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性同体"女性主义强调理想的性别关系是双性因素的和谐共存,中国女神的神格特征和女神权力构建下的和谐理想的社会模式,为女性主义提供了理想的原型模式。本文以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女神及大母神的神格特点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双性同体"女性主义的神话源头和理论原型。  相似文献   

2.
"双性同体"、"双性和谐"是如今文学创作与研究中探讨主题之一,且彰显了现代性别文化理想.本文以双性同体的和谐与力量为视角,追溯中西方有关 "双性同体"的文化渊源以及"双性和谐"提出的理论基础,阐明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对追求双性和谐理想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3.
作为西方女性主义思想和女权主义运动的理论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夫大力提倡女性应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这既是女性独立自主的物质空间,也是女性自由创作的精神空间。作为将"双性同体"理论引入女性文学创作的先行者,伍尔夫着力倡导男女两性应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平等相处,取长补短,共同创造和谐美好的人类社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体现了其超越时代的远见卓识,她所提出的"双性同体"观点为两性和谐共存开拓了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伍尔夫提出的"双性同体"观被认为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重要的关键词,曾被许多英美女性主义研究者研究。在关键词"androgyny"的译介中,它经历了一个文化碰撞和文化对话的语义演变过程,词语的意义不是由西方理论规定的,而是在不同文化场合中游走。  相似文献   

5.
"双性同体"、"双性和谐"是如今文学创作与研究中探讨的主题之一,也是女性瞻望性别文化未来的理想.纵观女性主义的历史发展,结合横向考察其兼容并蓄的素质和态度,即可发现,女性作为一个整体,既表明了自已奋争于追求生存空间的恒心,同时又在种种形式的抗争中表达了以追求双性和谐文化理想为努力方向的诚意.  相似文献   

6.
"双性同体"诗学与萧红的文学创作内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性同体"最初在荣格心理学中得以理论的定型,随后由女性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芙发展并得到进一步的阐释。作为一种女性主义价值观,"双性同体"正逐步走向作为一门诗学的位置。萧红在她的女性文学创作中,以"双声话语"的文本意识、"童心"状态的整合创造力成功体现了"双性同体"诗学的文本内蕴,从而揭示了她文学创作的独特性和超前性,也更加印证了"双性同体"诗学观的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7.
"双性同体"概念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是作为一种文学的理想境界提出的.中国当代女性写作在制度化的"男女平等"中起步后,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女性意识提升、90年代的女性意识掘进,也带着"双性同体"的理想进入了"她世纪".  相似文献   

8.
女性主义是当代西方思想中极其富有实践性和吸纳性的思想流派之一,同时也是最为活跃一个思想流派。英国著名的女性主义先驱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理论写作与文学创作都十分富有独创性和前瞻性,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的要素和本质特征。伍尔芙首先将双性同体的思想引入文学创作领域,同时双性同体的思想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强调了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身份、性别、政治立场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但自从该理论产生之日起,因其在观点上过于激进,在政治目的上过于鲜明,虽然"双性同体"的翻译思想对"度"的问题有所弥补,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不断地遭受到各种各样对其"度"的质疑和批评.探讨该理论中"度"的问题,可以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带来更多的活力和生机.  相似文献   

10.
《奥兰多》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一部最具夸张特色并带有浪漫自传色彩的小说,记录了主人公奥兰多从16世纪的男性到20世纪的女性的转变过程,完整的双重人格促成了其人生价值的实现。作品中蕴含了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该观点力图将两性中美好的部分结合起来,把两性和谐统一视为美好的性别理想。这既是引导女性走出性别困境的一种策略,同时也为女性作家的创作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1.
"双性同体"思想的提出修正了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中的内在缺陷,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指明了方向,并指导其朝着更健康、科学的方向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伴随人类追求性别意识真理性和理想人格模式的过程,“双性同体”这一思想在现代回归中成为诸多学者重视和探讨的对象,涉及神话、宗教、医学、文学和人类学等不同领域,既隐含着人类对于两性问题的困惑和焦虑,又表达着他们对两性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的期盼。“双性同体”在现当代文学中的彰显,更是体现了人类关注自身问题的集体无意识,因此一直为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所关注。英国当代作家安吉拉.卡特的《新夏娃的激情》和美国后现代作家厄秀拉.勒.魁恩的《黑暗的左手》两部作品中的“双性同体”观是对后现代女性乌托邦作品对社会性别的很好解读。  相似文献   

13.
《太原大学学报》2019,(4):58-63
根据"双性同体理论"的批评方式分析,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中的男女主人公由于不满虚伪的父权社会而呈现出强烈的双性同体意识。"双性同体"强调消除男女之间的性别对立,实现两性和谐共处。这从侧面反映出海明威对男女关系的忧虑与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14.
在后现代女性主义运动的推动下,女性文学及其性别研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作为女性主义者,奥地利作家耶利内克在剧作《娜拉离开丈夫以后,又名社会支柱》中刻画女主人公娜拉的生动形象,从社会性别建构的角度出发,重点表现其身上兼具的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的文学特征,充分显示出女性气质书写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主题是托妮·莫里森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她的第三部作品《所罗门之歌》中同样透射出双性同体女性主义思想。小说中的派拉特是一个具有双性气质的女性人物。在她身上既有女性自然、母性、感性的特质,又兼具男性理性、独立、刚强、果敢的特质,实现了男性意识与女性意识的交流融合,美好的女性特质和理想的男性特质的和谐共生。通过塑造这样一个理想的女性,莫里森表达了她的性别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6.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公认的西方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鼻祖,她艺术思想体系中最具争议和最重要的莫过于她的"双性同体"说。从伍尔夫创作的《自己的一间屋》《奥兰多》到《三枚旧金币》可以看出她"双性同体"观的嬗变,她的思想由保守转向激进,对两性的态度由温和转向激烈。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科学研究,一方面以批判传统主流科学理论的男性中心主义偏见为主要目标;另一方面寻求挑战科学理论纯客观性与公正性的理想,强调偏见和兴趣无处不在,以及价值判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反对传统科学哲学的男性中心主义偏见与批判其公正性理论理想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成为女性主义科学认识论面临的困境之一。由此,女性主义认识论支持一种对社会负责的、融合平等价值理念的、有利于性别平等的科学理想。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作为翻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早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由若干学者译介至中国,但其本土化发展甚是缓慢。近年来,我国学者纷纷将"双性同体"的概念引入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但是笔者发现大部分研究的落脚点过于片面和主观。本文以翻译研究中的性别视角作为切入点,着重论述译者双性视角的培养的重要性及方法问题。最后辅以孙致礼《傲慢与偏见》译本与张玲、张扬译本的比较来验证本文主体论述。  相似文献   

19.
安吉拉·卡特从后女性主义者的视角审视女性的现实地位,并在《新夏娃的激情》中成功地刻画出以新夏娃为代表的一群具有"双性同体"特征的人物形象。这些融合了两性特质的角色展现了卡特强烈的后女性主义意识。本文从特里斯特萨、母亲、伊芙琳三个角色出发,对安吉拉·卡特的后女性主义"双性同体"观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解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达洛卫夫人》中对于病态的社会制度的批判,通过克拉丽莎和塞普蒂默斯不同角度的观察,从内部和外部分别展现父权社会制度扭曲人性的内幕,同时分析了萨利.塞顿身上体现出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女性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