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其小说《盲刺客》中采用个人型声音叙述模式,通过穿插新闻报道和同名小说《盲刺客》的叙事策略,加强叙述声音可信度,建立女性叙事权威,深刻揭示了男权社会中女性隐秘而真实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2.
小说《紫颜色》是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沃克的代表作。很多学者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剖析该作品,也有学者讨论这部小说的叙事技巧。苏珊·兰瑟和罗宾·沃霍尔提出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通过对主人公叙事声音的分析,解读和探讨沃克对女性权威的身份建构,体现了女性主义批评与叙事技巧的有效结合。同时,沃克在这部作品中有效地消除男性话语的支配权,建立女性自己的叙事权威,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该小说中沃克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3.
从叙事学的角度看,新闻节目的客观真实取决于通过叙述建构的客观效果。其中,不同叙事视角的设置和运用对增强客观效果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央视一套《今日说法》节目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叙事视角对客观性的建构。叙事者正是利用多元化的叙事视角营造了真实的幻境,成功地将节目的意图缝合于表象客观性中。  相似文献   

4.
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的叙事声音与当时英国19世纪的主流意识(统治意识)处于对立和游离状态。其叙事声音具有开放、非线性、流动、零碎、讲述身体等女性性别特征的语言修辞特色。《简.爱》的叙事声音也体现出女性主体性特征,即充满着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价值诉求。叙述声音是夏绿蒂.勃朗特为了保持女性的主体性进而颠覆父权而必须争夺的场所,它颠覆了千百年来父权对女性僵化角色的界定。  相似文献   

5.
《莎菲女士的日记》于1928年2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后,一直被启蒙/男性话语场以固定的话语模式加以解读。作品能够被启蒙/权力话语场接纳,但同时又被僵化解读的原因在于叙事者发出的叙事声音较为复杂。通过对文本叙事声音的女性主义解读,发现现代女性在主体建立过程中发出的声音,它包括对男权话语的批判和对女性主体地位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声音,作为文化诗学和叙事学的概念,早已超出这一语词的物理学意义.文章以拜厄特《隐之书》为例,拟把叙述技巧和女性声音主题相结合,从叙事学角度对《隐之书》中“隐”之主题,从历史叙事与现实叙事两个角度探究隐藏在这些叙述技巧背后的女性自我之声.  相似文献   

7.
《瑰宝》是著名英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也是一部典型的自传体小说,具有传记和小说的共同特点,作者的女性混血儿身份又赋予了作品独特的女性视角。小说中真实与虚构完美融合,女性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灵活运用,作者强烈的女性意识也充分展示,娴熟的叙事技巧成就了《瑰宝》这一部伟大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8.
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运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唯我独尊”的叙事主体形象——简·爱。其叙事颠覆了男权叙事传统,建构了女性叙述声音和叙事权威。同时,小说成功地在读者与叙事者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使读者能够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从而加强了叙述声音的女性权威。然而,夏洛蒂·勃朗特作为殖民地中产阶级白人妇女的文化身份使她在女性权威的建构过程中带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学者苏珊·S·兰瑟认为社会身份与特殊的叙述形式相结合会形成一种声音,这种声音是作者赋予某个角色的权威基础。《拾骨》作者赋予小说中心人物伊丝以叙述者的权力,整个文本中都回荡着伊丝的叙述声音,形成“公开的个人化叙述声音”,直接表达少数族裔中未成年少女这一弱势群体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女性主义叙事学为基础,结合互文性理论、黑人女性主义等文学批评探讨《拾骨》叙事中女性权威的建构,以期重新审视黑人女性形象和黑人女性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0.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母题。在东西方文坛,有两位作家虽在时代上跨越百年,却都在爱情的母题下叙述女性成长。运用性别叙事视角,阐释两位女主人公成长的相同之处与差异之源,通过中西比较,分析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女作家在男权中心话语文化秩序下的真实声音。  相似文献   

11.
美国后现代叙事理论家苏珊·S.兰瑟在对西方女性作家的小说文本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三种叙述声音:作者型叙述声音、私人型叙述声音和集体型叙述声音。通过考察中国五四时代以来的女性作家小说文本,发现这三种叙述声音的特征对它们同样适用。在西方理论和中国文本相互观照的基础上,发现中国女性的叙述声音经过了一个由不自觉的隐匿(他者赋权)、自觉的显现(自我赋权)到与人物的声音交融(相互赋权)的过程,体现了中国女性作家书写的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12.
在《航程祭典》中,小说叙述者通过塔尔伯特这个叙述视角的"看"和"说"表达叙事层面的"说",叙述视角的"看"与"说"和叙述者的"说"或者融于一体,或者互相抵牾,成为揭示聚焦人物的结构性反讽。从时间的维度看,小说中的结构反讽主要有两种:一是叙述视角与叙述声音即时冲突所导致的反讽,二是两者之间形成延时冲突引发的反讽。  相似文献   

13.
从民族声乐艺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交融的视角,以歌唱发声的科学原理为依据,结合自身的声乐学习与歌唱实践,探讨了唱法女声在音色调节方面的借鉴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4.
继2004年超级成功之后,2005年“超级女声”再一次风靡全国。种种对此有关社会的、经济的、美学的、文化的所谓“小题大做”,或许囿于“技术决定论”的诟病,都有意无意地忽略或淡化了对大众传播媒介本身的关注。因此,文章从大众媒介的角度切入,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堂吉诃德》中叙述声音的复杂性导致了主题的含混性,同时也成就了《堂吉诃德》作为一部伟大经典的小说的地位。堂吉诃德起初只是被认为是一个滑稽可笑的疯子,后来却被解读成一位可爱可敬的理想主义者。本文从叙述学角度,通过对叙述声音的分析重新把握这部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女性叙事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顶峰,而综观20世纪女性文学的发展,其叙事无不是遵循着理念/原欲/存在的循环论机制,只是在各个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而已.这种循环论的叙事方式,从追寻一种生命体验和文化立场(理念)出发,经过以血代墨的躯体叙事(原欲的呈现),企图颠覆现实的生存状态(叩问历史存在),最后又回归生命/文化的理念层面.女性叙事作为一种边缘化的写作状态,在形而上的理念的关照下,经受形而下的原欲和现实的磨练和洗礼,最终螺旋式地促进理念的提升,从而使女性文学从文化的边缘向中心靠近.  相似文献   

17.
论池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叙事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池莉小说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从她们身上可以看出小说中女性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的过程。作者常常以小市民的视角解构爱情的神话,并表现出明显的浪漫传奇化倾向,显示了独特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8.
曹文轩的“苦难和少年成长主题”小说一直受到读者和评论家们的关注,而揭示曹文轩小说中的双重叙事者以及体现在文本中的双重叙事声音,并探讨这种双重叙事声音的复调特征及其意义是曹文轩小说研究的另一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王蒙小说中的准自传型主人公叙述视角往往具有双重性,即一个是追忆往事的主人公的视角.一个是被追忆的主人公在当时正在经历往事时的视角。这两个视角是成熟与幼稚、超然事外与不明真相之间的对比,于是构成叙述张力。由于主人公视角的双重性,就使这个视角同时成为叙述人视角;由于主人公的准自传身份,实质上又折射出作者的声音。这样,王蒙的小说就成为由两个世界叠加而成的立体世界,一个是作者所在的现实生活世界,一个是虚构的小说世界。这两个世界的相互审视,就使王蒙小说具有了历史的纵深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