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冯谖客孟尝君”一段文字在《史记》和《战国策》中都有,到底是《史记》撷取《战国策》,还是后人以《史记》文入《战国策》,不能简单定论。从两篇文章的主题看,《战国策》主题更集中,更有意义,似在前文基础上的改进。从内容情节的差异看,《战国策》文章细节的取舍、结构的紧凑、抑扬手法的运用等都比《史记》略胜一筹。通过对比分析认为,《史记》中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是原创本,《战国策》的冯谖篇段是在《史记》基础上增枝加叶而成的文章。  相似文献   

2.
张学成 《现代语文》2005,(12):26-27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齐策>)是一篇非常著名的历史散文,好多选本,像<古文观止>、<古文鉴赏辞典>以及中文专业各种类型的"古代文学作品选"几乎都无一例外地选了这篇文章.这都证明它是一篇非常有影响的散文,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有关此文的评析大都围绕着情节的一波三折与故事的欲扬先抑来落笔.笔者认为这篇文章的故事性很强、戏剧味很浓,活脱脱是一篇引人入胜的短篇小说,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篇冯谖向世人证明自己人生价值过程的小说或故事.对于一个身怀金玉的智囊之士,他不急于向人们表明什么,对于世人的态度也毫不在乎,只要求获得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待遇.在获得应有的待遇后,又以"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来报答"知己者".但是这种证明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相当艰难和曲折的.  相似文献   

3.
《战国策·齐册四》中的《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刻画了一位有谋略、有胆识、为主人统治基业的稳固竭忠尽智的策士形象,可是冯谖一开始却是以贪得无厌的无赖形象示人的,对此,怎么理解冯谖的行为呢?我认为这是冯谖有意为之。  相似文献   

4.
5.
在文本的内在逻辑中,冯谖首先是作为哲人找到了孟尝君。冯谖客孟尝君的初衷是为了对孟尝君实行君王式教育。冯谖的教育是一种哲学戏剧,哲学成为行动申的言辞或言辞中的行动,在故事情节中演出。通过文中人物的行动,我们可以领会到一种哲学:即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6.
"士"是战国时期最活跃的社会阶层,他们不仅创造了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而且还锻造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士人精神。《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塑造的这个人物形象是恃才自信、知恩图报、深谋远虑的门客冯谖形象。本文通过对"士"这个阶层形成的分析,结合《冯谖客孟尝君》中的冯谖,进一步探讨战国"士"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冯谖客孟尝君》写的是冯谖做孟尝君的门客,为孟尝君出谋划策的故事。冯谖刚到孟府时待遇不好,就“依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相似文献   

8.
《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是继《左传》之后,既有史料价值,又有文学价值的先秦重要文献。《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从其思想内容到写作手法,颇能代表《战国策》的特色,历来为文人学士传诵,值得我们分析研究。这里就下列五点略抒管见,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9.
[总体阅读思考] 一、通读全文,不难看出冯谖是一个足智多谋、善于筹划的策士形象,那么文章开头,为何自述“无能”呢?为何三次弹铗而歌呢?这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冯谖的才能又是怎样逐步展现出来的? 二、本文主要写了门客冯谖与主子孟尝君之同的关系。课文是怎样表现他俩之间关系的逐步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战国策》相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辑录而成,原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不同名称,经西汉刘向删繁去芜,订为三十三篇。刘向认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策谋”,所以书名“宜为《战国策》。”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由于铁器的广泛使用,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地方经济日益强大,诸侯势力不断扩展,作为天下主宰的周王朝已名存实亡,“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自豪,已被诸侯分争割据、自强自立的局面冲洗得干干净净。当此之时,弃道德,  相似文献   

11.
《战国策》中《冯谖客孟尝君》一文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对那位三次弹铗而歌、一次次要求提高个人生活待遇的食客冯谖,人们无不赞赏,认为他见识过人且精明干练.而对于冯谖的主人孟尝君,人们则多投以冷目,认为他是个低能平庸的贵族,其头脑眼光远在冯谖之下.平心而论,如此看待孟尝君是颇不公允的.孟尝君是战国时期闻名天下的四大公子之一,曾总领五国相印,手下策士三千,假如孟尝君是个眼光短浅的平庸者,五国何以把大权交给他?三千策士何以追随左右,难道仅仅是为了混饭吃?这说明孟尝君是一个有威信能服众的统治者,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富有魅力、领导有方的好领导.的确,只要仔细品味《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就能深切地感受到孟尝君的“领导”魅力和风范.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三册《冯谖客孟尝君》一课中,注释有几处欠妥,现指出来。一、左右以君贱之,食以草具。‘草具’,课本注释为‘粗劣的饭食’,对此,同学们颇有疑问,‘草具’的意思怎么会跟‘饭食’联系在一起? 实际上,‘草具’的愿意应是‘粗劣饭食的草编食具’,这里是以这种食具借指它里面的食物,运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可参阅《古文观止》该篇注解)。  相似文献   

