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个叫董桥的台湾人,你大概不认识─—我也不认识。不过认不认识董桥这个人没关系,只要我们认识他的文章他的书就行。最近,又见这位董桥先生的一套系列丛书的出版预告(广告),其中的一本,不待翻篇,光看书名就晃得我眼前一亮。书名曰:《新闻是历史的初稿》。董桥的这本书现在还是个闷葫芦,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不得而知,但是单单看这个既妙喻绝伦,又准确精当的书名,就不能不感叹一声:真亏他想得出!可不是么,新闻是对变动中的现实的直接再现;既然是变动中的现实,就免不了涂涂改改,修修补补,摸着石头过河,不是初稿是什么?揣摩…  相似文献   

2.
董桥的新书《今朝风日好》话题为我所喜爱的旧书。书名《今朝风日好》取自丰子恺的句子,下一句是"或恐有人来",拿来做书名,我猜董桥大概也有点欢迎有趣味的读者来书房一观的意思。董桥老夫子的心境,我或许未必真能理解,不过冲着那些旧书,再唐突冒昧,我也要闯到董桥的书房里去瞧两眼的。  相似文献   

3.
在我看来,林语堂的才气纵横,钱钟书的广博厚重,梁实秋的雅致简洁,而董桥的文章则可以用妖娆来形容。出版广我读董桥是选择有闲情逸致的时候。比如,和煦的阳光刚刚滑进房间的春朝;夏日栀子花开的黄昏;秋季月色正好的夜晚;冬日雪后初霁的午后。读书的时候,泡上一盏茶,或者煮一壶咖啡,不紧不慢地闲适地读。我是将董桥的文字当作小品文来读的,不动心思,只为愉悦自己的眼睛。刚刚看完他的新书《今朝风日好》。董桥的文字,正如此书书名一样。董桥的文字本来也就如此韵致,有清风朗月的疏俊,又犹  相似文献   

4.
初看书名,以为是与新闻有关的严肃著作,翻了两页,发现完全是一本小品文集,出乎意料。书中关于时事的文章,态度很宽容,针砭得直接却温和。关于个人喜好的文章,更是体现了作者的气质——文人。作者董桥自小生活在南洋,说荷兰话,而后到台湾,再到香港,又在英国留过学。英语和粤语好是顺理成章的,但是中文也能这样流畅熨帖,处处透出遗老的感觉,这是让我意外的第二点。香港媒体人古剑先生说董桥的书:"香港卖得,大陆卖得,台湾卖得。"此书的特点,正如董桥在此书《老教授那本小册子》一文中极力强调的:简洁。  相似文献   

5.
《给自己的笔进补》,这个书名笔者私以为恰恰最适合今天的一些所谓"书人"急需去做的。董桥先生早年所著《英华沉浮录》十卷,其中之一名为《给自己的笔进补》,这个书名笔者私以为恰恰最适合今天的一些所谓"书人"急需去做的。  相似文献   

6.
1998年,我写出了14万字的<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的书稿,想请老前辈给我题写书名.我先找到王维老,王维老再三推辞,他给我介绍了夏征农.就这样,我认识了夏老.以后,每逢夏老生辰,我都会前往向他祝寿.可是,2008年10月4日,革命老人夏征农走完了他"半是战士半书生"的人生路,永别了我们.  相似文献   

7.
经过喻保明局长介绍.我有幸认识了乡贤胡礼兴先生,得以拜读他的大作《黄陂古今谈》的原稿。看到书名,我就高兴。原因在于我虽浪迹四方六十多年,但仍然像“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样,对于出生和栖息了十几年的故土,难免魂牵梦萦。  相似文献   

8.
一位年轻的设计师带着他设计的书来到我的工作室他在一家出版社做设计工作,来北京已经五年多了,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进步,十分苦恼。我问他拿到一部书稿设计通知是怎样开始设计的,他说只看看书名、内容简介就开始设计了,脑袋空空没什么主意的时候,就去逛书店,  相似文献   

9.
书话随笔,是文章中的一颗耀目的珍珠。鲁迅的域外小说介绍奇光异彩;叶灵凤的读书随笔珠圆玉润;巴金的书话一如他的小说,情怀如火,灿烂夺目:孙犁的《书衣文录》于平和简淡中透着清丽的光彩;香港作家董桥的《书城黄昏即事》俊逸高华而多绅士气…… 这些文章读多了,我便不  相似文献   

10.
友人金恩辉打来长途电话 ,嘱我为他一位图书馆界朋友的新书写篇评论文章 ,我当时拒绝了。文章要有感而发 ,我已离开图书馆在人民大学从教多年 ,与作者不认识 ,勉强写 ,岂不无病呻吟 !不料 ,老金还是把书寄来了。基于上述思想 ,我便随意把它放到书桌上。第二天晚上看完电视 ,见邮来的书尚未拆封 ,才顺手把它拆开来。一看封面 ,设计雅致 ,书名《书城人事两依依》也有艺术情调 ,不免对作者张白影产生了一丝好奇 ,想了解一下他究竟是何许人物 ,遂翻开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新书 ,看了“作者简介”知道他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大学图书馆馆长。“目…  相似文献   

