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目前国内学术界争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入手,在简要论述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主要内容基础上,探讨隐藏在这一理论背后的理论成因,并着重论述了西方哲学与美学的转向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由此得出结论: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问题的争论,理应从社会发展与理论变化的角度,冷静地观察,细心地分析,而不应依据传统的理论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的社会现象作出非历史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国外“日常生活审美化”最早出现在后工业社会的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后现代理论家就“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了深入研究,揭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重要特征。国内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由于在理论上基本借鉴和运用了西方的理论资源,因此在研究讨论中,没有突破西方的理论框架,更多地表现出碎片化和现象化。  相似文献   

3.
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和德国后现代学者韦尔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生活方式的发展演变有着直接关系,即日常生活批判语境中的生活方式在向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生活方式转变,同时也在逐渐向当今学术界所讨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变。理清这一演变关系,有助于人们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种新的重要现象。对这一现象的思考应该进入社会理论的视野中。社会理论的实践性、反思性和批判性为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当下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业已成为"美学进程"中势不可当的阶段性话题之一。在浩浩荡荡的商业大潮冲击之下,"审美非功利性"这一命题受到了巨大的挑战。透视"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康德美学的"审美非功利性"二者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文化立场不同,侧重分析"日常生活审美化"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论题是当今学术界的热点。本文试图从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出发,分别从主体单向度,形式单向度以及思想单向度三个方面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进行一些批判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西方学术界20世纪开始关注的学术命题和热点问题,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消费文化、大众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出现,“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进入中国,引起了反思和争论。该理论的传人,对中国民族文化审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面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影响,采取积极理性的态度进行反思和借鉴,分析褒贬,去伪存真,有利于推进民族文化审美理论建构,调整民族传统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提高审美判断能力,进一步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8.
田素庆 《时代教育》2012,(7):285-286
"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研究对象,是与"日常生活"进入哲学视域得到相关批判建构有关。在西方后现代化、消费社会文化的语境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概念得到进一步的阐释和解读,由此成为中国文艺学界重要的理论资源。然其基于"言说立场"的不同,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文艺学界争论的焦点,其作为学科建制内的讨论与具有审美意味的中国传统日常生活的关系值得再予探讨。  相似文献   

9.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种起源于西方的理论话语,其实质是把日常生活和艺术的界限进一步消弭,此理论的出炉是和当时西方社会语境十分吻合的,它传入中国大陆之后,迅即在学术界掀起一股讨论热潮,文章试着从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不同理解而引出艺术民主化,从而厘清中国当代社会审美文化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开放性的概念范畴,"日常生活审美化"具有多面性,既包含着浅层外观的审美化,也包含着深层认识论的审美化,同时还包含着"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双向互动,这些不同层面之间构成了一种矛盾张力结构。因此,应该拓展出更为丰富的理论资源,采用更为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11.
王英 《文教资料》2006,(31):155-156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兴起和提倡是近年来的热点。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追述这一观念在西方语境中的来龙去脉。同时简述它在中国理论界引起的论争。由此认为美学可以在形而上的层面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审美化是目前国内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韦尔施以开放的心态、将美学扩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开阔学术视野,对审美进行了新的诠释,他将新情况下的审美化划分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电子媒体的审美化、伦理学的审美化和认识论的审美化等多个层次。本文主要评析韦尔施审美化的分层理论,并思考其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自2002年以来,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争鸣一直持续不断.通过对2010年度包括理论建构、理性批评、比较研究在内的广义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的检视,我们发现,视野宽阔、焦点集中、方法多元是其突出特征.其整体性欠缺在于:理论深度不够,研究成果的分量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后现代主义文论及其对中国当代文论直接影响的一种表现.按照马克思主义文论观点看来,日常生活审美化应该是美学和文论的本根,但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分社会层级的,有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精英化、大众化、市井化,因而要区别对待.同时,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绝不是"中产阶级化",而是"工农大众化",因此,中国当代文论建设在关注日常生活审美化时,应该注意为建设新农村和新城市以及构建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服务,以生态美学和身体美学的文论建设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5.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大众审美的重要现象,它包括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两个方面,大众休闲是其典型的表现形式,融生活与审美为一体是其最基本精神。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它既可积极发挥审美的人文价值功能,亦可为当代美学带来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时下,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人们讨论较热烈的一个审美话题。文章以名茶及人们的名茶生活为例,阐述了日常生活审美是一种历史现象,名茶与人们日常生活不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名茶的日常审美化发展也表现出一些相应的特征。名茶美学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美学日益渗透各个领域渗透到日常生活,美学日趋"泛滥",当代美学学者当务之急,就是正确地认识、引导这一潮流。同时,日常生活、美学和审美发生着密切联系,日常生活成为审美实践的重要领域。因此,探究日常生活理论、美学和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对美学理论的完善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描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讨论的现实和学术背景,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讨论的意义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倾向作了批评,认为应该以审美的超越性对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感性化、欲望化特征进行反思,积极地展开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文学审美存在着较大的审美差异,这一差异可以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虚拟化与文学审美的虚构性、日常生活的装饰化与文学的形式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繁复性与文学审美的蕴藉性等问题的探讨中呈现出来.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与消费主义相关联的物化审美,而文学审美则是有助于人性丰富与完善的精神性审美,前者不能取代后者.在当下的文艺学研究中,应该批判日常生活审美化对人性的不利影响,弘扬文学审美的人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之所以在学术界引起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针锋相对的争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争论的双方对这一命题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和适用的范围未统一起来。笔者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判断,既违背了审美的本质要求,又不符合我国的客观实际,因此,“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审美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