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一门学科在国家学科分类体系中的归属和地位对其发展尤其重要。长期以来,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归属极不稳定,且始终处于边缘地位,这既与学科自身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深层问题有关,又与相关学者在学科定位选择中摇摆不定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在新的学科分类体系中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不被重视,导致了学科走向呈现出趋冷与滑坡。为更好地促进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的发展,有关部门应该理顺我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关系,调整其学科归属,以提高其学术地位,以促进我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一门学科在国家学科分类体系中的归属和地位对其发展尤其重要.长期以来,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归属极不稳定,且始终处于边缘地位,这既与学科自身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深层问题有关,又与相关学者在学科定位选择中摇摆不定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在新的学科分类体系中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不被重视,导致了学科走向呈现出趋冷与滑坡.为更好地促进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的发展,有关部门应该理顺我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关系,调整其学科归属,以提高其学术地位,以促进我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合作创办"民俗学专栏"20年,形成一批特殊理论资源。它反映了钟敬文先生等我国高校人文社科大家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所取得的历史成就,记载了我国民俗学在高等教育学科化方面的理论体系、教育模式和发展步骤。经过30余年的建设,现在我国民俗学科已建立了高层专业教育、地方教育、民族教育和普及教育等不同格局,提出了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和民俗文化学与相关学科群互补发展,同时保持学科独立性的阐释框架。钟先生还曾提出民俗学进入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体系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钟先生的后学对此加以继承、发展和探索实践,使民俗学科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也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关注。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是以我校民俗学学科为依托,在2003年4月建立的社会学民俗学系基础上成立的教学研究型学院,拥有社会学一级学科所属的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等三个二级学科。其中,民俗学学科为自治区重点学科,是学校优先发展的特色学科,社会学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  相似文献   

5.
今年国务院学位办组织新一轮学科编目,这对各学科的发展建设都是一次机遇。社会学一级学科和所属民俗学二级学科,在1997年学科编目的基础上,通过这次工作,可以对自身学科建设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充分论证本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并给予科学的界定,同时对今后5–10年的学科发展目标作预测和描述。它能推动民俗学科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相似文献   

6.
当前民俗学学科危机的本质并非是传统民俗学研究范式难以解读新的社会和生活经验,而是在社会剧烈转型中未能探索出独特的知识生产机制和表述方式。中国民俗学学科危机并非当前出现的新问题,而是贯穿学科发展历程的“历史遗留问题”。对此,不仅需要对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进行呼吁和研究,而且需要对中国民俗学学科进行知识社会史梳理,并且需要将当前相关讨论纳入长时段学科发展史中讨论。新时期,在民俗学者共同努力下,经过10多年酝酿与探索,最终形成实践民俗学概念。尽管目前此概念的内涵外延尚未达成深度共识,但就民俗学学科建设来说,应将其视为民俗学学科危机中的一次转机。  相似文献   

7.
本期汇集的8篇文章,是我所供职的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在职或输送到国内不同单位工作的同仁们,对国内民俗学学科建设工作的一次近距离温习的结果。我要肯定地说,这些都是作者个人的认识,不能全部代表国内各单位民俗学学科点的观点,但他们都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在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一代宗师钟敬文先生门下,经历了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学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创建美术民俗学谈了自己的构想,包括美术民俗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基础理论,特征,功能,以及研究方法等.  相似文献   

9.
大学学报的角色是以大学学报为阵地,通过对大学作者学术成果的选刊,特别是与学科带头人的深入接触,对大学产生的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长远社会意义的成果加以推介.北师大学报与北师大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的联系是由钟敬文教授生前建立的.民俗学的文化影响很大,价值不容低估,但它不是学术大户,学报与民俗学科的联系,还促进了北师大民俗学在大学圈中影响的扩大,并对北师大民俗学的特色建设、标准的坚持和传统的延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歌谣游戏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对个人来说,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语言的习得,社会角色的体验与期待都贯穿其中;对民俗学来说,学者关注已久,歌谣游戏研究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在当今弘扬民族精神的洪流中,关注歌谣游戏——儿童快乐的传承有着积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