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儿子散步时,他告诉我,高二德文课正在读《少年维特之烦恼》,课堂上讨论得很热烈. “喔?老师怎么说?”我兴味十足地看着他——是高二的时候读这本书的呀,在1969年的台湾,一边读歌德,一边读琼瑶。1774年《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后,说是有两千个欧洲青年效法维特为爱自杀。拿破仑在东征西讨的杀伐中,总是随身携带着这本爱情小书。  相似文献   

2.
战斗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读陈涌《在新时期面前》马蓥伯陈涌同志这些年来的文艺论文结集出版了,这是值得庆贺的。收在《在新时期面前》这本论文集里的文章绝大多数我过去都读过,但这次读起来,仍觉饶有新意,获益良多。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的这些理论文章,完全...  相似文献   

3.
我本来爱好新闻、文学,一向觉得教育报刊枯燥乏味,读之无趣。后来尽管当上了教师,去校图书室看书,教育杂志摆在眼前,我也决不染指。 1985年底,县教育局一位同志送了本《湖南教育》1985年7—8期合刊给我,因为按要求我得向他汇报读刊感想,只好皱着眉头、耐着性子看了起来。想不到,不知不觉地我就被这本杂志吸引住了:报道曾犹龙老师事迹的《暮年豪气追曹瞒》的通讯使我领会了“老骥伏枥”的深刻含义,《让学生进入教育地位》的经验也就成了我着手系统总结班级管理方法的范例。就是这本《湖南教育》改变了我对教育报刊的  相似文献   

4.
黄鸽 《教育文汇》2013,(8):33-33
一直很喜欢看柴静主持的节目,她的书《看见》出版后,我便立即网购了一本。这是柴静讲述自己在央视十年成长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我花了两天时间将这本四百多页的书读完。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但“隔行不隔理”。读《看见》,我自然看见了教育,思考着教育。  相似文献   

5.
出于对村上春树的热爱,凡是他的书,我都会找来读。近日,又有一本村上春树的书出版了。不过,这本《为了灵魂的自由》(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年1月)的作者不是村上春树,而是村上的“御用’,译者林少华。在书中,林少华追寻村上的灵魂,品评村上精彩纷呈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6.
舒容 《八小时以外》2013,(2):114-115
书名《瓦尔登湖》作者[美]亨利·戴维·梭罗译者徐迟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时间2009年6月定价25.00元"什么时候读梭罗的《瓦尔登湖》好呢?这本从19世纪以来一直畅销的书。"小浣问我。"一口气读完,然后放在床头,每天读一两页。特别是像明子这样的人,最应该好好读。"我说。前不久我刚给明子推荐过《瓦尔登湖》,我也借机重读了一遍。  相似文献   

7.
唐之享同志所著《求实集》,自2003年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以来,已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该文集作者任副省长期间曾主管教育工作多年,我作为一名高校的管理者,有机会经常向唐之享同志汇报工作,对他关于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管理的思想颇有领悟。现在读到这本文集,尤感亲切。  相似文献   

8.
一九七八年九月,我从东北大兴安岭地区回到北京,大约是十一月底十二月初的时候,接到了长篇小说稿《生活的路》。我是一天中午下班时把它带回家去的,从下午开始读,一读就放不下,吃过晚饭之后继续读,一直读到夜里凌晨三时,可谓一气读完。阅读这部书稿,我一直很兴奋,越读越兴奋,中间流过两次眼泪,读到最后时,抓起铅笔,抑制不住地在稿末写了祝贺的话,我现在还记得的有。“……努力吧,你是大有希望的!”这时,我还没有见过竹林同志。  相似文献   

9.
读者信箱     
河南姜俊芳《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编辑,你们好。我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也是你们的一位忠实读者。第一次读到这本杂志是2002年在另一所学校参加教研活动时,无意中翻了一下,却被其中的内容给吸引了,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等到又一年报刊杂志征订的时候,我找到校长建议订《中小学音乐教育》时,校长欣然地答应了。自此以后我们学校一直订着这本  相似文献   

10.
唐之享同志的调研文选《求实集》出版已经一年了。每当我翻开这本集子时,就好像翻开了10年来湖南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程,每一页既熟悉又新鲜,既具体又深刻,读起来特别亲切。从1993年到2003年,唐之享同志担任了两届湖南省政府副省长,前一段时间协助省长分管外事、外经外贸、海关、商检、旅游、侨务、台湾事务和参政室、大史馆、贸促会等工作;后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协助省长分管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政法、信访、保密、档案、统战、宗教、民族事务等工作,联系共青团工作。《求实集》不只是唐之享同志10年来工作的小结,其价值还在于,…  相似文献   

