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现代人有一种感觉,读书好像不像以往那样必要了,高科技的传媒取代了以往由书本所提供的部分功能.这些传媒可以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更多的东西,但是,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因此,书籍依然是获取资讯和增长理解力的重要载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更需要阅读.  相似文献   

2.
报纸等传媒的变迁与发展,总是与时代的发展紧紧相连。现代人特别是新生代人,更喜欢一种个性化的阅读方式:于是报纸的“脸面”——版面编排也发牛了诸多变化。个性化阅读,正“颠覆”着传统的阅读审美情趣。“板块式”、“养眼式”等结构正成为当今报刊时尚的组版风格。  相似文献   

3.
论阅读     
沈小丁  郑辉 《图书馆》2007,(6):53-55
本文对阅读现象和作用进行了论述,提出了阅读对人类精神的培养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经典阅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近年来过多社会功利因素的干扰冲击,针对大学生阅读经典书籍的现状和成因,指出阅读经典的意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网络阅读与书本阅读《阅读的风貌》读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秋禾 《图书馆杂志》2005,24(10):89-91
一直想要求了解书籍与网络、网络与书籍对于世人阅读的影响关系,直到看到《阅读的风貌》(现代出版社2005年5月版),尤其是郝明义先生那篇美文《密林里寻找一片树叶的探险》以后:  相似文献   

6.
7.
所有的书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暂时性的,另一种是永久性的。两者的区别并不是品质上的好坏,而纯粹是类型的不同;坏书固然难以经久不衰,但有些坏书却世代相传;好书当然有千古流芳的,但也有些好书转眼即逝。  相似文献   

8.
眼前放着一份今年7月4日的《参考消息》,它的第12版是副刊天地,有三篇长文,都是谈书的,其中有两篇不仅谈书,而且还谈阅读问题.一篇讲到《汤姆叔叔的小屋》当年揭露了黑奴制度的黑暗与罪恶,为林肯动员北方人民解放奴隶的国内战争,提供了有力的文学与思想武器,后来有评论说这是一部“伟大的美国小说”,还有人评价这本小说是“笔胜于剑”,以至于欧·亨利、马克·吐温等文学大师对其厚爱有加,车尔尼雪夫斯基以此为灵感,创作了《怎么办?》这部大作.显然,此后发生的事情体现了作者哈丽雅特·比彻·斯托的创作价值,以及这本书的出版价值与人们对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可见,创作、编辑、阅读在精神变物质、文字变财富的过程中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这本书至今仍影响着美国的文化与美国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卫芸 《图书馆学刊》2019,(11):85-88
通过国内外对书籍预告片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出书籍预告片的特点是短小精悍,有趣有用;内容和形式天马行空、不拘一格;图书馆"搭台",读者"唱戏"。提出以学生社团为主和学院为主的两种研发模式。利用书籍预告片开展阅读推广服务能起到"用心制作,润物无声"的效果。建议设立书籍预告片创作激励机制,推行多样化的营销策略;创建书籍预告片网站,推动资源共享、整合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
郭毅 《编辑之友》2022,(11):99-104
梳理历史文献发现,19世纪以来美国三次全民阅读运动并非政府刻意为之,而是其社会文化变革的产物,迎合了特定历史时期公众的需求。前两次运动关注的是知识的普及和内化,第三次运动关注的是社群的共生和社群共同体的维系。三次运动都不单纯强调为读书而阅读,也未赋予阅读纸质书以道德优势。作为社会运动的全民阅读难免存在政策延续问题。无可否认,以阅读为载体或名义的全民运动,一定程度满足了美国社会的文化需求,达成了特定时期社会教化与社会控制目的。  相似文献   

