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尹倩 《新闻世界》2012,(4):118-120
2011年微博抢占了社交网站的风头,社交网站式弱的言论激起千层浪,微博和社交网站究竟各有什么特点?社交网站是否真的就将一蹶不振?本文将从二者的影响和功能上进行比较,分析二者的发展方向,以期更深入地了解二者关系。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微博政务的发展,档案工作的侧重点逐渐向借助新媒体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偏移。选取我国各省相对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新浪微博账号为研究对象,利用UCINET工具软件对其进行社会网络构建,并从中心性、小团体等方面深入分析,从而较为全面地把握目前我国档案馆微博推广及合作情况。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交网站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流和信息分享的平台,深受网友的欢迎.本文探讨了社交网站的交互模式,以测试来自传统物理世界的成本、互惠性、三方闭合、同质性等理论应用在虚拟世界是否有效为重点.尽管结果显示社交网站交互结构和属性变化与现实世界中的社会网络的结构有所不同,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交网站中用户交互的形成.毫无疑问,这些发现对于需要理解社交网站发展过程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观察公益传播的发展现状,不难发现在近几年接连涌现出例如“打拐”“一个粉丝一毛钱”“爱心衣橱”“冰桶挑战”等一系列公益活动,作为这些公益活动的传播渠道——微博也因此成为公益传播的重要平台之一,微博凭借其传播所具有的及时性、广泛性、互动性等诸多特点,使得公益信息在微博平台上的传播与扩散愈加彰显巨大的传播效果与独特的传播特色.与此同时,基于微博平台的公益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激发受众主动参与公益的热情,加深公众对公益活动的印象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平台,随机抽取部分用户及其关注对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共链关系建立社会网络结构,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并辅以聚类分析方法对该样本进行整体网络分析、内部子结构分析和角色位置分析,进而从微博关注数据中挖掘用户关注对象的分布及对象间的关联性,并对改进目前的微博关注推荐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马妍妍 《新闻世界》2013,(5):185-187
"准社会互动"(Para-social Interaction)最早由Donald Horton和Richard Wohl提出,旨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关系特点,并试图解释其与一般的社会互动之间的差异。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建构社交媒体的"准社会互动"形式,得出新浪微博用在场感、参与感、熟悉感和仪式感来达到与受众之间的互动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庄瑜虹 《新闻世界》2013,(4):119-120
通过网络参与重大事件、表达自身诉求,成为愈来愈多中国网民习惯的生活和增权方式。各种热点问题通过网络媒体得以更全面的展现,各类社会问题引起热心网友的关注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本文以微博打拐事件为例,分析网络社交媒体如何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合理利用网络社交媒体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2010年微博在中国井喷式发展,与此同时SNS社交网站受到极大冲击。本文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研究框架,结合微博和SNS社交网站的特点,探讨二者在满足用户需求方面的差异。研究证明,微博可以满足人们与名人近距离接触、以碎片化的形式实现即时信息交流、拓宽弱关系带来更丰富的社会资本等需求,而这些需求是传统SNS网站无法满足但受众迫切需要的。  相似文献   

