞、家国建设叙事主题与"感伤""对比"叙事策略,引发观众对中华民族的共情.以共情理论为基点,英雄共情来源于观众对英模形象的情感共情与认知共情;时代共情则由剧目所凝聚的群体情感...  相似文献   

3.
宁薇  焦冰洁 《今传媒》2024,(1):88-91
社交媒体环境下,受众情感的共鸣与认同是历史类微纪录片传播效果提升的关键所在。本研究基于共情传播理论,以央视历史类微纪录片《国家记忆》官方抖音账号为研究对象进行内容分析,梳理总结了其在共情传播方面的策略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形式、调动受众参与热情,丰富内容、满足受众情感需求,积极互动、回应受众情绪等共情传播策略,旨在助推历史类微纪录片讲好历史故事,引导受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形成科学的历史认知与价值共识。  相似文献   

4.
谢纯芳 《新闻前哨》2021,(2):117-118
2020年5月B站借势五四青年节的品牌宣传视频《后浪》引发了大众的广泛转发与讨论.本文以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为架构,对《后浪》中的文本内容进行了多角度的剖析.  相似文献   

5.
电视新闻在互联网新闻的冲击之下寻求着新的求生之路,其中共情传播成为业界关注焦点。共情传播是利用唤醒传播受众的情感体验而进行的一系列传播活动,能够在传播过程中激发受众内心的情感共鸣,达到在场的效果。共情传播的复杂性在于新闻与舆论的交织,其情感有利也有弊,合理利用情绪的显著特征能够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的方式,结合近年来重大社会事件的电视新闻报道内容,了解他们对于近年来在重大社会事件中电视新闻所展现出来的共情传播特征的看法和评价,通过对深度访谈获取的质性材料进行总结分析,审视在电视新闻传播中,共情传播带来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共情传播具有显著的传播效果,能够在认知层面深层到达。其积极影响在于能够使得情感迅速激发,提高受众的参与热情,使得舆论迅速聚焦。但共情的滥用也会导致情感偏离重点,甚至走向极端。未来共情传播也面临着整顿与规划,情感的适度与节点的把控显得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6.
刻板成见、公众舆论等理论,开拓了我们看待社会问题的视野。本文以《公众舆论》为切入点,以《南方都市报》有关徐武"被精神病"事件的社论为例,对媒体纷纷报道的"徐武事件"进行分析与探讨;并对媒体呈现与建构的"被精神病"这一公共舆论做出适度的回顾与反思,以期引起媒体及公众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刘玲玲 《新闻世界》2011,(1):143-144
1922年,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问诸于世,该书是李普曼研究舆论问题的传世之作,标志着舆论学的诞生。著作第一次对媒介角色进行分析,提出了固定成见、虚拟环境、公众舆论等概念,它开拓了从各种学科角度去研究舆论学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8.
档案文化情境是受众获得和强化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索档案文化情境中受众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CAPS理论为研究框架,通过对哔哩哔哩网站《档案》节目弹幕文本进行扎根理论分析,探索了档案文化节目受众身份认同的建构机理,并构建了档案文化节目受众身份认同建构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档案节目受众身份认同涉及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总体上遵循“档案文化情境—认知情感单元—行为反应”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9.
唐晖 《声屏世界》2009,(10):29-30
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强调,一定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我国以《今日说法》为标志的电视法制节目走过了10年的历程。作为拥有庞大受众群、最具影响力的知性电视节目,作为题材对于公众和社会具有极高敏感度的节目,如何在时下社会语境中向前演进,在我国未来的民主法治社会建设中更好地引领舆论,已引起业界和学界普遍的理论关注和研究追问。  相似文献   

10.
王军峰 《青年记者》2023,(23):63-65
作为“情”“理”和“行为”的统一体,“共情”理念蕴含着对话与沟通的可能,契合了中国文化的情本位传统,也是我们党百年舆论引导的重要经验。在“事实-情感”驱动舆论演变的当前,要凝心聚力、塑造共识,就要突破以往舆论引导存在的共情不足、对话意识偏弱的问题。这要以共情为基点促进舆论引导从“独白式单向引导”走向“共情式多元对话”,在对话中消解差异、寻求共识。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传媒科技》:您认为人工智能或者机器人会不会有情感?如何赋予其情感?需要哪些方面的技术以及怎样的逻辑?吴甘沙:我们首先试图解决机器人的情商问题,即机器人能够理解人的情感并且形成"共情"的响应。但"共情"不意味着机器人具有情感,自生智慧、复杂情感、主体意识和自我认知,这些是人脑这种复杂生物机器的独特能力,目前人工智能还无法窥探这一境界。《中国传媒科技》:机器人不仅可  相似文献   