11.
儿童的绘本书阅读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澳大利亚教育学家Arizpe和Styles主持了对儿童文字阅读和图像阅读的对比性的研究.揭露出儿童在面对两种不同阅读文本时的差异。研究以儿童对两本儿童绘本书:《我走路》(jwentwalkingMachin,1989)和《弗里思与亚力克山大》(FelixandAlexanderDenton,1985)的语言反应为主。研究者之所以选择这两本书,主要是因为书的内容有着较强的多角度的展示性,而且文字和图片间有着很强的相互独立性。书中的图片具有多层面的意义解读空间,对这一点,早在2000年澳大利亚学者Walsh·M就在其论文“叙述性儿童绘本书中与文本相关的变量因素研究”中就有一定的分析。Walsh将影响儿童绘本阅读的因素归结为与文本相关的因素和与读者阅读行为相关的因素,并在定性和定量两个层面对各自独立和相互的关系作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书籍形态艺术的发展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书籍形态在演变过程中深刻地、系统地反映着人类文化生活的品质.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书籍形态不断演变、传承、创新.现代书籍设计继承了传统书籍的形态特征,注重书籍形态的艺术表现和创新,但也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如何正确把握书籍形态设计的原则及价值观,提倡健康科学的设计理念,把握好书籍形态设计的"度",需要设计师顺应时代发展脉络不断探索.如今,现代数字科技已然介入书籍形态设计,使阅读体验更加人性化、智能化,虚拟空间技术与书籍形态设计的融合成为未来探索和研究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早些年,年轻得厉害,热爱读书。看书驳杂,从张承志到如何养金鱼,跨度很大。那个时候身体好,在一家杂志社当差,喜欢远行。坐火车,且可以报销全部路费。于是,我得以在旅途中阅读不同的书籍。  相似文献   

14.
15.
《青年记者》2010,(7):26-26
利用手机或专用手持阅读器等“掌媒”,阅读手机报、资讯、小说、杂志并观看影视、动漫等,可称为移动阅读。人们如何看待移动阅读?“掌媒”的现实使用情况怎样?本刊进行了一个小型调查。  相似文献   

16.
薛莲 《编辑之友》2021,(10):101-104
由于电子阅读设备具有独立于文本内容而存在的相对统一性,及其在生产与制作过程中更依赖科技发展的特殊性,现代书籍设计的对象被限定在狭义的一部书只讲述一项主题内容的传统书籍概念范围内.在现代化数字阅读时代,现代书籍的设计需要关注物质载体与文本内容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整体化契合程度.换言之,即将书籍的物质载体看作信息传播的本体,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编辑、版式、装帧等方面的整体设计,以实现物质形态与文本内容一致的信息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17.
珞珈 《出版科学》2010,18(3):1-1
我们处于一个知识剧增、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传媒特别是互联网向人们展示着铺天盖地的知识和信息.全民阅读并不缺少阅读内容,问题在于需要提倡、鼓励阅读什么内容. 阅读是一种个人行为.阅读内容因人因事因兴趣爱好因环境变化而异,阅读内容的多样性是阅读的一个特征.  相似文献   

18.
小巫 《出版广角》2013,(Z1):109
教育这门科学,是没有国界的,是跨越种族和文化的,普天下所有的小宝宝,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是相同的东西。第一次知道李跃儿,是在书店里买到她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第一版),拿回家后一翻开,居然就放不下了,通宵达旦看完,而后飞奔到网上向所有的人推荐。这种爱不释手的心情,只有当年大学期间看金庸的武侠小说时才出现过;这种恨不得让所有的人都来读的愿望,却是任何书都没有让我产生过的。在这之前和之后看过无数的教育书籍,未曾有另外一本让我如此激动和兴奋。  相似文献   

19.
王珏 《编辑之友》2015,(9):94-96
以读者为中心的数字交互书籍设计研究,在对读者、设计者、开发者分别作出相应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交互设计、书籍设计理论和数字媒体理论,对这种新兴出版物的设计思想和方法进行论证,探讨新兴媒介中传统阅读模式和设计模式的传承和革新,并力求使读者在数字交互中,探索书籍阅读的最佳效果和体验.  相似文献   

20.
电视、报纸、广播、网络……对于许多女性来说,传媒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她们的观念。传媒在女性的生活中占什么样的位置?她们的阅读习惯是什么?哪些题材是女性最不喜欢的题材?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中国妇女杂志社和华坤女性调查中心就“女性阅读习惯和倾向”题目对北京地区的女性读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共收回问卷967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