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唐传奇元稹的《莺莺传》中,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并于朋友前大发议论,称莺莺为尤物,而自己能够忍情,及时抽身,遂免遭祸患,并赚得“善补过者”的好名声.“尤物”一说,竟有如此大的魅力.翻开历史画卷,尤物论一直存在于历史的长河里,有它独特的时代内涵和意义,并引起后人深深地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2.
近人多主《莺莺传》为作者元稹的自序传,鲁迅更是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道:“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陈寅恪先生在《读<莺莺传>》中,解释尤难为我们所忍的“忍情”时,据赵彦卫《云麓漫钞》“史才,诗笔,议论”之说,认为“忍情之说,即所谓议论,会真等诗,即所谓诗笔,叙述离和悲欢,即所谓史才。皆当日小说中不得不具备也”。但问题在于,议论未必发为“忍情”,以元微之之才情和文本的内容,发为“纵情”也许更能酣畅动人。这说明《莺莺传》中存在两种叙事声音,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就是作品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识形态出现,这其实与巴赫金的复…  相似文献   

3.
元稹的<莺莺传>千百年来为读者所接受,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文学史家多以为,张生的"忍情"议论文字会削弱后半篇的艺术价值.其实,<莺莺传>的议论文字,批判了当时的堕落习俗和人心,符合中国两千年来的文学传统,是中国文学艺术精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4.
《行宫》是中唐著名诗人元稹的绝句经典,"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不仅包含学界普遍认为的言"宫人幽怨"之情,通过"说玄宗"还可考证出诗人对"安史之乱""兵兴"的痛心,以及渴望唐王朝中兴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5.
胡先提出了"以理制情"论、"艺术即拣择"论、"诗有规律"论、"由模仿到创造"论、"实质为根本"论,其文学观是建立在新人文主义和儒家学说相结合的基础上,他是五四文学革命派的诤友,其见解有某些补偏救弊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创作,在杜甫后把客观写实的创作再一次发扬光大。但是随着当时朝政的风云变幻及仕途的失意,元稹、白居易的写实创作在元和后开始出现异变。文章试从"大写实"的视角,运用诗歌穿透的分析方法,以期将元稹、白居易及其后一个时期写实的诗歌创作进行宏观的概述。  相似文献   

7.
古典文学存在着“从情—忍情”这样一种抒写模式。从情使得文学朝向情感抒写方向突张,而忍情则使奔突的情感得以回旋。文学正是在“从情—忍情”这一结构中,既相互牵制,又相互依托。当这一结构处在平衡状态时,文学既能显示出她所葆有的礼乐醇雅,又能透露出她所苞育的情感芬芳。“从情—忍情”这一结构的拈出,使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古典文学情感抒写的复杂历程,对于当下文学创作也不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十"排比铺张"与元稹评杜诗的"铺陈"比就其长篇排律言。"铺张"指铺排张扬,"铺陈"指铺排陈述,前者贬而后者褒。其恶喜不同的成因在于不同的时代风气。改"陈"为"张",与元稹原意不符。其实对于杜诗中的"连城璧",元稹也有所识,且达到六义性情的高层次。  相似文献   

9.
《莺莺传》为元稹自寓的观点,学术界早有公论,但尚有系统论证的必要,对照元稹与“张生”,相合之处有三;对照元稹的其他作品,也有三篇可断定为是写其与莺莺之情的,这些都可证明《莺莺传》中的“张生”就是元稹,此外,吴伟斌先生《关于元稹婚外的恋爱生涯》一中的一些观点也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0.
元稹在悼亡诗的创作上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他在三十三首悼亡诗中寄托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文章通过研究认为,虽然元稹生性风流并在韦丛去世后两年又纳妾娶妻,然而从他的家世及社会因素、当时的经济状况和悼亡诗中所蕴含的感情这三方面来说,认为元稹悼亡诗中的感情是"夸张矫饰"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1.
《莺莺传》中张生即元稹自寓说,有元稹的诗、传奇的文本内证,难以动摇。元稹同韦丛结婚前,与类似莺莺型的女子,有过一段恋情,这一恋情使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并"恼乱君心三十年",《莺莺传》因此也就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先贤时哲据此研究元稹生平思想,卓然有成,难以否定。  相似文献   

