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兢兢业业,却成为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崇祯早期形成的抑郁人格导致了不恰当的做事方式,行事风格,最终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2.
从朱元璋和朱由检的用人看明朝的兴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建立明朝,原因固然很多,但他求贤如渴,礼贤下士,知人善任,量材授官是其重要原因.明朝只所以在朱由检时期灭亡,主要是由于他用人不以德才为据,启用多庸鄙小人,且疑虑多变,溢杀滥罚,从而使明朝灭亡.  相似文献   

3.
匹夫无责论     
顾炎武是一个明朝的亡国遗民。明朝之亡国,没有人要顾炎武负责。可是他却心血来潮,说了一句替昏君、暴君脱罪的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四百年来,有不少“匹夫”,把这句话奉为座右铭,俨然把“天下兴亡”的责任放在自己肩膀上,人人自以为“天下兴亡”的负责人。  相似文献   

4.
"朕非亡国之君,臣尽亡国之臣!"这是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在万岁山(景山)自缢时发出的绝单的呼喊!这呼声有着无尽的悔恨、羞愧、无奈和愤懑.在位近17年,尽管自己不分昼夜,以身作则,焦心求治,然而独木难撑天,最终成为失败者.祖宗创下的江山断送在他的手上,他成了无颜见列祖列宗于地下的亡国之君.  相似文献   

5.
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做了详细的分析,多数人在论证明朝灭亡的原因的时候,都从党争、宦官专权或是政治腐败这几个方面着手的。但是,对于明朝的灭亡,其原因也不是单一的,是明末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但是,在这些矛盾的背后,皇权与阁权的争斗是主导各种矛盾的内在动力。明朝是皇权专制的高峰时代,但是正是这个高峰时代,却造就了另一种局面,明朝中后期由于皇帝的怠政,给明朝造成了内阁独掌大权的局面,从此,也就开始了皇权和阁权的斗争。而这种政治的对立,不仅没有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反而却推动了明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6.
明朝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打北京,明朝政权危在旦夕。有人向信奉算卦的崇祯皇帝朱由检推荐了一位测字先生。测字先生要皇上说个字出来,朱由检随口说了个“友”。测字先生说:“不好了,‘反’出头了。”朱由检大惊失色,连忙更正说:“你弄错了,我说的是‘有’字。”  相似文献   

7.
对于明朝的灭亡,历来的历史学家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而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解读给我们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从“大历史现”出发,认为明朝之亡关键在以儒家伦理道德来评价一切,而且还反对任何的社会变革,排斥任何异端思想,使得整个社会变得僵化,丧失了内部的改革动力,最终导致了灭亡。这其实是一个悖论,原本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和和谐的儒教伦理,此时却成了历史的“罪人”。  相似文献   

8.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煤山自缢前说:“诸臣误朕”、“朕非亡国之君,诸臣乃亡国之臣也”。将自己应负的亡国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难道亡国之臣不是这位“朕”重用的么?有好多并非亡国之臣的人不是他杀逐的么?西安碑林六展室有块他赠杨嗣昌《出征诗》的手书碑刻,正是揭示这问题的一架透视镜: 盐梅暂借作干城,上将威严细柳营。 一扫寇氛从此靖,还期教养遂民生。  相似文献   

9.
李煜是一个亡国之君,却有着一颗真淳、锐敏之心。曾为国主富贵荣华到极点,又身经亡国悲哀伤痛到极点,这特殊的经历使李煜在词上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给后代留下了大量传诵不衰的血泪文字。其中最能表现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和降宋悔恨之心的就是其不朽词作中最为人熟知的一篇——《虞美人》。  相似文献   

10.
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政,在这以后,大明王朝很快就在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和皇太极领导的后金政权的一连串打击下很快就灭亡了,而魏忠贤专权是明朝最为黑暗的时期,造成明朝各方面的破坏.造成大批冤假错案,虽然继位者崇祯帝殚精竭虑,但由于自身原因,还是没有逃脱灭亡的厄运.这很值得后人深思.因此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本文就对这一事件作一深入研究.从中可以得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明亡于神宗”论苏德荣明王朝是否亡于神宗?或者说,对于明王朝的灭亡,明神宗究竟应负多大责任?这是研究明朝灭亡需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这一问题的澄清,有利于对万历上下诸朝朝政得失的研究,更有利于搞清楚崇赖帝对于明朝灭亡应负的大任。因此,本文拟对万历一朝的...  相似文献   

