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西兴安话的否定副词"hδn53"源自湖南永州话的否定副词"hδn53",但兴安话"hδn53"的组合能力发生了变化。我们认为同音歧义是兴安话否定副词"hδn53"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根本反映的是语言接触下语言项目的竞争。  相似文献   

2.
1.“没”和“没有”对立 柳州话属于北方方言。柳州市位于广西中部,是北方方言分布在我国南方的最边远的地区之一,与这种边远的特征有关,柳州话产生了好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否定词的情况便是一例。柳州话的否定词主要有下面四个: (1)没(副词,意愿性否定) (2)没有(副词,事实性否定) (3)没有(动词,存在、领有性否定) (4)莫(副词,祈使性否定)  相似文献   

3.
平利话表否定的词语及相关的否定格式与普通话有所不同,特别是与否定副词“不”所构成的固定格式,表义极富有地域特色且使用频率都比较高。  相似文献   

4.
时间副词和否定副词“不”的相对位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认为时间副词一般位于否定副词“不”之前,通过考察各类时间副词和否定副词“不”之间的相对位序的语料基础上发现时间副词并不总是位于否定副词“不”之前,归纳出和否定副词“不”有三种位置关系的时间副词的类。  相似文献   

5.
“莫”由否定副词发展成为测度副词。许多语言中的事实都表明:否定性语素在语音上缺乏独立性.常需要其他词汇性成分的支持。因此,从整个否定词系统来看,“莫”发展为测度副词应是语言发展中个体特殊性的体现。“莫不”、“莫不是”与“莫非‘的形成过程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6.
杜诗否定副词在使用上具有以下特点:一,一些上古汉语中的否定副词已经消失或正走向衰亡,同时又产生了一批新的否定副词.二,同类否定副词在分布上的对立现象已不复存在;三,否定副词的内部分工相当混乱;四,“非NP”式否定判断句仍占较大优势,新兴的“不是NP”式的使用频率还不高.对杜诗否定副词所作的历时研究表明:初、中唐时期是中古和近代汉语之间一个不可忽视的过渡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近代汉语的上限可以提前到唐初.  相似文献   

7.
文言中肯定否定也有量的差别。它们区分出:完全肯定或否定;部分肯定或否定,姑且称之为半肯定、半否定;超过肯定或否定,不防称之为过肯定,过否定。半肯定一般由表不完全义副词如“劣”“差”“略”等修饰构成,隐含相当的否定。半否定的构成,或者用半否定形容词“难”修饰,或者以否定副词修饰“必”“易”等,或者否定词前由不完全义副词修饰,都隐含相当的肯定。过肯定基本上是由“太”“泰”修饰的肯定句,隐含相当的否定。过否定有说出和不说出隐含的肯定意义两种形式,一般由否定词修饰唯一义副词如“惟”“独”“但”等构成。“半”“过”表达法,不仅适应了事物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反映需要,而且满足了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复杂交际的具体环境的表现要求。它们字面义和隐含义的结合,大大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具有明显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8.
荆门方言的“没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门方言的“没得”的语法意义与普通话的动词“没有”的语法意义基本相当。但凡“没得”后带宾语的,其句末带语气词“得”,构成“没得 宾语(O) 得”格式,这是荆门方言与普通话不同的。荆门话的“没得”不作否定副词,也不用“没有”作否定副词,而用“没”。“没得”的“得”据文献考为“有”。语气助词“得”主要表示事实的已然性、可信性,或表示根据以往的事实,预测和推断出相应的后果或结论,表否定的语气十分强烈。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汉语里,否定词“莫”字的词性是什么?我国语言学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莫”是指示代词,以马建忠为代表,时称“约指代字”;一种认为“莫”是否定副词,以周生亚为代表。此外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莫”既是指示代词(现一般称“无定代词”或“无指代词”),又是否定副词。但持这一看法的人,谁都没有明说把“莫”看作  相似文献   

