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2 毫秒
1.
本论文以电影《功夫熊猫》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分别从"武功"的文化因素及其异化翻译、"道家思想"的文化因素及其异化翻译、"佛家哲学"的文化因素及其异化翻译等方面进行研究,采用异化翻译的文化翻译策略,分析采用异化翻译的途径才能真正达到传播宏扬中国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特色文化用语是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以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作为指导,对河源地方特色文化用语展开英译研究、探讨有效翻译方法,提出文化移植异化、文化补全异化和形象保留异化等三种翻译处理方法,以期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让河源客家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以马克思的商品消费异化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消费异化论、后马克思主义消费符号论为理论工具,剖析了当代大学生消费主体异化、消费客体异化、消费方式异化等异化消费的症状,旨在引导大学生养成消费文化自觉意识、建立消费文化的中国身份和构建网络消费文明.  相似文献   

4.
翻译界素来对异化翻译抱有成见,认为凡异化即非正法。然而事实证明异化是促进语言文化发展繁荣的必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异化翻译对语言、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论证了异化的必要性,并指出采用异化翻译法亦应有适当的"度"。  相似文献   

5.
乡村教师的文化存在影响着他们的专业发展,研究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必须考虑到其文化存在特点。当下的乡村教师文化存在是一种被异化的存在,这种异化具体表现为存在方式的异化、存在状态的异化和存在过程的异化。消除当下乡村教师异化文化存在的社会支持策略有文化认同支持策略、文化存在感支持策略和文化存在过程支持策略。理想乡村教师的文化存在是一种自为的存在,这种自为存在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性、文化价值的生成性和专业生活的自由性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6.
异化翻译策略:全球一体化走向中的文化期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与渗透性是异化翻译策略的理据。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异化翻译策略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英译汉采用异化策略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符合人们求新求异的审美取向,达到丰富汉语语言、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汉译英采用异化策略是传播中华文化、挑战文化霸权的需要,在张扬中华民族文化个性的基础上,构建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异化和归化之争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的一个热门话题。针对西方异化翻译理论是否适合解释中国翻译现象这一问题,本文考察了异化论的理论渊源和产生的文化语境,分析了异化论的理论内涵,并指出了异化作为文化政治项目的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8.
可以用归化和异化的方法和策略对语言层面的翻译和文化层面的翻译进行有效的处理。在一种民族语言尚未成熟时,侧重语言形式的异化和文化因素的归化,并以语言形式的归化和文化因素的异化为辅;而当民族语言走向成熟时,则应侧重文化因素的异化和语言形式的归化。同时以文化因素的归化和语言形式的异化为辅。两个层面的归化和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另外,应该尽量避免两个层面的归化和异化过度。  相似文献   

9.
鲁迅和韦努蒂分别是东西方异化翻译的倡导者,本文对二者的异化翻译观进行了比较。鲁迅与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在异化的实质和传达方式、视翻译为一种政治和文化行为等关键特征上很相似。由于二者所处的时代和历史语境不同,他们的异化翻译观又不可避免的存在区别,鲁迅异化翻译的目的是改良汉语和救国,而韦努蒂异化翻译的目的是要抵抗西方的种族中心主义、文化自恋和政治、文化霸权;韦努蒂系统、全面、深刻地探讨了异化翻译,而鲁迅所提出的异化观称不上系统,多散见于他的译序、通信及论战中。  相似文献   

10.
异化以原语文化为归宿;归化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异化与归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方法。而习语堪称"浓缩的文化"。本文以实例的形式分析了异化、归化理论在习语翻译中的具休运用,并得出结论:异化和归化是互为补充的,翻译时应依据不同情况作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11.
通过追溯“异化”理论在西方哲学家们的思想中的演变历程,审视人性的异化与自由两个概念在西方美学体系中不同时期的表现,以探寻主客体分裂的根本原因.在社会劳动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如何以消除异化,达到人的本质的解放,实现人真正的价值,从而构建完整的人的自我与和谐的社会关系,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的异化理论,为当代人学异化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人的异化是对人与世界三重基本矛盾(人与自然、他人和自我)的割裂,是对人的本真的类本性的背离,是历史在特定阶段必经的历史过程。在个人主体和私有财产的历史阶段中,异化经过暴力、权力、资本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也为自身的扬弃作了准备。当今世界已经出现的人类性问题使异化的扬弃开始作为一个观实的问题提了出来。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就是在人的科学理论基础上对历史之谜的解答。  相似文献   