12.
《才调集》所录元稹艳诗,学界多以其为元稹早日恋人而作,此论与元生平经历多有矛盾之处,不可一概而论。依据周相录《元稹年谱新编》所考元稹与莺莺、韦丛等女子交往之事迹,认为在《才调集》中所录元稹艳诗中《春别》、《离思》(五首)、《桐花落》、《梦昔时》、《暮秋》、《樱桃花》、《桃花》、《白衣裳》(二首)、《蔷薇架》、《忆事》等共十五首皆应为韦丛而作。  相似文献   

13.
阮元为学继承由汉学皖派戴震开创的训诂以明义理的考据学风,并取得巨大成就.他对天文历算等学问也予以关注,在肯定西学先进的同时,又力持所谓"西学中源"说.在他看来,西学与中学都源自中国古学,发明、阐扬中国古学才是应取的态度.他以"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对这一说法进行了论证,使之具有典型的考据学特色.  相似文献   

14.
杨军《也谈元稹诗集整理中的问题》一文,不以材料为立论的依据,而是采取绕圈子、打纤回战、指东道西、移花接木、信口开河等非学术研究方法,以对《元稹诗集整理中的若干问题》一文进行所谓的“答”,所以,其之所“答”,均是无以接受材料之检验的。同时,该文还犯了许多有违于古代文学研究的错误,文章亦对其进行了一一点评与指出,有利于参考。  相似文献   

15.
考察唐传奇的时代背景和其他传奇作者的影射习惯以及元稹的生平和崔莺莺的姓氏,我们有理由相信《莺莺传》可能是一部具有现实暗寓的作品,崔莺莺的家世境遇和她的姓氏可能是对唐代山东士族衰落的社会政治地位的真实写照。这种衰落主要是由于唐代的政治斗争中山东士族、关陇士族、新兴进士阶层和宦官集团等政治力量的较量和变化,山东士族虽然享有很好的社会声望,但作为一个传统的政治集团,在各种政治力量的打击下,自中唐以后彻底走向了没落。考察元稹的家世和仕途经历,发现他与山东士族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纠葛,而这一点也表现在张生对崔莺莺的态度上。  相似文献   

16.
江西新写实主义女作家阿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跻身文坛,进入不惑之年的她以对女性暮春悲凉的深刻洞察和感受,凄迷地诉说了一个个在爱情和婚姻的漩涡中打转的女性的故事,不管是学院派的知识女性还是小城镇的青年女子,在作家冷眼搭建的戏台上,演绎了一段段悲情人生。在男性主权的社会意识形态下,女性所谓自我解放的革命只不过成为一场欲望的悲剧;在男男女女围筑成的"镜城"中,女性在围困中的突破只能是徒劳;在作家放大的"第二性"的叙事安排下,女性的命运注定是悲哀。  相似文献   

17.
郑珍为诗,濡染于其师程恩泽,而与同代诗家祁寓藻、何绍基、曾国藩俱有宗宋倾向。但论者每谓郑诗师法韩、孟,并取元、白。其实郑诗取于韩盂,要在学问与脱俗两端,接引元白而去其俚俗,亦于二者为然。郑珍在创作上并溯韩、孟、元、白,却十分切合黄庭坚诗学强调学问和力避凡俗的基本主张,正是在这一根本的方面,郑珍诗显示了与山谷诗学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18.
烟水散人是清初引人瞩目的小说家,但是在对他的研究中存在诸多疑点.通过对烟水散人有关的资料梳理研究,可以论证出"古吴烟水散人"、"鸳湖烟水散人"、"檇李烟水散人"、"南湖烟水散人"都是浙江嘉兴人徐震的别号,天花藏主人与烟水散人并非同一个人,从内证入手结合新发现的材料可以探讨徐震的生活年代问题.  相似文献   

19.
卞孝萱先生<元稹年谱>认为,元稹与襞淑元和十一年在涪州结婚,吴伟斌先生对此提出了异议,其<元稹裴淑结婚时间地点略考>认为,元、裴元和十年冬在兴元结婚.实际上,吴先生纠正了卞先生的部分失误,但在考订过程中有更多的失误.元、裴真正的结婚时间应是元和十年五月,地点应是涪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