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邮驿是古代的一种信息交通形式。在中国,汉晋时期的邮驿体系已十分发达,而同一时期西方罗马帝国的邮驿体系也非常完善。本文试图把这一时期欧亚大陆两端大帝国的邮驿制度加以简单比较,从而分析出这两个相距遥远的大帝国的邮驿在其建立和分类、畜力使用、速度、管理等方面的相似之处及各自特色。  相似文献   

2.
秦汉时期已形成了一套严密完善的邮驿管理系统。丞相府(东汉为尚书台)总领全国邮驿事务,典属国(汉成帝以后为大鸿胪)则负有实际管理的责任。地方邮驿事务寓于行政系统之中,各地的邮驿组织均接受所在郡县政府的管理:在边塞地区则实行郡府(太守、都尉)、候官、部、燧的分级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3.
清末贵州邮驿系统因专制制度的腐化而走向衰落,西方先进而科学的信息传递方式则不断被介绍到中国,包括邮政、电报等。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贵州境内的第一个邮政机构——贵阳邮政总局成立,1913年11月17日,贵阳邮政总局改为贵州邮务管理局,1931年正式改名为贵州邮政管理局。  相似文献   

4.
漫谈元代戏曲中的邮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邮驿是古时供应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场所,它和文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和元代戏曲更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元代戏曲反映了元代邮驿的种类、建制、功能以及驿吏的生活等种种状况。反过来驿站对于元代戏曲创作,特别是情节的开展、矛盾冲突的激化、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旧中国中华邮政的统一与发展述论(1912-1937)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清邮政建立以后的很长时间,仍然存在着与邮政平行的其他通信组织,即国家邮驿、民信局和“客邮”局。民国时期,在邮政当局的积极整顿下,中华邮政逐步取代这些通信组织并实现统一。由于中华邮政始终保持着全国集中统一管理,因此在中华邮政建立后20多年中,发展比较健康和迅速,成为近代邮政发展的最好时期。中华邮政的统一和发展,同时也对近代国民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驿站作为政府唯一的通信机构,起着联络中央、地方和军队的重要作用.这一机构早在周代就开始存在,到了汉朝已经相当完备.清代,邮驿分为铺递、驿递两种.铺递以铺夫铺兵走递公文.驿递以马,除送公文外,还护送官物及官差.鸦片战争后,海关兼办邮政和文报局的设立,标志着近代邮政的开始.随着国家邮政的创办,驿站也逐渐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7.
论清代驿站的组织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邮驿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而清代邮驿制度在中国近代史和清史研究中却很少有人涉及。清代驿站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制,并配制了役夫和驿马、驿车、驿船等设施,清末的腐败现象和近代电讯交通业的发展,是清代驿站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高邮是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惟一以"邮"命名的城市,本文在简单介绍高邮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对高邮邮驿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SWOT分析,对其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威胁进行了相应阐述。并以此为据,提出了高邮邮驿文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优势和机会实现邮驿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和提升。  相似文献   

9.
“邮驿”是历代统治为传递书、接待使客、转运物质而设立的通信和交通组织,是政府施行有效统治的工具之一。清代统治在三境地区设置和管理邮驿,主观上是为了强化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对这一地区施行有效的统治,确保各种物质运输及巨额关税征收,但在客观上则大力开发了三峡水上交通,促进了三峡地区商品经济的兴盛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汉代邮驿职官可简单分为五类:一是置系统的职官;二是传系统的职官;三是邮系统的职官;四是驿系统的职官;五是政府机构中特设的,不属于上述四类的邮驿职官。这些出土资料所见而文献所遗的邮驿职官能够让我们对汉代的邮驿组织建制有相对清晰的认识,可补史阙。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的思想家对传统中国的专制制度进行了全面解构.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专制使臣民变成奴隶,颓废了国民精神;中国历代专制帝王推行"私国愚民"之术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专制导致中国处于积弱积贫的境地,是中国饱受列强侵略的根本原因.通过划分政体类型,他们指出了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的根本区别,并宣告了专制制度的暂时性.在"救亡压倒启蒙"的时代背景下,清末民初"解构专制"思潮的功用并没有得到完全发挥,直接从制度入手以图富强的观念也使这股思潮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相似文献   

12.
《圣经》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被称之为人类共同的经典和西方世界共同的指南。然而《圣经》中究竟是否提到过中国呢?在《圣经》中中国是何种称谓呢?本文将以历史的、宗教的和文化的视野,探寻china一词的来源和圣经对中国的预言,从而加深对《圣经》和中西方文化交流发展史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之维,阐释了谁使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中国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体之维,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形成了哪些理论的问题。从主客体之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审视,对推进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西方传来的“民主”观念在近现代中国变成了所谓“民智”问题, 这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一大障碍。本文认为, 这是外来的民主观念在适应中国需要与国情过程中的一种变异, 是同中国社会落后历史积淀相结合的产物, 也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与政治不成熟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郭红军 《天中学刊》2011,26(3):21-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之维,阐释了谁使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中国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体之维,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形成了哪些理论的问题。从主客体之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审视,对推进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传教士的到来使中国人认识了西方世界。在中国的教会英语教学大规模开展以前,中西间存在较大的隔阂和误解。教会学校英语教学是外国传教士结合中国国情,针对中国学生开展的英语教学。它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乃至中国的近代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探讨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图式对于当今的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已经出现适用辩诉交易方式审理的第一例刑事案件。文章从刑事诉讼模式角度出发,介绍了辩诉交易产生和生存的诉讼模式背景,并对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模式加以分析,认为我国现在尚不存在适合辩诉交易的刑事诉讼模式背景,不主张在现阶段引进辩诉交易制度。  相似文献   

18.
文章着重研究分析冷战背景下中苏同盟建立过程中美国的反应及其应对,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直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缔结,美国一直致力于阻止中苏过于接近以防止新中国成为苏联扩张的工具,但是美国军方与援华集团则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仇视和偏见。随着中苏同盟的建立和1950年上半年中苏同盟关系的顺利发展,美国决策层内再次掀起了对中美关系的争论,争论的最终结果是争论双方达成一致并形成在中国大陆周边构建战略防御圈的对策。文章认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实际上在中美关系史和冷战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美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华政策的演变与之紧密相关,美国国内决策层对华政策的争论也与之有关,因此很值得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从一个值得援助的“战友” ,到一个需要打压的对象 ,从阻止中共取胜 ,到阻止中国成为苏联的附庸 ,美国根据其战略需要 ,不断地调整对中共的政策。这种调整与新中国第一个外交战略的制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关于当代西方国家中间阶层发展变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我国社会结构分化与整合程度不断加强,社会阶层必然产生新的分化与重组,在这一过程中,中间阶层正悄然崛起。本从全球视角分析了中间阶层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积极意义,根据当代西方国家中间阶层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中间阶层社会功能,提出我国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过程中应大力培育和发展中间阶层的理念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