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教育期望,是对未来所接受教育的类型、层次、规格、水平及质量的预料或预想。父母对子女在教育方面有各种各样的期望。文章从学业及未来职业两个方面探讨黎族家庭对子女的期望。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自编问卷对100名被试的调查,问卷包括农民工对知识和教育的态度、亲属对知识和教育的态度、子女希望受教育的程度、对子女积极变化的期望程度就等四个因子,测量农民工对其子女的教育期望.研究表明:农民工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与父母、家庭收入、子女数目无显著性差异,农民工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与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子女性别、子女学业成就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藏族地区父辈社会分层对子代教育期望有着深刻影响。采用问卷法和统计法等对藏族地区小学生的家庭结构、父母学历、父母职业、户籍所在地、语言文化、教育投入等因素进行研究。发现:父母学历及职业、语言文化及家庭结构等各因素对小学生教育期望影响显著,基于此分析,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利用"3岁-6岁幼儿受教育基本状况"基础数据,探讨新疆维吾尔族3岁-6岁幼儿家长教育期望状况,从学历期望、职业期望和能力期望三个方面研究维吾尔族家庭教育期望问题。维吾尔族父母对孩子的学历期望普遍很高,同时呈现"尊重儿童个体差异"的新趋势,折射出该民族对学历价值的重新审视;维吾尔族父母对孩子的职业价值观结构突出兴趣要素,同时注重社会贡献要素,反映出家长对孩子内在需要个性化的尊重及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尊崇;维吾尔族父母对孩子能力期望表现出比较重视"语言能力""学前技能"和"同伴交往能力",忽略"自我服务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体育能力",体现出家长对汉园、汉校的接纳心理,也同时反映出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理解不够全面。  相似文献   

5.
父母的教育观念通常指父母在教育和培养子女的过程中,在儿童发展、教育方式、教育途径、子女的可塑性、成功教育的信心、对学校教育等方面所持的观点.该研究采用对鸟鲁木齐市四所幼儿园的254名家长(其中母亲180人,父亲74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父亲比母亲更赞同环境决定的教育观念;家长对孩子上学及择业的期望很高;父母教育观念的维度配对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期望作为内隐的重要教育观念之一,已越来越成为当前基础教育领域需要深入研究和积极探讨的问题。父母期望是指父母对子女前途的希望和期待,它反映了父母的教育观念,会直接影响父母的教育行为。当前对幼儿父母期望的研究并不多,而大班幼儿作为幼小衔接的教育主体,对其父母期望的研究显得更为现实与必要。本文借助文献查阅、问卷调查等形式,调...  相似文献   

7.
父母的期望是一个影响孩子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父母的期望程度如何,是否适度,将直接关系到子女的成长和发展水平。如果父母能根据子女的实际条件而提出较高的、经过子女努力又能达到的期望,这种期望本身就带有一种“隐蔽的强化作用。”它可以通过子女的知觉和投射两种心理机制,使他们或在自觉意识的水平上,或在自发无意识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家庭资本、父母教育期望对学前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探索家庭经济资本、家庭社会资本与家庭文化资本三个资本纬度在学前教育机会获得中的作用机制,采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学年的基线数据,根据以往学前教育机会获得的研究成果,引入父母教育期望作为家庭资本影响其子女学前教育机会获得的中间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家庭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对子女学前教育机会的获得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家庭社会资本对子女学前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较小;父母教育期望在家庭资本与子女学前教育机会获得的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为限制家庭资本对学前教育机会的影响,政府应加快学前教育立法,保障弱势群体学前教育机会获得的权利;家庭应结合子女的能力形成恰当的远期与近期教育期望,并为教育期望的实现提供支持与保障.  相似文献   

9.
为系统考察父母教育期望与留守儿童学习投入的关系,以及父母教育卷入和自我教育期望在其中的双重中介作用,采用父母教育期望问卷、自我教育期望问卷、父母教育卷入问卷以及学习投入问卷,对我国河南、四川、贵州、山西等地1535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单亲外出和双亲外出留守儿童知觉到的父母教育期望、自我教育期望、父母教育卷入和学习投入得分均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和双亲外出留守儿童之间差异未达显著性水平;(2)父母教育期望和留守儿童学习投入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父母教育卷入与自我教育期望在父母教育期望和留守儿童学习投入之间起到双重中介作用。因此,父母教育期望既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投入,又通过父母教育卷入和自我教育期望的中介作用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投入。  相似文献   