13.
《冯谖客孟尝君》是先秦优秀的散文名篇之一,一个血肉丰满的冯谖形象早已从《战国策》走进千百读者心中。但其幽默诙谐的特色一直没有为人们所高度重视,这是很遗憾的事。本文就对这一特色进行分析,呈给读者诸君。 一、奇异的言谈与庄重的场面形成反差,产生幽默效果。 作品善于把奇异的言谈寓于庄重的场面,作者叙述越是不露声色,场面越具有喜剧性。作品开头写冯谖贫穷到“不能自存”,托别人去请求孟尝君,希望寄食门下。作者这样叙述冯谖初见孟尝君:“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冯谖初见孟尝君,场面是庄重的,但冯谖的答话却如此奇特,搞得养士三  相似文献   

14.
在中学的文言文学习中.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古汉语教学的缺位,从而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往往难以避免地给学生留下板滞,生涩等一系列负面印象.可是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非凡的智慧,所以我们只有用心地关照,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去接近她,才能汲取其内在的精华,提升我们的文化底蕴.本篇文章是针对中学课本中<冯谖客孟尝君>做简单的解析,通过对文本独特的故事构架和巧妙的情节设置的分析,见出其娴熟的写人技巧,还原出最初自觉的立人意识.  相似文献   

15.
《冯谖客孟尝君》是《战国策》中著名的篇章。在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本里,它是一篇自读课文。指导学生自读此文时,要牢牢地抓住一条纲:曲折生动的离奇情节和幽默风趣的传神语言。抓住了这条纲,就能提纲挈领,贯通脉络,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本文基本上是以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顺时记叙的,它由寄食门下→弹铗而歌→收责于薛→焚券市义→返齐报主→百姓迎君→西游说梁→立庙于薛→略评功劳等情  相似文献   

16.
《读孟尝君传》一向为人推崇:王安石在该中认为,孟尝君不足以言得士。为此,笔提出反驳,就孟尝君得士一说重新加以澄清。针对王,笔持据有三:一、此士非彼士;二、齐亡于秦,罪不在士;三、错误的逻辑推断。  相似文献   

17.
《冯谖客孟尝君》出自《战国策·齐策》 ,文章写了冯谖帮助孟尝君在齐国权力交替的局势中保住地位的事。虽按时序写来 ,却波澜层出 ,引人入胜 ,充分表现了冯谖非凡出奇的远见与才能 ,生动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的奇特风采 ,真可谓一篇传写奇人的妙文。文章起笔写冯谖请托于孟尝君门下 ,因曰“无好”、“无能” ,孟尝君“笑而受之”。孟尝君是战国著名四公子之一 ,三千门客中 ,如此“无好”、“无能”者还属少见。冯谖曰“无好”于收留自然有利 ,而“无能”的话来日在众门客中又何以立足呢 ?曰“无好”、“无能”是真是假 ,还是别有他谋 ?首段…  相似文献   

18.
《冯谖客孟尝君》着力表现的是冯谖的深谋远虑和杰出才能,刻画了一个多谋胜算,见识卓越的策士形象,运用了多种技巧和方法来展现这个人物的性格和才能。一、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戏谑的情境中去展现,并根据情境的不同氛围来决定人物性格延伸的趋向和诙谐程度,可谓是亦谐亦庄,寓庄于谐,整篇文章充满了“喜剧性”的色彩。文章前面是写冯谖通过他人联系寄食孟尝君门下的情况。由于他说自己“无好”“无能”,孟尝君只是“笑而受之”,  相似文献   

19.
文言文对一般的学生来讲,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那么,要通过阅读并从中理出文章的结构线索,人物的形象、性格,则又是难上加难。而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其文学基础相差较大,这便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怎么样双向兼顾,让文言文基础较差的同学能读懂文章,而文言文功底较强的同学,能理解大意且把握其深刻内涵?教学方法在此显得尤为重要。而精讲导读法的采用,能给不同层次的同学学习文言文带来方便。仅以讲解《冯谖客孟尝君》一文简介之。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历来被认为是一篇名作。古今不少评论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宋代谢枋得誉之“笔力简而健”(《文章轨范》),清代沈德潜评论这篇文章说:“语语转,字字紧,千秋绝调”(《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三十),今人吴小林认为“这篇史评翻新出奇,议论精辟,观点卓绝,富有反潮流、反传统的精神,表现出一种哲理的深度”(《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但是,笔者认为,这篇翻案文章也有缺乏事实根据、推论不合逻辑的毛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