10.
副词“保不住”由能性述补结构“保住”的否定式演变而来。“保不住”连用最早始于明代的《剪灯新话》中,但数量很少,清中期“保不住”连用的用例增多,并发展出动词和副词的用法。动词用法的“保不住”的形成源于线性序列上的紧邻、高频的使用以及“保”和“住”较低的动词义特征。副词用法的“保不住”在动词用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中句法位置的改变,双重否定的句法环境在其语法化和情态义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雪”是镇江话里的一个超量级绝对程度副词,只能作状语修饰单音节形容词,不能修饰其他词语。“雪”表示所修饰的程度量级超出了常态。“雪A”具有不合意性,说话人对“雪A”持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12.
虚词“非”字常见用法之一,是用在判断句主谓之间,使整个句子表示一种否定的判断。例如: 管仲非仁者与? 《论语·宪问》 回也,非助我者也。 《论语·先进》 是非君子之言也。 《礼记·檀公上》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这种“非”字,在词性方面,有否定副词说和系词说,否定副词说者以为“它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副词”(见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系词说者认为它“是否定性的系词,是实词,不是虚词”(见杨伯峻《古汉语虚词》);意义方面,有“不是”和“不”两种解释,而均以后者为极少数。翻译则一致为“不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使用含有绝对否定意义的否定形容词、否定代词、否定副词以及不定形容词、不定代词或不定副词强调否定语义的用法,对其句式结构、语义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对语言理论的研究及指导语言的掌握和运用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将学界近百年来对现代汉语否定副词的研究加以系统梳理,并从九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发现虽然现代否定副词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主要集中于微观方面,尤其是对“没(有)”、“不”等常用否定副词的研究最多,争论也较大,对否定副词范围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对否定副词作为一个类的系统专项研究也较少,缺乏整体研究的系统性。否定副词本体研究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研究及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5.
“比较”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程度副词,在其功能演化扩展的过程中,语义上,该词逐步从相对副词范畴扩展到绝对副词范畴;语用上,从肯定式扩展到否定式。追本溯源,“比较”的功能扩展是语用表达需要和语言结构内部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章主要以副词“比较”相对程度义作为该词的语法意义的原型范畴,考察该词的功能演化轨迹,描述其现实表现,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代,专用的判断词尚未形成.除偶用“是”表判断外,一方面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用“为”表示弱性判断;另一方面则大量采用副词兼表判断.这种现象,从上古到中古、近古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有.大家知道,古今汉语判断句的谓语一般都可以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来充当,而这样的谓语又都可以受副词修饰.那么文言文中有哪些副词可以修饰名词性谓语并兼表判断呢?这是久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认为,如“尽、皆、凡、悉、仅”等范围副词;“必、诚、良、即、则、乃、真、亦、复”等情态副词;“素、本、固、将、且、次者”等时间副词;“殆、盖、其”等语气副词;“非、匪”等否定副词,等等都能兼表判断.但它们仍旧是副词.试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否定副词“不”可以分别表示两种尽管互有联系但性质截然不同的功能:语义否定功能和语用否定功能。前者属于语言的否定,后者属于元语的否定。“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程度不等的衔接功能,不但衔接的语言单位可大可小,丰富多姿,而且衔接的方式可隐可显,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18.
汉语方言中的副词研究一直是副词研究的薄弱环节。在副词研究中,针对其语义指向进行的研究,有个案研究、组合研究和聚合研究。本文从邳州话的语言实际出发,以邳州方言中的程度副词“直搁”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广西兴安话的归属存在争议。笔者认为研究者在论证兴安话属湘语时存在如下问题:属性判断所依据的语音特征不具有排他性;研究选择的比较对象不尽理想;对兴安话中的官话成分未做充分解释;将民系与语言简单对应。结合历史人文材料从语言传播、接触、转用角度探讨兴安地方话的归属,认为在湘南桂柳官话盛行背景下,兴安城区官话区移民继续使用官话,而非官话区移民则一致转用了官话。兴安话凸显更多的是官话间的共性而非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镜花缘》是清代百回长篇小说,其语言运用可以反映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过渡性变化.本文主要研究《镜花缘》中否定副词“不”的用法.从“不”的使用情况,与其他词的搭配上说明其主要用法,最后得出“不”的主要意义并进行总结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