10.
不同家庭所处的阶层不同,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也不同;父母的职业背景对子女的毕业规划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文化资本相对充足的家庭与外界接触面广,拥有较多的社会关系,因而能为子女获得与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的实践机会和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11.
杨育智 《成人教育》2011,31(4):47-49
社会教育作为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列的三大教育体系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众多社会问题的出现更使人们聚焦于此。于是,关于社会教育功能的研究也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明确社会教育功能的概念和分类,注重社会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综合功能的有机整合与相互渗透,可为实践层面的操作提供有力的论证和指导。  相似文献   

12.
关于社会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教育是教育领域内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应该和学校教育一样并存并重。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却忽视对社会教育的研究与落实 ,以致于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领域内出现了许多问题与矛盾。从社会教育的历史来看 ,办教育不能重学校而轻教化 ,厚人才而薄民心。应重新给社会教育定位 ,发展社会教育的理论与事业。  相似文献   

13.
自“社会教育”引入我国以来,其目的经历了四个时期的变化:民国时期作新民、改造社会与救亡图存三位一体;建国初期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时期培育服务经济发展的终身学习者;新时代培养信息社会友好生活的数字公民。历史回顾下,社会教育目的的发展遵循一定的演进逻辑,主要表现为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过渡;从“现实依赖”向“未来开放”转向;从“教育阐释”向“社会形塑”演变。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教育目的应努力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创新私人定制,拓展“学会学习”的内涵;转换教育观念,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凸显教育特色,彰显“自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Migration across national borders has resulted in demographic changes in the United States, causing the country to become more multi-ethnic. This presents considerable challenges for graduate level educators who need to be responsive to the unique academic needs of diverse populations by considering students' previous experiences, values, and beliefs. This change requires educators to incorporate various teaching styles and to create a classroom atmosphere where security, trust, and openness can be achieved. Developing cultural competence and creating a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is essential for social work educators teaching in multicultural environments in the 21st century.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brief overview of Burchum's (2002)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 that will help to assist readers in obtaining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competence. It also presents Blunt's Model of Cultural Competence for Transformative Education, which can promote both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and assist social work educators in fostering a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5.
论社会性道德教育与主体性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道德教育论与主体性道德教育论分别从社会性和主体性角度揭示道德教育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二者又都存在着严重缺陷,割裂了道德教育中社会性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片面地将其一方视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实质上,主体性道德教育与社会性道德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主体性道德教育主要是从人的主体性需要方面确认道德教育;社会性道德教育主要是从人的社会性需要方面把握道德教育;我们应当超越主体性道德教育论和社会性道德教育论的狭隘性和片面性理解,站在更高的视点和更广的视野中去理解和把握道德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日教育关系中的社会教育,是研究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应该关注的课题。在近代社会背景下,中日社会教育关系经历着教育交流与教育侵略两个密切交织的过程,呈现出模仿、借鉴、学习和教化、奴化、日化两个既有阶段性,又互相渗透的双重特点。总结历史,我们既不要夸大教育交流的作用,而掩盖其侵略的一面;也不要只谈侵略,忽视其积极的影响。只有以史为鉴,走教育交流之路,才能够互惠互利,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是整体的社会系统工程,各司其职而又相互联系,任何一方面的失误或者失职都会造成文化缺陷,形成社会发展障碍。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应强调人性理性。只有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通力合作,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现代意识和人格特征,才能构筑社会公平和谐的基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连接和联系、协同作用完成教育年轻一代任务,使之不仅能接受和继承优秀文化,并且能为文化改进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社会学历期望持续走高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因素.当前关于发展四年制高职教育的呼声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学历期望走高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这两个因素的正面作用,我们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对于四年制高职的发展,不必过分施加人为干扰,而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妇女教育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就全国的情形而言,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社区妇女一直都面临着众多挑战与亟须解决的难题。许多省市都在开展着富有区域特色的社区教育,以期为社区妇女的生存状况的改善和社会地位的提高提供全方位的基础性的保障,其中,非政府组织也为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保障作用。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生活技能等培训,社区妇女可以有效提高生活的自信和做事的效能。社区妇女教育在家庭和谐与社会进步方面的确具有非常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研究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职能也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对高等教育研究在推动学科发展、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于政府决策以及提高研究者自身专业发展水平,促成研究团队的形成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旨在凸显高等教育研究工作的社会职能。强调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职能,对于指导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