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民歌运动”的五大流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民歌运动中虽然也产生了较为优秀的作品,但总的来看,其创作是糟粕远大于精华、劣品远多于精品,存在着五大流弊。这些流弊不仅影响着新民歌自身,而且对当代诗歌乃至整个当代艺创作都产生了相当严重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基础上,人们对意识领域中的各类艺术形式也尤为关注.在众多的艺术领域中,音乐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更为大家所接受和喜爱;而源于生活、对人民生活有着广泛深入作用的民歌,因其优美、动听的旋律和其洋溢着的生活气息,为大家所喜闻乐见.本文就民歌的两个分支-原生态民歌和新民歌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民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它密切的与劳动人民联系在一起,直接表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广大的音乐工作者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更多优秀的作品,使它在形式或者内容上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演变后的民歌就成了大家口中的"新民歌"。这一词汇曾多次在近现代中国音乐发展史中被提及和运用,虽然,新民歌的内涵与传统的民歌息息相关,但在不同的历史年代及不同的文化大背影下,却有着不同的时代理解和文化传承使命。其中传统民歌与中华民族的各种灿烂文化的结合成了"新民歌"的一种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新民歌运动,作为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历史产物,对于当今诗歌乃至整个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比照和反思意义。该文从新民歌的成因探讨入手,在分析其普遍性特征的基础上,以题材的选择和书写为重点,对新民歌进行类化分析。  相似文献   

5.
新民歌是中国民歌得以继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通过对《彩云追月》、《玛依拉》、《在那东山顶上》这三首具有新民歌代表性歌曲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传统民歌与新民歌的优劣、新民歌的发展趋势以及新民歌的分类。新民歌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有选择的吸取通俗歌曲的元素,使民歌得到更广泛的发展,进而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6.
新民歌是一种形式上比较新、精神内容上却又极为传统的艺术形式,民间性是新民歌继承传统民歌的精神实质.作者在进行歌曲创作时,常常以民间性为前提,保留原汁原味的民间意蕴为其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7.
介绍中国传统民歌的发展、分类以及当代中国民歌的新发展、新创作.阐述了中国传统民歌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针对新民歌这一音乐形式对大学生审美意识所带来的影响而进行的粗略探讨,希望透过对新民歌的学习,让大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与背景,这对提升大学生自身审美思辨能力,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忐忑》作为一首中国新音乐作品,将现代"新民歌"融入古典音乐中,与中国古典音乐找到了众多的共通点和相通性。其演唱者龚琳娜的新民族音乐的创作形式以其独到的音乐表现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忐忑》以其自然原始的表现形式、宗教性的特点与中国古典音乐气韵相同,更因其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运用而对中国"和"文化进行了完美的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10.
1958年的民歌运动,是一场浪漫主义的文学运动,更是一场文学的“大跃进”,它积极应和当时甚嚣尘上的政治“大跃进”和经济“大跃进”,致使整个社会充溢着一种浪漫浮躁的诗情。它是政治权威话语的产物,其发生的原因与外部的权威导向密切相关。其创作者的民间身份(立场)显然被质疑并被消解。新民歌运动的形成其实就是集体主义膨胀的一个文学结果。  相似文献   

11.
伴随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变迁,音乐也愈发受到人们的欢迎。人们在长时间接触音乐后,其对音乐的理解与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发生改变,这使得音乐的创造风格和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形式,新民歌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对于音乐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新民歌一方面要吸收传统民歌的艺术营养,保持民歌的乡土性和通俗性特点;另一方面又要体现新的时代特色。这二者是和谐统一的关系。文人创作的字样新民歌目前佳作不多,主要原因是词曲作者对民歌的乡土性和通俗性特点有所忽视。本文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总结经验,提出新民歌的歌词应反扑归真,从大俗中求大雅,新民歌音乐应在保持民歌宝贵的音乐特色的前提下进行完善和发展,进行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3.
从汉大赋和"大跃进"新民歌产生的时代背景,特别是执政者的倡导所产生的导向性作用切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互动性影响的某些规律。即,当全社会对文学变革的要求和期待与执政者的倡导达到高度一致的时候,就呈现出社会政治对文学特殊形态的促进作用。但文学不是社会政治传声筒的本质规律,又决定了这种特殊文学形态或在变革中创新形态,或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命运。从"大跃进"新民歌的深刻历史渊源,折射出汉赋文化的当代影响。  相似文献   

14.
西藏新民歌是特殊历史时代的产物,在新世纪重新审视西藏新民歌,它具有诸多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承继了优秀的传统形式,融入了新的思想内容,这种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学产物,虽然带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政治性,但在历史长河中对文学和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新诗的形式问题历来是新诗研究的"关节点",同时,也是常常会引起论争的焦点之一。本文选择发生于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充分联系新诗发展的历史,并最终以"政治文化"的视角看待这一关乎古典与现代之间的变动,进而反思历史,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的北大歌谣运动和大跃进时期的新民歌运动,都是以民间歌谣的征集、创作为主要内容和方式的民间文学活动。但二者虽然都取面向民间之姿态,却各有倚重。发生于新文化运动背景下的北大歌谣运动旨在文艺创作思想的革新和中国现代民俗学学科研究领域的开创;而发生于当代共和国历史的大跃进新民歌运动则旨在政治意识形态的文化革命诉求。因此二者在对“民间”的价值取向上存在明显分殊,表征了不同时代语境的文化、政治内涵。  相似文献   

17.
新民歌运动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次在充满微观政治学的现代性空间中展开的全民文艺运动,符合了当时群众集体造势的倾向与诉求,并得以在特定的现实语境和场所中催生和构建起来。然而,新民歌运动"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推行主要传达的是由期待、豪迈和尽情释放的表达欲望交织在一起的浪漫主义,本质上带上了极具主观色彩的乌托邦想象,这为这场运动最终偃旗息鼓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8.
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时至今日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它出现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大跃进运动的影响,领导人的提倡以及文艺界和各个下级部门的积极组织。这些无一不使得新民歌创作呈现“去个性化”的面貌。在绝大部分类似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现实真相,感受不到人间冷暖。这样的诗歌只是政治意志下的大合唱,其缺乏的恰恰是诗歌的灵魂---真情实感和个体的生命体验,这样的诗歌使得其公众性得以凸显而公共性却相对缺乏。  相似文献   

19.
1958年新民歌运动是在特殊的历史和政治背景下形成的,一方面解决了当时的文学荒芜,一方面为后来的文学指明了政治方向。新民歌现象不仅展示了诗歌发展史上的怪胎,更能使我们感觉到民族行进途中的阵痛。  相似文献   

20.
1958年开展的“大跃进”新民歌内在地隐含着诸多神话因素,具体体现在:二者都受到外界力量压力的潜意识的影响;都把自然界作为现照的主要对象;都体现出创作者主体性与复杂性相统一的特点;在创作主体思维这一深层心理因素上也具有相似性;创作者都表现出“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