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聊斋志异》的爱情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这些女主人公,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和相似特征,这就构成了一定的模式,可称之为理想女主人公模式。该模式凸现了女性对爱情婚姻的主动追求和超凡的才干,突破了封建礼法对女性的樊篱,有必要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三言”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中叶以后,市民中新的人生价值观念兴盛,人欲得到肯定,人性受到重视。反映在文学作品特别是"三言"中,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女性形象,在一些篇章中她们成为核心人物。其中有遵守封建传统观念的"贞节烈妇",更有许多叛逆封建传统观念的女性,她们追求自主的爱情婚姻,追求独立的人格尊严,淡薄传统的贞操观念。同时还将"三言"中的女性形象与其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从而探究出"三言"中的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三言"对后世女性文学形象的塑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女性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反映冯梦龙进步的妇女观。  相似文献   

3.
在四川现代乡土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中,女性形象是颇为引人注目的一群。由于远处西僻之地,较少受到封建礼法、宗法文化的熏习,她们少有理性的负重与道德的桎梏,热烈而大胆地追求并享受着实实在在的世俗性生活与爱情;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毫无忌惮、泼野执著地展示着她们蓬勃张扬、鲜活本真的生存欲望与生命强力。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不再认同传统文化书写的女性神话,她们不约而同地在她们的小说文本中召唤出大量的对封建男权/父权进行反抗和叛逆,具有鲜明主体精神的"逃离"女性.女性小说对"逃离"女性的书写具有重要隐喻内涵不仅表明了写作女性对传统女性形象的解构,同时这种书写还是一种指向人类和谐平等的性别文化前景的崭新建构.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文明古国,封建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作为封建文学中的特殊群体,女性是研究学者研究的一个重点。本文中,笔者从贤妻良母形象、妒妇形象以及痴情形象三个方面对封建文学中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从中了解到了封建文学中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希望能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张衡是东汉著名文学家,创获颇多,女性形象的塑造即是其中之一.张衡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有才情色而无礼法和情色与礼法兼具两类.前者是张衡对战国以来文学与文化的承袭,后者是张衡的新创,也是汉代世俗文化与经学理念融合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的《妻妾成群》,电影对原著做出了一定的改动。电影中的"红灯笼"意象、南北风俗的转变和颂莲形象的变化,更加强烈地控诉了封建传统对女性的禁锢。电影通过色彩与音乐的交融,形成了强烈的感观冲击,从而刻画了封建礼教制度下女性人物的悲剧形象,通过大家族女性形象之间的明争暗斗,从而批判了封建男权和礼教,艺术高度与思想深度并存,电影票房与观众口碑齐飞。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封建家庭中,女性一直扮演着"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形象,而对于一个封建寡妇而言,"节孝"则是她们在生活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关汉卿《窦娥冤》中的窦娥"逼真孝烈",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李纨"安分守时",可以说是古代文学作品中"节孝"妇德的代表形象,通过探析二者的形象特点,来展示其独具的艺术光芒。  相似文献   

9.
《左传》作为一部誉有"先秦叙事散文之最"的文学名著,其中不乏一些形态各异、丰富多样的女性人物。《左传》作者对女性形象的刻画,无不本着"劝惩"的目的,或通过记述众多贪色、乱伦、淫乱者之恶行的严重危害与恶劣后果,或对妇女相关礼法的直接阐释和具体事例的宣扬,以警示后人"戒色""从礼"。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班昭<女诫>对"女子四行"--"德、言、容、功"的强调出发,重新观照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所塑造的百位女性形象,揭示了作者的"德才观",并指出他笔下的"才女"形象乃是对传统文化中女性形象的一次突破.  相似文献   

