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生活着一些"狼人"。有学者认为,"狼人"属于壮族。进一步研究表明,"狼人"与壮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民族。这个民族在明代前期即已形成,可能是由唐代的"狼蛮"发展而来的。狼人起初主要分布在广西西部的龙江、都泥江和左右江流域,后来逐步扩展到广西东部和广东西部地区。从明代中期到清代中期,狼人以充当"狼兵"而闻名天下。除当兵打仗外,狼人还从事农耕、渔猎及其他经济活动。狼人善于歌唱,有自己的语言和独特的风俗习惯。但由于长期征战,狼人损耗相当严重,特别是在东迁后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逐渐被壮、瑶、汉等民族同化。到清代后期,狼人最终在历史上消失了。  相似文献   

2.
“狼人”是壮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广西左右江地区。当地“诸土司以狼人为兵,称为狼兵”。史籍中或称土兵、目兵。有明一代以至清代初期,狼兵在广西土兵数量中比重很不小,有人说仅左右江地区,“其所辖狼兵无虑十数万”,也许言之太过,但数量甚大当是事实,它是明清时期西南地区重要土兵之一。对此罗香林先生曾考之甚详,不再赘述。 “民族压迫政策是专制制度和君主制度的遗产。”明清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势必要对西南各族人民加强压迫和控制。而因当时统治力量分布之不平衡,兼之广西地理条件特殊,称作“化外之地”,外省人多视作畏途,统治力量相当薄弱。而有明一代,因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3.
狼人,人还是兽?中世纪对那些多毛症和卟啉症患者来说是灾难性的。在那个对狼人毫不留情的时代,人们很容易会把这些病人当成狼人。到底有谁害怕穷凶极恶的狼  相似文献   

4.
晋代僧官中有“九州都维那”之职名。维那是意译词,意为知事,加上“都”字,则不仅是中国化了的名词,而且表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都维那”仅是一种僧职,其职权范围变动不一。笔者以为,“九州都维那”不可能是一个正式的职名。“僧正”职名始见于东晋。与“都维那”不同的是,僧正是一个中国的职名,置于教团之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其称号并不定制,至唐中后期才较普遍地定称为州一级的僧官。但“三州僧正”却并非实有其职,而是身兼三个州的僧正。“三州”和“九州”并不与其后面的“僧正”、“都维那”等僧联起来,构成一个新的实有的僧官。此种情况表明,僧官称谓有实也有虚。  相似文献   

5.
“炎黄子孙”是国内外华人引以为荣的自我称谓。这个词的真正出现与广泛使用是在清朝末年,但其雏形“黄炎之后”、“黄帝子孙”等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就有了,这些都是“炎黄子孙”称谓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6.
何谓“实话实说”?就是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说,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其特点是字字句句皆有出处,容不得任何夸张与想象。而“避实就虚”却并不要求一字一句皆有出处,它追求的是妙语连珠与妙趣迭出。事实也表明,这种看似虚幻的“说”法极富表现力,常常能使人“避实就虚”,极方便地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7.
“郡姓”在中古时期有三层意思:一是对一郡大姓著姓的泛称,二是与四海大姓、州姓、县姓并列的士族等级称谓,三为北魏孝文帝定姓族后对所有入于门阀士族行列的汉人士族的总称。作为总称的郡姓,其下又有四姓和其他次高门士族诸多等级。四姓是郡姓中的一流高门,指权贵家族,其所涵盖的权贵士族在北周隋唐时期被称为山东郡姓,与之对举的关中郡姓同在孝文帝定姓族时入于门阀士族行列,又有与北朝后期关陇集团结合的政治内涵。  相似文献   

8.
人类有自己的语言,生物界许多动物也都有各自独特的“语言”——叫声。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人的语言有2000种左右,而在动物王国里,动物的叫声远不止2000种。对于各种动物的叫声,汉语称谓较简单,虽有狗“吠”、狼“嚎”、狮“吼”、虎“啸”之说,但我们可以笼统称之为“叫”。可  相似文献   

9.
“足下”是秦汉时期人际交往中普遍使用的尊称称谓,它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主要用于对各国君主的尊称。秦汉时期,“足下”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不再是少数尊贵独享的尊称。而是成为社会大众都可广泛使用的尊称称谓。“足下”称谓内涵的嬗变反映了统治者称谓政策的改变,对称谓的形成、转变与演化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恰是促成统治者称谓政策改变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加入WTO ,世界许多国家 ,特别是WTO成员国大都看好中国教育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他们中 ,或虎视眈眈 ,或厉兵秣马 ,或投石问路 ,或抢先进入 ,大有狼烟滚滚、蜂拥入境之势。对此 ,诸多国人 ,特别是教育工作者颇有几分担心和无奈。有些人慨叹 :教育 ,“狼”来了 !我以为 ,大可不必用传统思维对待这次“狼”来了。中国近代遭受“狼害” ,有切肤之痛 ,所以对“狼”既恨又怕 ,有些人甚至患了“恐狼症” ,一听说狼来了 ,不等见到真狼 ,心先缩了起来 ,此其为“谈狼色变”。中国人又历来憎恨狼 ,对狼的贪婪、狡诈、凶残恨之入骨 ,并把一些…  相似文献   