11.
李镇西 《班主任》2011,(6):69-70
年轻的朋友们:上次沙龙活动,我承诺了要用我的稿费给你们每人买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现在,这本《给教师的建议》就是我赠给你们的。希望你们珍惜这本"教育经典"。苏霍姆林斯基是我从年轻时就特别敬重的教育家之一。我第一次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是在1982年,那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我清楚地记得,当我读了  相似文献   

12.
读了<何东昌论教育>一书后,我又翻阅了先前出版的东昌同志著的<十年历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探索>以及他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这三部书是完整的一套,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东昌同志的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校长参考》,我们的成长就会非常艰难。2011年,我开始接触到《校长参考》这本杂志,当时,我刚从学校的教研组长升格为教研员,在校长办公室开会时发现了几本《校长参考》后,我“顺手牵羊”拿了一本,越读越爱不释手,主要是非常喜欢“教科研”和“自由谈”栏目中的一些文章。2012年,我开始订阅《校长参考》(订阅号14-299),成为办公室学习和相互传阅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4.
十年有多重     
余秋雨的第一本畅销书《文化苦旅》是大约十年前在上海首次出版的,至今我还保留着一本那个版本的书。十年前还是中学生的我,是把《文化苦旅》当作语文教科书一样来读的。这本保存了十年的书让我感到十年的重量,我应约给《当代学生》十周年写的这篇文章也让我回味十年的重量。时间就是这样奇怪,我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到了十年前的中学生时代。那时候的娱乐活动远没有现在这样丰富,电视节目和现在比起来可以说是少得可怜。电脑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听到过却没看到过的东西,BASIC语言绝对是先进的代名词。一批喜欢写作的中学生常常会壮着胆子投些  相似文献   

15.
1990年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尹相如主编的《高等师范写作教程》,对这本教材我没有全面研究过,不可能对它作整体评价。前段时间因我校中文系一位同事带学生下乡实习,我代她上了一段时间写作课,用的就是这本教材。在教学中发现有些问题需要商榷,现在仅将我所上的第五章——“写作体式(一)——新闻类”(周天忠同志执笔编写)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关于新闻的特点问题提出来,以求教于写者。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我,时常以《时事》的“老读者”自居。记得初次相识是我上小学六年级时,我哥哥在学校里订了《时事》杂志。当他把《时事》带回家里,我好奇地问哥哥,怎么不订一些时尚杂志?哥哥的回答很简单,读杂志是为了帮助学习、开阔眼界。步入中学之后,我与《时事》有了更多亲密的接触。一页页读下去,越读越有趣;一期期看下去,越读越陶醉其中。《时事》是一本实实在在的好杂志:没有哗众取宠之嫌,不追逐虚荣浮躁,也不高高在上。它始终微笑着向我走来,走进了我的心田。《时事》给了我实实在在的帮助:像我的一位好老师,毫不厌倦地为我讲生活的理念,激…  相似文献   

17.
声音     
《江苏教育》2012,(16):2
我是《江苏教育》的忠实读者,多年来一直自费订阅。《江苏教育》引领我走上了专业成长的道路。这些年,杂志上的许多独家策划及刊发的文章对一线的教学、教研工作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希望年轻的教师都能读一读这本杂志,也能拥有这本杂志。  相似文献   

18.
《活了100万次的猫》这本绘本在中国的翻译和出版与我本人有一些关系。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讲绘本《活了100万次的猫》时,下面有一位学生眼含热泪。几年以后,那个学生到出版社做编辑,便一心想出版当年感动她的这本绘本。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她如愿以偿,引进了这本书并做了责任编辑。我应她之邀,为这本绘本撰写的封雜南吾是:“在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中小学教师讲授儿童文学的课堂上,我曾一次次地感慨:一本《活了100万次的猫》就足以让许多成人对儿童文学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有效教学作为国内外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的热点之一,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不仅涌现出了大量的著作和论文,也有不少基于教师教育课程学习需要编写的有效教学教材.最近,读了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陈晓端教授寄给我的《有效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一书,感觉眼前一亮,发现这本教材还是有不少新意的.通过阅读前言和书中各章节的内容,不难发现,这本由陈晓端和张立昌两位教授主编的教材是根据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编写的,也是为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编写的配套教材.无疑,我个人认为,这本教材的出版,一方面可以作为"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的配套教材,供职前教师学习;另一方面也为有志于实施有效教学的一线教师明确有效教学理念与方法提供了适切的学习材料.  相似文献   

20.
史金霞 《师道》2012,(10):48-50
关于生命 一 、我家14岁读初二的蒋筱寒同学很喜欢你这本《寻找有意义的教育》,自从得到此书,便成了她桌上、枕边的必读书。读你写范美忠等人,又欢笑又忧伤,读你的《在鲁迅路口》甚至都落了眼泪,最喜欢读的是写菜虫从无到有到长大的那些文字。一个晚上,她突然对我说:阿啃叔叔这本书名,我感觉应该叫“寻找生命的意义”。我发现,她说得还很有道理,你以为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