9.
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在动漫传播的过程中,传播媒介的发展延伸了人们感知动漫的能力。漫迷接触漫画的主要形式经历了由纸质媒介到电视媒介再到互联网的变化。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互联网不仅给漫迷提供了海量的动漫信息,也给动漫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传播渠道,而动漫在互联网的传播模式从一开始杂乱无章的动漫网站、动漫论坛传播,发展为依靠社会性媒体进行传播。本文从动漫传播的背景出发,通过分析动漫在社交网络的传播模式,着重分析动漫信息在新浪微博这一社交媒介的传播模式,阐述动漫文化在社交网络上的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10.
张潇  张杰 《东南传播》2023,(10):115-118
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视角,通过对“汶川大地震”相关文本和用户节点进行网络建构,发现灾难事件的媒介记忆主要呈现出以主流媒体为中心,各领域意见领袖为桥梁,个体用户为边缘的实践网络;以国家话语为中心,多元化观点共现的内容网络。其中,主流媒体通过双重路径主导灾难叙事,网络圈层起到“官方”与“民间”话语之间的中介作用,个体用户则进行着个体的数字化记忆实践,最终影响着集体记忆的形成、激活和刻写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新浪微博"时尚"标签下的用户作为研究样本,基于样本用户间以及整个新浪微博用户间的关注关系分别构建了"相互关注"网络与"共同关注"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了微博中该标签领域的权威人物及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对比分析了"相互关注"和"共同关注"的网络属性差异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此外,本文还分析了表征人气的粉丝数、博文转发数、博文评论数这三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社会网络分析指标的相关性,对微博核心用户的确定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9,(8):21-26
在社交媒体这一新兴话语表达空间中,公益传播力量在网络虚拟空间中重新集结和组合,新浪微博成为公益传播的主要社交媒体平台,官方认证的公益机构的信息传播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以新浪微博平台上的认证公益机构为研究对象,以公益机构间的关注关系构建社会网络,通过对网络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指标进行测量,探索公益机构信息传播的网络结构和特征。研究发现:公益机构在线社会网络存在多中心的差序格局,公益机构传播存在明显的极化现象和马太效应,公益机构信息传播呈现圈子式的网络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山西省11个地市级政府门户网站作为研究对象,利用Google搜索引擎采集数据集,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门户网站的整体网络结构、中心性、凝聚子群和核心-边缘结构进行分析,研究门户网站的网络影响力,并从网络结构的角度揭示网站之间的联系,最后提出了推进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3,(21):1-8
本研究探讨了以微博为例的互联网使用对记者社会资本的影响,通过数据挖掘和社会网络分析,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和强/弱关系假设,考察了295名记者通过微博链接网络形成的社会资本情况,对记者之间的强弱联系与不同类型社会资本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从个体网层面来看,记者在职业群体微博链接网络中的强联系大多为紧密型社会资本,而弱联系大多为跨越型社会资本;将社会资本操作化为网络规模资本和中间位置资本后,经验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使用对记者在职业群体中建立社会网络、增加社会资本具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王毅 《兰台内外》2020,(8):34-35
借助社交网络分析工具,对在线社交媒体在网络舆情事件中的影响力进行量化刻画,并寻找社交网络分析中相关联的指标。基于成都A校食堂问题事件的微博转发数据,通过构建分层线性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这些指标与网络舆情事件影响力的相关性。在分析结果基础上,提出政府在当前在线社交媒体盛行的背景下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化媒体向日常生活的渗透,企业逐渐重视社会化媒体营销的规划和策略。社会化媒体为传统企业营销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思路。线上关系网络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微博营销传播的效果。选取新浪企业微博发起的商业活动为案例进行研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思路,可探索企业社会化媒体营销传播效果的规律。研究发现:1.粉丝密度是考察社会化媒体营销效果的重要指标;2.粉丝密度低,传播效果差;3.传播路径层级直接决定传播效果;4.KOL引流数量对于参与率没有影响;5.单纯增加粉丝数量的做法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共选取我国29所高校与公共图书馆的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这些图书馆之间的"关注"关系建立社会网络结构,分别从宏观上、内部结构以及微观上进行了分析,得出国内图书馆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影响力的大小,并以此呼吁图书馆加入到微博建设中来。  相似文献   

18.
以“Myspace9911”微博社区为实证分析对象,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思想,通过核心-边缘分析、整体网络分析、中心性分析、子群分析,界定社区交流网络核心与边缘区域,发现网络权力节点,划分交流子群,探寻不同分析结果间的异同与联系。这些研究信息有助于把握微博社区中非正式交流的一般规律、增进用户交流与合作、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相似文献   

19.
SNS社交网站以其独特的传播属性和商业价值为企业品牌传播提供了绝佳的舞台。本文通过对SNS社交网站传播特性的分析研究和实例列举.探讨了SNS对于品牌传播的独特作用.旨在进一步明晰如何通过SNS进行有效的品牌传播和品牌塑造。  相似文献   

20.
有学者将社会资本理论用于以社交网站为代表的Web2.0新媒体研究之中。文章的目的在于分析这些研究如何运用社会资本理论来回答何种研究问题。第一部分回顾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的缘起;第二部分对12篇相关论文进行了分析;基于上述两个部门的分析,第三部分总结了此类研究运用社会理论的常用模式,并针对现存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