11.
称谓是对他人的一种称呼,用作称谓的词即称谓词。称谓词体现了说话人的身份、情感态度和社会关系,含有时代、阶级、社会价值观等文化含义。从汉语史的角度对女性称谓词“恭人”、“院君”略加考释,以期说明它们的来源与文化含义,兼补大型辞书释义之不足。  相似文献   

12.
“先生”这一称谓由来已久。历史上各个不同的时期,“先生”这个称谓所指代的对象有所不同。在古代,“先生”有八个义项。①始生之子,犹今言头生、第一胎。《诗经·大雅·生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相似文献   

13.
课文《狼》 ,是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中的第二则 ,因其故事性强、描写栩栩如生、情节扣人心弦而备受师生喜欢。文中的“前”“后”二字 ,出现频率有多少 ,不知引起你关注没有 ,一些地方还极不容易理解呢 ,不信 ,瞧瞧 :1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后”与“前” ,应表时间或顺序的先后 ,为时间副词 ,直解为“后”“先” ,或“最后”“最先”。全句 :后 (得到骨头的 )狼停止了 ,可是先 (得到骨头的 )狼又到了。2 恐前后受其敌。“前后” ,均表方位 ,为方位名词 ,解为“前面”“后面”。“敌” ,名词活用为动词 ,攻击。全句 :担心前面和后面…  相似文献   

14.
“楚雨含情皆有托”是李商隐《梓州罢吟寄同舍》诗中的一句。研究李商隐的专家们多喜欢引用这句诗,把它做为论述李商隐无题诗有无寄托的主要依据。如吴调公先生说:“李商隐爱情诗有没有寄托?有些诗的确是有所寄托的。他在《梓州罢吟》中早说过‘楚雨含情皆有托’的话。”。刘开扬先生说:“我不赞成冯浩所说‘实有寄托者多,直作艳情者少’,但也不否认商隐诗中确有少数是借爱情诗的形式以抒写讽刺寄寓的内容的。商隐晚年也曾说过‘楚雨含情皆有托’的话”。顾易生、蒋凡二位先生在  相似文献   

15.
秦汉时期,“公”说称谓经历了由废除到复兴的历史变迁。“公”说称谓的社会内涵是由秦汉时期政治思想化背景决定的,而社会的变革又直接影响看“公”说称谓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说“假寐”     
初中语文课本选了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狼》,其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一句,活脱脱地把那只狼的狡黠和“狼性”写出来了。  相似文献   

17.
“帅哥”和“美女”的称谓原本是对长相较好的人的一种称赞,但现在有泛化的趋势,成为城市青少年和中年群体的流行称谓。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并做定量分析,探讨了“帅哥”和“美女”称谓的使用群体特征、使用情境和使用动机等,并就泛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李密的《陈情表》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5)中的岿背课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每次默写此句,不少学生常将其中的“皇天后土”写成“黄天后土”或“皇天厚土”。究其原因,还是他们没有搞清这个词语的强处及含义。  相似文献   

19.
如果没有月亮,狼人就只能是人,永远变不成狼——它们只有在满月时才变狼。当然,这只是玩笑,如果真的没有月亮,那地球和人类的历史就要改变了。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中古史上,从公元二世纪末到四世纪初,曾出现过不少流民的起义运动。其中,有两件在时间、地域、和种族方面都显著地互相区别着的事件,其一是“宗人”起义,其另一是“賨人”起义。清代乾嘉时所谓“吴派”的汉学大师惠栋,在他底“三国志补注”中,对於有关这些起义的称谓,曾做了些一定程度的辨析,如指出“宗民”和“宗贼”是从不同的社会立场对同一种流民集团的不同称谓,等等,但同时也发生了混淆,即把“宗人”和“賨人”的两种不同的起义运动混同了,而且这个影响还传递下来,使晚近人底文章中也发生了同样的混同。因此,把这两次在时间、地域、和种族方面互相区别着的流民运动,在这里予以简述、区别、和辨析,是有其必要的。一、“宗人”起义“宗人”,旧史书中或称“宗民”或称“賨贼”,是发生在公元二世纪末三世纪初江南地区里的一些流民起义运动。其发生的主要地区有两处,一是荆州的江夏、南郡一带,另一是扬州的豫章、鄱阳、庐陵一带。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