12.
你是南唐的李后主,你有一身的才华,却不知如何治国安民。你曾经的生活绮丽柔靡,所以你注定亡国,是个亡国之君。后来你清醒,却太迟了。国亡了,民散了,你才清醒,才慨叹,的确太迟了。亡国的时候,你什么心情?后悔吗?许多事情都如东流之水一去不复返。悲哀吗?这虽然不全是你的错,但你  相似文献   

13.
《哀江南》一课选自清代戏剧家孔尚任著名历史剧《桃花扇》。它为苏昆生所唱,曲词通过他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恨,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相似文献   

14.
李清照是一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词人,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她卓越超群、独树一帜。《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杰作,也是词人凄凉晚景的最真实的写照。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大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打击使她尝尽了亡国之痛、丧夫之哀、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相似文献   

15.
《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左传》中的名篇早已为众人所熟知,人们对烛之武那超凡的智慧和胆量颇为叹服,仅仅三言两语,就将秦、郑、晋三国之间的利害关系展示得异常分明与透彻,促使秦穆公首先单独撤兵,从而瓦解了两大强国大兵压境的态势,使郑国这个濒临灭亡的小国,转瞬之间不但逃脱了亡国的厄运而且获得了与秦国结盟这一外交斗争的新胜利。因此人们对烛之武的才能赞不绝口,正是他出众的外交辞令改变了郑国的命运。然而,人们在赞美烛之武的同时,却不应忽略文中的另外三位要人,除了烛之武以外,还写到三位国君,即郑文公、秦穆公和晋文公。对这三位国君尽管着墨不多,但他们的形象却依然十分富有特色。  相似文献   

16.
泰山“九莲菩萨”和“智上菩萨”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山上的"九蓬菩萨"和"智上菩萨"并非佛教的菩萨,而是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生母孝定皇太后李氏和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生母孝纯皇太后刘氏。其演化过程,说明最高统治者假借神过之用心与明代民间宗教勃兴之背景。  相似文献   

17.
南唐后主李煜和北宋徽宗赵佶是我国古代帝王中人生最具有戏剧性的痴情于文艺但却无心于江山社稷的典型。李、赵二人无论是在人生经历,还是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内容方面,都极具相似性。两人都经历了由万人之上的君主而沦落为亡国之君的悲惨境地,都用词这一艺术形式来书写自己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试从这两位亡国之君的人生遭遇和具体词作的比较中,来探析二者词作所蕴含的巨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泰山上的“九莲菩萨”和“智上菩萨”并非佛教的菩萨,而是明朝万历皇帝牛翊钧的生母孝定皇太后李氏和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生母孝纯皇太后刘区,其深化过程,说明最高统治假借神道之用心与明代民间宗教勃兴之背景。  相似文献   

19.
1644年的中国,正是明清交替。历史舞台上有三位主角:明朝皇帝朱由检、农民起义军闯王李自成、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或许还应加上一位,明朝的辽东总兵吴三桂。其实,还有一位主角一直为人们忽略:小小老鼠。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普遍注意到了自然灾害与明朝灭亡的关系,然对与女真族兴起的关系却关注不够。事实上,明末东北地区自然灾害频仍,促使女真族内部相互攻掠,建州女真乘机兴起。灾荒也成为努尔哈赤起兵反明的因素之一;政策失误与自然灾害交互作用,亦使进入辽东的后金陷入困境。皇太极统治时期灾害不断,他除了调整政策、发挥八旗的作用、逼迫朝鲜提供经济支持,便是大规模掠夺明朝,既削弱了对方,也有助于渐渡危困。但无论明朝灭亡抑或女真族兴起,自然灾害的作用皆视乎王朝政治与人类社会基本状况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