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阮纪正 《武当》2009,(1):31-33
一、当代武术发展的全球化背景 “武术发展”并不是“发展武术”。“武术发展”的主体是武术自身,它是多种力量参与的社会演化过程,并不以任何个体或群体的意志为转移;其要在于“自我实现”。但“发展武术”的主体却是武术之外的特定利益集团,  相似文献   

2.
武术之价值     
提到中国武术,必冠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等定语,我本人从事武术宣传工作近十年,对此亦是体会颇深。对武术涉之愈深,愈感武术不愧“中华之瑰宝”。武术发展到今天,仍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是武术的社会价值究竟体现在哪一方面,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武术是健身之术。很多人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普遍有闲的社会”理论,对武术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做出了“四位一体”的模式分析,认为:武术公共服务体系构建要以弘扬“武术文化”为主线,秉承“文化传承”的原则;武术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要以整合“武术技理”为重点,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武术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要以完善“武术技法”为根本,实现“锻炼身体”的目的;武术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要以发展“武术艺术”为导向,满足“愉悦精神”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通过从湘西苗族武术的主要活动形式与特征、湘西苗族武术文化保护与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其在“互联网+”环境下传承影响因素,探寻其在“互联网+”环境下融入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可行性,探索构建以“互联网+”平台为主体媒介的传承人体系和苗族武术跨产业融合策略,为湘西苗族武术文化的传播提速、扩容,扩展保护与发展的渠道,是现代信息社会下湘西苗族武术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有效出路与举措。  相似文献   

5.
武术现代化的异化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戴国斌 《体育与科学》2004,25(1):8-10,14
异化,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现象有力的理论武器,倍受当代理论工作者的青睐为扬弃武术现代化中的种种异化现象,本文以马克思异化理论的4个维度对武术现代化进行了一次理论性探索:本质的异化——套路异化为体操、舞蹈、戏剧的“奴蜱”,散打异化为拳击和摔跤的“竞技场”,竞技武术异化为金牌的“牺牲”;对象的异化——“输血”后的武术异化为其他范式的“混血儿”,武术现代化异化为长拳的“一枝独秀”,竞赛规则异化为“制裁者”;过程的异化——对武术的解释异化为“随心所欲”,武术现代化的发展动力异化为外在于武术的东西;关系的异化——武术系统内不同范式的竞争,其他体育范式与武术的竞争。  相似文献   

6.
2003年,是我调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主持工作的第一年。从单位名称就能明白,这个单位的工作中心是“研究”。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迈进、国家以科学发展观为方略的今天,抓好科学研究,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基此考虑,仅在这一年中,我们就相继在上海体育学院召开了“2003年国际武术论文报告会”,在武汉体育学院召开了“2003年全国武术科研论文报告会”。两次报告会的主题依次为“武术属于世界——武术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和“与时俱进,推动武术运动的全面发展”。报告会后,我们请部分入选论文的作者自行对文章进行了必要的修改,汇集成这本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武术研究》。希望此书的出版,对于活跃武术学术气氛、交流武术科研成果,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武术走向奥运会的体育文化价值观嬗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体育文化的价值观是客观的,又是历史性的,同时又离不开人们的社会实践基础。武术走向奥林匹克的社会实践,就是人们根据现代社会发展条件下对武术体育文化价值观嬗变的一个历史过程,它也是武术继承和创新发展的社会需要。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人文奥运”、“绿色奥运”也是在现代社会物质生活高度发展条件下形成的新的价值观。武术与奥林匹克共有的教育价值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必要的基础。通过对武术走向奥林匹克的体育文化价值观嬗变的研究,来进一步认识其中价值观嬗变的历史现象与作用。  相似文献   

8.
运用社会文化学和科技哲学的理论,基于当今科技文化形态,对武术与体育的文化关系及现状进行阐述.提出武术与体育有机结合的协调发展思路,发挥武术的表示、指示和暗示功能,通过“划分层级”“重修规则”“拓展路数”确立武术的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9.
在如今纷繁复杂的文化环境中,传统武术文化环境受到威胁,武术“文化空间”正渐离大众视线,面临被现代化社会环境、生产方式所呑嘆的危机。因此,探索当下武术“文化空间”生存路径的意义重大且时间紧迫。为科学合理地保护传统武术文化,通过研究武术“文化空间”构建的具体方式,试图做好武术“文化空间”的复原、移植和开拓工作,让传统武术文化得以在现代化的新环境中如鱼得水。  相似文献   

10.
从科学和人文精神看武术的生存与发展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马剑  邱丕相 《体育学刊》2004,11(5):65-68
适者生存是人类社会遵循的必然规律,然而武术界诸多人士紧抱“嫡传”、“正宗”,使武术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数字化时代,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视角对武术的生存发展进行新的诠释与构建,应是武术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武术当前面临尴尬的处境:武术具有健身益寿价值,但适合人群较窄,且缺乏理论支撑;武术具有娱乐欣赏价值,但在套路竞技比赛中,观众廖若晨星;武术具有技击价值,但在套路竞赛场中缺乏“章法”,在实际搏斗中缺乏应用性。建构武术发展之路是:体现东方文化的人文精神是武术生存发展的思想内核;皈依“纯朴”,打造数字化时代的武术“儒雅”之身是武术生存发展的操作路径。  相似文献   