11.
一忌对象不明确:一本辅导书既能给一年级学生读,也有五年级要读的内容,“低不成高不就”不易引起读者购买兴趣。据了解,一本书除特殊需要外,一般应有60%以上的内容完全符合读者需要,才有可能购买。 二忌书名不切题:如果把封面比作一张脸,那么书名就是眼睛。书名就像眼睛一样是会说话的,它能传递给读者最直接的信息,一个不切题的书名容易误导读者。书名是一种启示,要求在设计书名时传递出与  相似文献   

12.
我跟鲁迅先生没有直接的接触,但是在上海的时候我就认识他,因为我曾经住在北四川路底,鲁迅先生的家也在那,我知道他住的房子,但不敢失礼地去拜访他。有时在路上碰见他,他始终穿一双橡皮鞋,一身长袍。我就在后面跟着他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对他有一种深深的敬意,总想能够靠近他,可又不敢跟他讲话。鲁迅先生一生不知道做了多  相似文献   

13.
“这是我最近出的新书,请看后指正。”我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组稿时,该社副社长王颖热情地对我说。我看了眼书名:《天机可以泄露——旋动论探微》。又翻了翻书页。“怎么?又研究上人的认识论了。”我问道。“是的。多年来,人们的认识还停留在是非好坏的二元认识论中,对世界的认识还没有走向真实……”王颖认真地讲道。于是,他就花费了两年多的业余时间,利用以往学过的天文学、生物学、有机化学、量子力学和基因学等科学知识,运用  相似文献   

14.
在1月19日的新春年会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杨正泉副主任赠给了我一本他的新作《我与广播》。一看书名,我就喜欢上了这本书。因为,杨正泉是“老广播”了,他1964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之后,就分配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从编辑、记者、副主任干到副台长、台长,一直到1993年4月才离开这里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工作,近三十年如一日,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内容一定很丰富;而我虽然也是个“老新闻”了,但对广播却仍然是个“空白”,知之不多,能获得这部书自然十分高兴。 为了丰富自己,是夜我回到家里便急不可待地  相似文献   

15.
认识老大苏秋萍已经20年了。刚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是广告圈的前辈,华文广告界的领袖人物。我们都叫他Peter Soh.老板请他来给公司做创意顾问,领导我们做奥迪专案,那个时候,我倒觉得他更像很有点背景的黑道老大,气场极强。但是一说起奥迪创意要怎么做时,他是又准又狠又张扬。原来,他的黑道是在创意,同时把策略都一起霸走。我看到一种做创意的自信。他说什么,做什么,客户就会买单什么。当时是羡慕不妒忌也不恨,就觉得他赚钱很容易,就写几个标题,一点文案和最后的提案,  相似文献   

16.
浅谈书名对读者阅读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书名对读者阅读心理的影响徐云(暨南大学图书馆)图书馆每天要接待众多读者,他们通过书籍文献的传播吸收大量的知识与信息。本文就书名对读者阅读心理的影响谈一些初浅的认识。书名是一本书的“眼睛”,是图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读者到图书馆借阅书籍是根据书名来...  相似文献   

17.
去年国庆节,翟永太送来他即将付梓的书稿,让我作序。展读厚厚的书稿,彻夜难眠。他使我这个很少与警察打交道的人,对当代中国警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因为这本放声高唱正气歌的好书给我上了一课。英雄出自凡人,成为英雄也是凡人。我十分喜欢这个书名:《凡人:英雄》。现实生活中,多少凡人梦想成为英雄,却往往成不了英雄,不想当英雄的人反而成了英雄,这就是英雄与凡人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该书好就好在用真人真事、真言真语、真情真意、真理真经,阐述了英雄的平凡和伟大。作者不是用笔在写,是在用心来感悟每一位英雄。我们的时代是…  相似文献   

18.
这个题目是偷来的,失主是著名语言学家、出版家陈原先生。他有一本书的书名叫《黄昏人语》,这真是一个绝妙好辞,既说明这是他晚年的著作,又说明他写于落日余晖之时。拜读之后钦敬先生的睿智.一不小心就把他的书名偷来了。好在先生一生大度且已安息,不会告发我侵犯了他的著作权。  相似文献   

19.
2011年7月16日,中央电视台广告中心策略总监,第55届戛纳广告节评委佘贤君博士来电说他即将出版一本新书,想让我写几句,我当晚正好飞回北京,就约在一家酒店碰面。首先,我反对书名《激活》,这两个字很难引发读者的关注,我建议改成《撩拨》,虽然佘贤君也认为撩拨比激活更具"卖力",但他骨子里严肃的思想洁癖,  相似文献   

20.
三味书屋:文章珠玑希世之珍──董桥笔法立论伍立杨近日看到文学耆宿柯灵先生谈随笔文学的文章提到文学家董桥,说他的《这一代的事》序文短俏,不到一百五十字不禁一掠美借用」,并为之推服,为之心折不已。柯老是一流、又学家,对晚辈如此惜爱,确乎是以宗师的慧眼,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