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学校每年都要处理一些学生违纪事件,大多数处理能够得到家长、学生的理解。但也有部分家长、学生不理解学校"惩戒"的目的,往往对学校、教师兴师问罪,有的家长甚至辱骂、威胁老师,使教师们身心疲惫、心灰意冷。我深感教育"惩戒"这个话题太沉重,它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一是惩戒教育是教育学生的  相似文献   

2.
《教育》2007,(24)
上月,南京江宁区某中学教师"事出有因"打了学生一巴掌,医院诊断学生无恙,但该老师仍在家长的要求下赔了2000元。缺乏明确的惩戒教育,让一些老师在面对问题学生时不知如何是好。有校长呼吁教育部门出台针对学生的有效的惩戒措施。  相似文献   

3.
在日益呼吁关怀人的主体性、强调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今天,我们常常强调家长、教师都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强调为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张扬,营造一个民主的氛围和宽松的育人环境。而与此同时惩戒似乎已成为我们教师最敏感和困惑的问题,再加上媒体、家长、社会对这方面的关注,有人说惩戒教育学生已经成为校园中的“地雷阵、万丈深渊”,踩不得,好多老师不敢或比较犹豫运用惩戒教育。但除了正面教育与感化外,失去惩戒权力的教师面对“问题少年”又能有多大的约束力?单纯依靠过度的赏识和激励,却缺失必要惩戒功能的教育是“跛脚教育”,让人有知无畏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张宏炜 《林区教学》2020,(3):112-114
国家已明确要制定教育惩戒权的实施细则,这在法律方面为教师惩戒权提供了保障。但是,教师惩戒学生面临的困境来源于自身、家长及社会等多方面。解决教育惩戒的实施困境,离不开教师对教育惩戒的正确认识、家长和社会的监督与支持。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教育惩戒要高度重视家校共育的独特价值,这是保障家长和学生权益|推进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互信的家校关系,充分发挥惩戒育人实效的基本前提。根据《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具体要求,家校共育形成惩戒教育合力的策略与路径具体包括:学校要落实各项法规政策的要求,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提高办学质量和改进惩戒效能,开展以学校为主导的教育惩戒宣传;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家校共育实施教育惩戒的水平,提高教育惩戒中家校双向沟通的效率;家长要信任学校和教师能够进行合法合理的教育惩戒,并积极配合管教违规违纪学生。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绷紧了人们的神经。深入了解“新闻背后的故事”,人们发现.这些恶性事件常常源于一件“小事”——大人(老师或家长)的一次批评或体罚。教育惩戒,一个陈旧而崭新的话题。说其陈旧.缘于它几乎伴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  相似文献   

7.
惩戒是学校管理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惩戒是指通过处罚来戒止、教育.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只要需要惩戒教育,老师就有义务去实施惩戒教育.在必须惩戒的前提下,惩戒不仅是一种权力,而且是一种义务;惩戒教育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惩戒教育可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并可教会学生抵挡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它能使学生懂得是非曲直,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它具有促使改过的作用,使学生明确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它还具有警戒作用,能增强学生耐挫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健康成才.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个体,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而惩戒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若能使用得当,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很有益处.  相似文献   

8.
教育惩戒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许多家长把它视为洪水猛兽,认为如若认可了教育惩戒的存在,就意味着赋予了学校体罚孩子的权力,这当然是他们所担心和不能容忍的.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我可以理解家长的这种心情,但根据我们的教育实践,我认为这是对教育惩戒的误解.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所实行的教育惩戒,其初衷和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是万能的,包括赏识教育.在很多时候,教育惩戒反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苏婷 《成才之路》2010,(12):I0007-I0007
据报载,武昌一所中学近日试行“惩戒教育”。学校除对学生的违纪行为采取训导、罚清洁等11条惩戒措施外,还别出心裁地与家长签订“惩戒协议”。以防家长提出异议。有意思的是,很多家长自愿签订了协议。  相似文献   

