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笔     
路边文字 出门的时候我喜欢眼观六路东张西望,有时是看美女,有时是看美景,有时是寻找街边那些有趣的文字??它们一般包括广告、标语、招牌以及不知是谁的涂鸦。这也许是因为常年文字打交道形成的怪癖,不过好在常常有快乐的发现。 “吃饭补胎”是早两年坐车在公路两边经常看到的招牌,这是兼营汽车补胎业务  相似文献   

2.
曾经大幅面打印机能作什么呢?假如您想作一块招牌的话,那么您就要分成这样三个步骤了:招牌店作“看牌”、输出中心打印图像、最后到冲印店作相片放大。从来没有人听说过:“数码打印店”。 今天,ENCAD推出的NovaJet850成功完成了三大功能的一体化,以多样化,优异的打印质量、大大提升了的生产量及速度满足了用户的要求,真正实现了数码打印功能。 巨利0*0专栏 首先,大部分打印机只有4个或6个墨盒,而ENCAD的NOvajet85()S装配了8个国盒。 仅这一点就可以让许多打印机望尘莫及了,更不用说ENC…  相似文献   

3.
王增勤 《新闻天地》2006,(12):25-28
山东省东营市有一块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黄河三角洲,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有一个亚洲最大的人工平原水库——广南水库,因这儿珍稀鸟禽众多,人们便送给它一个美丽的称呼“天鹅湖”。在湖心北岛上,住着一个热爱珍稀鸟禽救助事业的妇女张玮,几年来,经她救助和放生的伤病珍稀鸟禽达到269只,人们亲切地叫她“天鹅妈妈”。后来,“天鹅妈妈”患了绝症,她依靠什么渡过这一生死关呢?爱鸟人成了“天鹅妈妈”张玮今年59岁,原是山东省胜利  相似文献   

4.
翟爽波 《记者摇篮》2009,(11):30-30
当今随着信息传播手段和途径日趋多样化,许多读者看报养成只看新闻标题的习惯。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读者看标题就已经把内容猜得八九不离十了,千文一貌,这样的“八股文”当然不吸引人。更深层次的原因,也许是新闻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信息的极大丰富,读者“懒”于看一些干巴巴的文字。  相似文献   

5.
标题之于新闻,等于眼睛之于人。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题好一半文”。读者打开报纸,要看什么,先看什么,取决于标题。一则好标题,犹如一块磁石一般富有吸引力,令人爱不释手,相反,若标题平庸乏味,读者就不想看,好新闻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可见制作好标题是多么的重要!画龙点睛,新闻的眼睛如何点呢?笔者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多年,看到大量好的标题。这些标题,归纳其制作方法,大致有以下五种。一、设喻借代,形象深刻。此法有比喻式标题和借代式标题两种。比喻式标题,例如《大老齐成了“香饽  相似文献   

6.
近日“黎族千言锦书”后人,持锦书来海口,有幸见之,甚为激动。黎族没有文字.黎族妇女把千言汉文字织绣在筒裙料上,并保存至今,实为罕见。锦书通长124厘米,宽27厘米,锦面泛黄,锦边有些地方稍有残破。收藏人为东方市东河镇西方村56岁的黎族妇女符翁球。黎族简裙作为财产传女不传男。  相似文献   

7.
编稿两得     
张兵 《军事记者》2006,(5):58-58
写文章,谁都希望“出新”。但怎样才能出新呢?——换个“说法”。譬如:有句俗语叫“杀鸡给猴看”,说的人多了,便不新了。有人反其义而用之,说:“杀猴给鸡看”,意思新了。还有人说:“杀鸡猴不看”,意思又新了。又譬如:“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是句老话。有位作者写了篇文章寄给我,题目是“磨刀也误砍柴工”,“说法”挺新。再譬如:“雪中送炭”,意思都知道。一位朋友跳出原意,作一文叫“雪中拒炭”,新不新?有一则故事,说的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个双目失明的乞丐在乞讨。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书“自幼失明”四个字。一天,…  相似文献   

8.
时下电视地面频道似乎普遍患上了“时间焦虑症”,正陷入新一轮的改版狂潮中——他们只是感到惶惑和不安,出于“变”的本能而去一而再再而三地改版。要么对原有的新闻栏目修修补补,要么干脆改头换面,打造新栏目,哪怕变个名字,仿佛也让人安慰。在诸多的求变中“民生新闻”是叫得最响的一块招牌。南京有“南京零  相似文献   

9.
80厘米见方,一个由灰尘平涂的世界,只在中央有“尘世”两个醒目的白字,还有那代表时间的刻度。这是一块挂在墙上的板子,被镜框包得严严实实,没有人会想到这曾是一块白板。这个“好玩的  相似文献   

10.
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最具特征的是有声语言传播,文字语言传播是其次要或辅助手段。进入网络文化以后,仍然以此特征与报纸、书刊相区别。在这方面,我们的规律性认识还有许多尚未涉及的问题。当有声语言传播过程进入了。信息共享”的范围之后,若就此止步甚至故步自封,恐怕难免进人“快餐文化”的囹圄而不能解脱。说到底,这只告诉了人们“说了什么”,至于“为什么说”,便披悬置起来。我们对语言的认识,“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有语境的作用5“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有对象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还是“锣鼓听声,听话听音”,“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