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重镇之一,新加坡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新加坡华文文学成为除台港文学之外的另一个华文文学研究的热点,研究不断深入,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2.
在新加坡华文教学以及双语、双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中学华文文学课程始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此期间,充当文学教学重要课程资源的中学华文文学教材也经历了从早年的移植引进期、建国后的初步发展期到当下自主转型期的演进过程。伴随着课程标准的历次变革,中学华文文学教材在教材编写理念与设计、选文内容与安排等方面皆有所革新。因此,这种分期梳理既反映了华文文学教材的演进与变革,也体现出新加坡中学华文文学课程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3.
新加坡著名诗人白振华的诗向读者敞开了其作为新加坡政治家的情感世界。他以诗人的感觉,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用时而激越时而柔和、时而乐观时而哀伤的富于变化的语言,抒发着内心的深情与沉思,创造了一个爱与情的斑斓世界。他的诗歌无疑很好地诠释着他的爱与美的哲学,在他的诗中,人与自然是和谐的,人与社会是融洽的,人与人是相爱的,白振华用他的“爱”的眼神发掘这个世界无所不在的美。白振华的诗有着睿智的哲思和生活的智慧。他以鲜活的语言和自由的形式,在随意的书写中蕴涵着朴素的哲理。  相似文献   

4.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阈来说,香港文学和新加坡华文文学基于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建构了"温情中国"的形象,但由于注视者观看时的距离不同,造成了描述结果的差异:一个深沉忧伤,一个单纯明快。  相似文献   

5.
周柳波 《柳州师专学报》2009,24(6):76-80,83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是西方意识形态和西方文化话语的产物,20世纪西方的中国想象在明暗之间摇摆。在此影响下,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点的香港和新加坡通过文学建构了20世纪后半叶的嬗变中国的形象:封闭愚昧、贫穷落后。前者浓墨重彩,后者温和理性,但均在意识形态化的否定中传达出强烈的亲善和认同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7.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世界华文文学经历了“命名”的讨论、对世界华文文学学科 研究对象的界定、世界华文文学历史状况和区域性特色的探索、海外华文作家“文化身份”的确 认,乃至如何编撰“20世纪华文文学史”的研讨,进而转入对世界华文文学学科草创历史的描 述,均取得了众多成果,标志着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已经从课题性研究转入对一门学科蓝图的初步建立。  相似文献   

8.
在荷属东印度时期,殖民政府推行“分而治之”的统治政策,这种族群分化的魅影并未随殖民时代的终结而消弭。印尼独立后,政府为解决族群矛盾与族群隔阂,陆续实施一系列的少数民族同化政策,被视为外裔的华人族群首当其冲。在苏哈托军政时代,白色恐怖的威权政治举措愈演愈烈,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华文报刊被全面封锁。对于威权同化政策下的华族生态,印尼华文作家并未回避敏感议题,他们立足本土言述华侨华人的政治遭际、族群创伤与身份认同更迭,在痛诉中融入政治批判与社会建言,在反思中寻求政治出路与族群新生。当前,在“一带一路”的共同发展理念下,印尼华族的社会作用日趋凸显。  相似文献   

9.
浅谈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本质和精髓,它主要包括:(一)穷本探源的求索精神。(二)刚健自强的奋斗精神。(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四)总揽世界的和合精神。  相似文献   

10.
笔者认为,广博的学识、严谨细致的态度和文情并茂的语言表述,是江老师的学术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肯定的内在原因。学者江少川的影响已经遍及海内外。多年来,他的论文不仅常常见诸国内多家报刊,而且还被台湾、香港、澳门、美国、法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的华文报刊刊发或转载。  相似文献   

11.
蒙古族汉语课程与新加坡华文课程所面对的语言现实和采取的应对措施都极其相似;新加坡华文课程设置的完美构想很好地处理了课程内容与学生语言现实的关系,为蒙古族汉语课程设置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于2014年推行了新的H2华文与文学课程。为了考察新课标实施的状况以及实施可能带来的变化,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委托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进行一项为期三年的评价性研究。研究主要分为学习评估与教学评估两方面,前者主要关注学生华语文状况与学习前后的语言能力表现;后者关注华语课堂的教学实践、教师对新课程的期望及调适等。本研究将对高中新课标的实施,从教师、学生、课堂教学以及教学效果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扫描,并为教育决策者提供较为真实、全面的高中H2华文与文学教与学的状况信息。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它主要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三是人与自身的关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进中华人文精神建设。为此,需要运用辩证眼光,全面审视传统中华人文精神;认识和分析传统中华人文精神,把握其实质;坚持正确方向,创新中华人文精神建设。  相似文献   

14.
当下文化产业如火如荼,其中,海外华文文学改编推动着影视的发展,也为自身的传播助力。从这两者的历史叙事问题上考察,可以发现影视文本对于历史的传达、阐释与文学文本存在着程度不一的差异,这显示出不同编创者的意旨和手法,也体现出图像媒介与纸质媒介在编码上的个性和侧重。旅美作家严歌苓的作品影视改编成为了以上问题突出的范本,透过其历史叙事的研究角度发掘海外华文文学的影视改编的共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台港文学进入文学史写作之后,对于华裔作家作品的归属问题成为一个新的命题。在"新移民小说"、"流散文学"、"华文文学"之后,"华人文学"概念被提出。本文意从文学的语言与语言的文学两个方面,分析异同并借此为海外华裔作家写作中的"留白"找寻答案。  相似文献   

16.
在东南亚华学中,泰国华学的本土性较强。泰国的华作家在融合了中国传统化与泰国化的基础上,创造了泰华学。泰华学与泰国的国教——佛教以及泰国的社会政治有很大的关系,泰华学既不同于中国化,又区别于泰国化,是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有着独特化内涵和化取向的学艺术。  相似文献   

17.
《华文文学》作为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期刊,对马华文学的引介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前期《华文文学》对马华文学作品的刊载,为中国大陆对马华文学的接受与熟悉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也为研究者们提供了可供参考阅读的文本;后期对马华文学研究类文章的刊载,对马华文学研究的进步与成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成为马华文学研究的学术重镇。  相似文献   

18.
梁虹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3):138-138,140
在当今"地球村"时代中,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快速增强及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使得中文成为了继英语之后又一重要国际语言。由此,在海外教育学院中设置有效合理的华文教育课程,则成了影响华文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华乐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能增设中华乐艺为华文教育的新课程,必将对外籍学生学习华文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试从五个角度来分析,力图论证增设中华乐艺为华文教育课程是合理的,且为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饶芃子教授的《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野》是一部具有标本意义的新著。该书不仅透现出20余年来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发展脉络,记录了饶先生在该学科发展的许多重要时期提出的创新性观点,而且展示了该学科研究诸多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成果以及饶先生对学科发展的历史总结和宏观把握。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对美国华文文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林语堂在美国的英文创作对美国华文文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林语堂的英文小说在文化乡愁题材的处理上,在文化融合主题的开拓上,在连结美国华裔文学和华文文学方面都具有一定经典意义,对美国华文文学的影响将会是愈来愈深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