10.
任何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目标的达成都需要相应的秩序作为保障,惩戒是达成秩序的一种方法,教师对学生违规行为恰当的惩戒也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和有效的管理方法.从中小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可能存在违规行为的角度来看,赋予教师惩戒权利是必要的;从国家、学校、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之间存在的复杂的教育法律关系来看,教师作为国家教育职能的直接执行者和家长管理权的委托者,对学生进行惩戒是法律赋予教师的一种管理权力和权利.教师对学生违规行为的惩戒必须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教育惩戒之问题表现为惩戒权责难辨,教师在该惩戒时不敢惩戒;惩戒尺度难以拿捏,惩戒方式难以选择;惩戒法规不清,教师在不该惩戒时滥用惩戒。分析其原因有:赏识教育理念落实中存在偏差;学生对惩戒存在认知偏差,心理应力较低;家长对惩戒的过度关注和过度解读以及网络媒体对教育惩戒施加的压力。解决路径:教育主管部门应"听取""研讨"到"完善",以法律法规为惩戒正名;教师要艺术惩戒,实现从"敢用""慎用"到"不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惩戒是学校管理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惩戒是指通过处罚来戒止、教育。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只要需要惩戒教育,老师就有义务去实施惩戒教育。在必须惩戒的前提下,惩戒不仅是一种权力,而且是一种义务;惩戒教育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惩戒教育可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并可教会学生抵挡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赞赏和奖励是一种教育手段或方法,大家毋庸质疑,尤其是在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但是惩戒也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种体验。因此惩戒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但是,我们有时由于种种原因不但不能充分发挥惩戒的教育作用,而且引来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教师或学校与家长的纠纷等。照我看来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学生或家长没有真正地、心悦诚服地接受应受的惩戒。一、对惩戒的现状反思近年来,研究者们对惩戒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他们认为教师惩戒权是教师的一种权力,是教师基于其职业身份而获得的职权之一,并从教育目的的实现呼唤着教师拥有惩…  相似文献   

14.
李霞 《今日教育》2008,(10):38-38
在学校里,或许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一些场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有些教师或大声斥责,数落学生的种种不是;或冷眼相看,恨铁不成钢;或一纸“告状书”告到家长处……然而,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于是,有些老师就会说“某某学生屡教不改”“某某学生太顽固了”!  相似文献   

15.
浅谈教师人格的力量○李王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时常会听到一些学生对教师的议论:有的说我喜欢某某老师,有的说我不喜欢某某老师;有的说我佩服某某老师,有的说我讨厌某某老师。当然,这些议论是他们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对老师的一种评价,但是它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相似文献   

16.
从惩戒与受惩戒学生的关系来看,惩戒可以分为施予式惩戒和剥夺式惩戒。相比之下,剥夺式惩戒更容易因实施不当而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甚至引起学生与教师、家长的矛盾。本文围绕教育工作者对学校女足队骨干成员实施惩戒的具体案例,探讨剥夺式惩戒的实施路径:紧扣关联点,抓住教育契机;明确权责人,保证合情合理;消弭坏情绪,坚持奖惩匹配。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受教育权与高校的自主管理权之间的冲突日益增多,师生冲突事件时有发生。学生及其家长,高校及其教师对教育惩戒问题日益不满。教育惩戒问题凸现的社会性原因在于对以人为本、赏识教育等教育理念的片面理解、社会信任缺失及“80后”、“90后”群体独特的家庭和社会成长环境,缓解教育惩戒问题必须科学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建社会互信体系、增强学生及其家长在教育惩戒过程中的参与权以及提高教育惩戒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8.
每当我们翻开报纸,打开收音机或电视机的时候,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消息,某某学校的学生因受到老师的批评,想不通而服毒自杀;学生某某因讨厌其母亲经常唠叨自己而杀害了母亲,如此等等,看到这些,作为教师的我,心理感到无比地悲哀,我们的教育已走入了死胡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必须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19.
教育惩戒是针对学生不合范行为的否定性制裁,本质在于教育性。基于我国1034位中小学教师的实证研究表明,教师教育惩戒以言语教育为主,教育目的达成度不高,教师教育惩戒存在两难境地。教师教育惩戒能力较强,不同类型教师的教育惩戒能力不存在显著差异。教师教育惩戒能力受到价值感知、法律支持、校长支持和家长支持的共同影响,价值感知对教师教育惩戒能力的影响显著高于其他影响因素。教师教育惩戒行为的规范和教师教育惩戒能力的提高有赖多方协同教育惩戒体系的构建,具体而言包括政策保障、学校制度建设和家长支持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教育中的爱并不拒绝惩戒——科学的、智慧的惩戒。学生有了错误就不能进行适当的惩戒吗?其实惩戒教育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是通行的,他们的法律不仅允许惩戒,而且详细地规定了惩戒的标准和尺度,如何让学生的错误得到惩戒,师生都是有数的,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很好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