12.
李普曼的舆论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普曼的《公众舆论》揭示了以想象构建的虚拟世界的存在,人的主观性认识的有限与客观性真实的背离,其思想背后隐藏着精英意识视角的公众舆论观。同时也提出了应该通过信息传播的对称性的加强、个人认知能力地提高、个体自身反思修正功能的构建等策略减少真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之间的误差来确保公众舆论的客观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与舆论舆情——新媒体语境中的考察》一书,将重大公共危机事件、舆论舆情和新媒体这三个因素有机结合起来,立足新媒体语境,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着重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及其生发舆论和舆情的触发机理与多维关系等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在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上,呈现出一套对研究内容与方法在认知、判断、推理逻辑上的新范式。这些新范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掌握并拥有对新闻传播学新概念的定义权和话语权、开辟和拓展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新的边线与疆界、重视与运用定量研究对定性研究结论的量化与佐证、注重并实现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的逻辑自洽。  相似文献   

14.
作为2007—2008年的经济热点,通货膨胀问题被置于风口浪尖,成为政府、专家、媒体以及公众的注意力焦点。本文聚焦于通货膨胀问题的舆论调控,以议程设置理论为研究框架,以《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为例,通过媒介议程、公众议程、政策议程三者的互动,解析社会转型期经济问题的舆论调控现状。  相似文献   

15.
王松林 《传媒》2018,(5):87-89
后真相是指在互联网新媒介发展背景下,公众对事件真相的认知和判断会忽视事件的真实状况,受到情感、情绪的影响,并倾向于表达对事件的情绪化立场和观点,这对舆论引导形成了新的挑战.为此,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引导,需要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领责任,及时传播权威新闻事实;把握公众信息认知规律,注重公众情绪的理性引导;合理规划社会正向舆情信息,及时化解负面舆情.  相似文献   

16.
舆论引导是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内容.有效的舆论引导需考虑公众细分,以公众在舆论中的表现方式及卷入度为细分维度构建细分矩阵,可将公众划分为潜在舆论领袖、表意舆论领袖、行为舆论领袖、一般潜在公众、一般表意公众与一般行为公众.在监测、分析、影响舆论的全过程中,须识别不同类型公众的特性,把握舆论形成的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传播模式与传播策略,以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在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中,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是保障公众知情权,塑造政府形象,提高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政府在应急治理领域尤其是在舆情应对和舆论引导方面,积累的经验还远远不够,通过基于“事实—价值—情感”模型,提出完善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政府新闻发布机制的三大策略,即: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把握发布时机,完善对话机制;坚持以价值为标准,强化“共同体意识”,完善提升政府公信力机制;坚持以情感为依托,加强共情传播,疏解负面情绪,完善以正面宣传为主的舆论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18.
雷茜 《声屏世界》2022,(3):72-74
2020年五四青年节之际,B站发布了一则宣传视频《后浪》,仅2天时间《后浪》在B站的播放量超过1000万次,弹幕超过16万条,《后浪》成为一次成功的、现象级的品牌营销与用户传播案例.但在广泛传播之中,也带来了一定的争议与讨论.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受众对《后浪》这则视频核心观点的认可程度、各元素印象深刻程度以...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22,(3)
塔尔德是一位被遗忘的社会学和传播学先驱,他在19、 20世纪之交提出的社会模仿观成为后来传播学诸多基础理论的源头。作为逻辑哲学,模仿律的研究目的不仅是了解社会的发展本质及规律,更要成为社会现象的解释依据。塔尔德在晚期研究中,将视野从模仿理论转向传媒与舆论的现实考察,以“公众与群众”“舆论与集群”为主题,完成了人类社会科学史上第一部有关舆论研究的专著。然而,今天传播主流学术史对塔尔德的相关叙事仅停留于“模仿”这一群体心理传播的现象表述层面,缺乏对社会模仿观的系统把握,更忽视了其对社会现实的指导性和预判性价值。基于此,论文重新爬梳塔尔德传播思想的理论脉络,试图以模仿律为哲学基础考察公众舆论的形成及发展演变,搭建社会模仿理论与公众舆论研究之间的二元关联。塔尔德开创了将交流/传播与民主政治相勾连的研究传统,他所强调的交往互动成为社会有机体的理论内核,库利的社会过程、杜威的大共同体、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皆承袭于此。  相似文献   

20.
突发事件中的网民负面情感是群体性思想、心理、情绪和要求的综合表现,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和排解,极容易衍生公共危机.基于象征互动理论建立互动情境、个体认知、社会文化三个维度组成的分析框架,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法对新冠疫情初期网民负面情感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个体后果感知、社会期望文化、央媒议程是影响网民负面情感生成的重要因素.在突发事件中,要从个体的认知上减少公众的怀疑与猜测,要从社会期望上满足公众的需求,要运用主流媒体弘扬社会正能量.这为引导网络负面情绪、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