11.
吕玲 《现代语文》2007,(8):93-95
在明代晚期的拟市人小说中,出现了诸多的丰富而饱满的“婚外恋”女性形象,她们严重地背叛了封建礼教和封建伦理纲常,然而她们的行为却并没有为多数人所诟病,却为社会所容忍接纳,她们带有新的意识和行为,在女性形象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比是《红楼梦》上下运用得较多的手法,或明或暗,或大或小。人物形象特别是女性形象的对比是历代红楼人关注的重点,研究也较为透彻。《红楼梦》的女性形象类型大致有二,一是恪守封建传统遵循礼教等级的女性,二是萌生反制思想追求个性自由的女性,黛玉与宝钗无疑是这"两种女性"对比的典型。因此,本文基于这"两种女性"的思维,力图对黛玉与宝钗的形象对比做出一些新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俄文学家在塑造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形象时,"多余人"在爱情矛盾冲突中的性格特征是塑造其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当"多余人"在爱情生活中退缩、消极应对,甚至逃避时,俄罗斯女性对爱情追求的坚强决心和果敢行动也愈发与"多余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凸现了俄罗斯女性的光辉形象,体现了作家的道德理想及时代对"新人"的期待和呼唤。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写作女性不再认同传统男性中心文化创造的"女性神话",她们不约而同地在她们的小说文本中召唤出不甘于男权压抑,并对封建男权、父权表现出强烈反抗精神的"疯癫"女性。写作女性在具体的性别权力关系中对"疯癫"女性的书写,正构成对传统文化书写中"天使"女性的深刻讽刺和无情解构。  相似文献   

15.
"君子"不仅是儒家追寻的理想道德人格,荀子更是将其视为"治世之宝".荀子从人之性恶出发,论证了君子进行"化性起伪""治气养心""好学问道"等后天努力的必要性.君子修身而后治国,正确把握"法先王"与"法后王"的辩证统一关系,制定礼法,进而隆礼法重礼义,以礼法构建有序社会,为人臣子则尽臣道,充分发挥其作为"王霸之佐"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封建主流文化中"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女性沉重的负荷与苍凉的生存状态引起了当时精英女作家的关注与反思。作为台湾女性文学拓荒者的林海音,以悲天悯人的情怀,用伤感的笔触描述了不同时期女性面临的生存困境,通过不同女性形象的悲惨境遇对整个中国女性命运做了痛苦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莆田学院学报》2017,(4):15-21
论述南宋至清末,妈祖的封号实现了由"夫人"到"天后"的发展,并且官方重新塑造了妈祖"辅政庇国"的神格内容。从儒学女性观解析妈祖的官方形象,发现妈祖一方面满足了儒学中关于女性居"内"的要求,一方面又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性别分工。这一矛盾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封建女性的"工具性"存在,指出妈祖文化形象的塑造实际上是诸多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它表明了儒、道两家女性观的差异与融合。  相似文献   

18.
受明清进步思潮影响,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开放的性格特征、自由的婚嫁观念和自强的精神风貌的女性形象。透过这些从容于礼法之外的光辉形象,可以触摸到那个时代个性解放的思想脉搏。  相似文献   

19.
刘雪 《现代语文》2010,(4):159-160
刘兰芝、杜十娘、林黛玉这三位不同时代阶层、性情各异、才貌兼修的中国文学女性典型,都有着凄美的爱情。封建礼法及家长制是导致三者爱情悲剧必然产生的核心原因;三位女性专情对象的性格缺陷是促发她们爱情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台湾,封建主流文化中"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女性沉重的负荷与苍凉的生存状态引起了当时精英女作家们的关注与反思。作为台湾女性文学拓荒者的林海音、孟瑶、郭良蕙等作家,她们或以强烈的女性意识为在封建泥潭中挣扎的女性呐喊,或用更广阔的视野将女性命运做了整体和深入的思考,以女性的苦难挣扎史来反映现实社会。她们通过女性形象的悲惨境遇对整个中国女性命运做了痛苦而深刻的反思,但由于台湾的特殊文化环境、女作家本身时代观的限制,女作家们陷入讲述一个个凄惨哀怨的女性悲剧的创作思路,并没有对陷入困境的女性指出一条明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