11.
以“维模原理”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问卷、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地区开展的武术传播经验进行研究与分析,旨在为武术国际传播提供参考。调查研究得出: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地区社会整体情况趋于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整体稳步提升,实行民族文化自治,对外来文化有较强的包容性。基于上述社会整体情况趋于稳定条件,武术套路在该地区开展能够帮助当地社会以及个人实现自我的提升和发展。根据“维模原理”文化传播理论的内核,要实现武术套路在该地区成功传播,要满足以下条件:1)社会整体趋于稳定;2)武术套路能够有效帮助本土社会和个人实现自我提升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武术界围绕武术的历史、性质、技术改革等议题,开展了一场学术争论。争论以辩争“太极拳的源流”开始,随即转入“武术技术问题”的大讨论,最后以《武术工作中的两条路线》文章的发表而宣告结束。经过辩争,学界在武术性质、技术创新等问题上达成了共识,确立了“武术大众化”的改革路向,为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整体而言,争论在“大鸣大放”政策下呈现出较强的学术特征,基本厘清了武术“从旧到新”转变过程中的问题与困境,积极意义在于进一步坚定了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任务发展武术运动的信念,但时代的特殊性也使争论“议而不决”,遗留了一些学术史理论问题。这场武术争论并非个人意气或群体利益之争,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运动发展方向之争,在武术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代武术文化的表现形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武术属于文化、高于体育”已逐渐成为学界的共识,然而,“武术是什么?”的本源性问题却尚未得到圆满的回答。武术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字自身的局限性特点,使任何一个关于武术的概念都会产生自身难以避免的缺陷,所以,给“武术”或“武术文化”下一个定义其实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武术本身也在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此,对武术的全面把握要与时代的发展和对武术的认知相结合。通观当代融入人们视野中的武术,从文化的整体观出发,可分为四种形态,即“文化的武术”、“教育的武术”、“艺术的武术”、“体育的武术”。这种分类概括了武术文化的主体内容,提出了武术概念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各国积极建设“体育城市”的时代背景下,运用文献资料法,基于城市史的考察,提出城市创造和生产出了具有体育属性的中国古代武术,古代城市的大发展推动了武术的繁荣。1)城市格局和制度的革新为武士或武术人结社聚集创造了重要的空间条件;2)城市冶炼业的技术革新为武术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必要支持;3)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对武术文化的塑造和各类武术职业生成产生了重要影响;4)繁荣的市场扩大了市民文化的需求,使得很多与武术相关的印刷出版行业兴起;市民社会武术典籍和武侠小说的传播又反过来促进了武术在明清时期的繁荣。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发展乃至繁荣的前提都是“人口集聚”“技术密集”“文化聚落”的共同作用。因此在城市场域内的议题应当成为当今和未来武术研究的重要问题域。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民国时期“国术”一词的原因、内涵、价值进行分析探讨,认为:“国术”的产生是近代尚武精神演变的结果,传统的“正名”思想为其提供了思想基础;提高了武术的社会地位,既是对传统武术的总结,又结合当时环境对武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将武术的技击特点与民族主义的思想结合起来,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国术”新的思想要求下,促使武术向健身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扩大了武术的发展空间,加快了武术的交流.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从“倭患”的视角探析明代武术发展过程中武术理论著作相继出现这一历史文化现象,旨在阐明“倭患”与明代武术发展的历史关联,厘清武术史中的相关问题,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明代武术论著相继出现与“倭患”具有较强的历史关联,武术相关著作的出现被当时视作解决时代问题的一种措施。小结与启示:面对外来冲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武术应当也能立足于时代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并做出适应性的改变,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发挥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武当》2000,(7):33-34
武术是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一项体育活动,是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的基础项目。武术在实现全民健身计划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社会武术是武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术事业的基础,我们应当从实现“全民健身计划”这一战略高度来认识社会武术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大传统”与“小传统”理论为主要视角,重新审视近代武术现代化转型的历史事实,通过剖析近代武术文化生产的时代特征,从权力与知识的角度阐释近代社会精英参与并主导武术文化范式变革的本质。研究认为:在近代“救亡”主题下,社会精英的介入改变了武术原有的权力结构和知识生产的“小传统”形态,使武术在文化范式上进入“大传统”的范畴之内。而武术救亡作为社会精英理念的“顶层设计”,则须经过“知识”的俗世化才能够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并最终形成近代国家救亡全民化的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法从社会文化层面来解读中国武术在其漫长的演绎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神话现象”。研究表明:武术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自身所特有的神秘特征,不同历史时期分别在军事上和民间社会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的传奇色彩,不断演绎着虚幻的神话传说;当现代传媒借着武术神秘性的噱头日益浮夸,当代武术在“神话”的喧嚣中与武术的“本义”渐行渐远,武术未来的走向留给我们一个现代和传统碰撞的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20.
从现代奥林匹克的复兴看中国竞技武术的奥林匹克之旅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运用虑较法、个案研究法等,从现代奥林匹克复兴的分析中,提出了中国竞技武术在进入奥林匹克大家庭中应该予以重视的一系列策略:(1)武术进入奥运会,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工作,而应该是对武术全方位的更新;为此,一方面应发掘武术“和谐、和平、完美”的文化内核,另一方面要保持武术现代化“离异“和“回归”的合理张力。(2)把握武术本质特征,用“奥卡姆剃刀”对传统武术技击进行“削枝强干”式文化手术,并根据技术简化和规范的要求,寻求武术技击现代发展的新突破。(3)在武术全球化中应积极扬弃武术现代化中出现的异化——标准化和形式化,克服对武术竞技“裁判导向”认知方式的片面性,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观众导向”的武术发展新思路。(4)培养与武术全球发展相应的国际气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多方合作长期发展的武术全球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