13.
哲学的“修辞学转向”是20世纪继“语言转向”和“解释学转向”之后的第三次哲学的人类理智运动。修辞学转向通过对人类言谈的修辞学本性的分析,揭示出人类的生存本质。人类的本质是使用符号,但由于语言这种符号不是中性的,它带有人的意向并且受人类境遇的影响,因而是语境的。不同的语境使得人类之间产生了疏远和分离,而修辞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人们之间的疏远和分离,通过说服论证走向修辞学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调查当代大学生学校疏离感的现状。方法:采用自编的学校疏离感量表对2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男大学生的学校疏离感显著高于女大学生。(争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的疏离感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③独生子女的学校疏离感高于非独生子女。(多重点大学学生的学校疏离感高于非重点大学的学生。⑤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学校疏离感存在差异,其中一年级学生的学校疏离感显著低于二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针对学校疏离感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大众传播的本质是一种人的信息交往方式,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对于日常生活影响愈来愈广泛,渗透愈来愈深入,作为正面效应的信息交往被异化出诸多负面因素。本文旨在梳理大众传播视域中人交往异化的四重规定性,即人交往主体性的异化,人交往主体间性的异化,人交往语言性的异化,人交往社会性的异化。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关于马克思异化观的研究多是从马克思异化著作的内容上做纵向比较研究,抑或与其他异化观做横向比较研究,抑或对马克思异化观做深入挖掘研究,从宏观层面上对马克思异化观做历史逻辑梳理的研究却不多见。以宏观层面、全面视角为立足点,从历史发展逻辑出发寻求突破,理清马克思异化观的发展轨迹,为简明了解马克思异化观提供便捷之径。  相似文献   

17.
This qualitative study of the social aspects of mainstream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af college students indicates that for some students, social adjustment to college is complicated by experiences of separation and alienation from both deaf and hearing peers.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open-ended interviews with deaf students who had little or no previous experience with or exposure to deaf culture or language before their arrival at a mainstream college environment. Feelings of isolation, loneliness, and resentment were most intense during orientation and first year, when alienation from the deaf student community appeared to be caused by lack of sign language skills, unfamiliarity with norms and values of deaf culture, and perceived hostility from deaf peers. Simultaneous experiences of separation from hearing peers appeared to be caused by physical barriers inherent in the classroom, residence hall, and cafeteria environments, as well as by discrimination from hearing peers, who tended to stereotype deaf students.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ose involved in the administration and delivery of postsecondary programs for the deaf should investigate the experiences of students who arrive on campus without knowledge of sign language or familiarity with deaf culture and evaluate currently existing programs and services designed to meet these students' needs.  相似文献   

18.
主体论视阈下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症结在于其建构者的主体性危机:矮化、缺失和异化,正是因为作为主体的人被肢解,才导致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二元对立。从主体发展的视角看.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只不过是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意志的不同体现而已,两者是本然性统一的。因此,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从形态上是复数的,从机制上是共生的,彼此互为发生的背景,互为对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提升建构者的自主、自由和自治等主体素养就成为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异化问题既是现实生活问题,也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问题。马克思的异化观和卢卡奇的物化观在概念内涵、产生根源和克服途径方面均有着不同。马克思严格区分了对象化与异化,而卢卡奇却将对象化与异化等同起来;马克思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将异化产生的根源归结为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卢卡奇认为异化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现象;在克服异化的途径上,马克思诉诸的是生产劳动,而卢卡奇诉诸的则是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成熟。  相似文献   

20.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职业的异化,文章依据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从四个方面分析社会劳动中无法实现人自由自觉劳动的本质原因,继而以此理论分析了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教师价值的畀化、教师与教育目的异化、教师劳动的异化以及教师生命价值的异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