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墙上文化     
大家好,我是一堵墙。也许你觉得奇怪:一堵破烂不堪的墙怎么说起了人话?问这话的先生一定不了解鄙墙的苦楚。我是被逼的,被这疯狂的世界给逼的。  相似文献   

2.
墙上的斑点     
伸懒腰的瞬间,我猛然看到头顶的白墙上有块斑点,对,没错,灯座旁边的。这会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墙上的钉子     
小彦 《课外阅读》2006,(10):6-6
某神圣的美术学院,某西方美术史教授正在给一群不久的将来注定要成为艺术家的青年学生上课,内容: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主题: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设备:因陋就简,白墙权作幻灯屏幕。幻灯机打出了风景画家施什金的著名作品《松林》。“这是一张现实主义的力作,作者用细致逼真的手法描  相似文献   

4.
墙上的文化     
在我看来,墙上的文化,无非就是各个时代墙上所写的文字的变迁。 几十年前白花花的广告上写的都是“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简洁,有理。再后来,出了新颖些的广告“生男生女一样好,教育最重要”,更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5.
张继升 《山东教育》2004,(32):52-53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兴起于西方,用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内心世界为主的小说。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自、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方法为主要特征,在上世纪20-30年代的英、法、美等国形成了一个颇为壮观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40年代后,纯粹的意识流小说已不复存在,但意识流小说所锤炼的各种技巧,对后来的诸多文学流派部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这个男人很有趣。36岁,日本男子,岩崎敬一。 8年前,他28岁,在父亲经营的空调商店工作。每一天都困在本州岛前桥市这个小店里,对顾客迎来送往,他觉得人生十分无聊,想出去旅行。去哪里?带多少钱和几张信用卡?准备什么行李?  相似文献   

7.
电影《阿凡达》在全球迅速走红,不仅让我们见识到了炫目的特技、唯美的画面和恢弘的场景,还让我们记住了一位澳大利亚籍演员——萨姆.沃辛顿、  相似文献   

8.
肖显志 《小学生》2006,(11):4-7
宁笑练了什么铁头功夫,在公共汽车上歪打正着地把小偷给撞掉腰子了。嘻嘻!掉腰子的小偷不被抓住才怪。于是,“光头大侠”的光环就罩在宁笑的秃脑袋上了。谁有了大侠的绰号不美滋滋的?可是宁笑——不美滋滋的。干嘛?紧绷着脸啊!紧绷着脸干嘛?装大侠呀!  相似文献   

9.
2月26日 晴 墙上那一片片飞舞的雪花和窗外的雪花一起翩翩起舞,在这个青春涌动的季节,舞出一派和谐的美景,成为成长道路上一道温馨的风景,让自己的心在这个天寒地冻的冬天拥有春天般的温暖。  相似文献   

10.
羽毛 《新读写》2010,(10):29-29
这个男人很有趣。36岁,日本男子,岩崎散一。8年前,他28岁,在父亲经营的空调商店工作。每一天都困在本州岛前桥市这个小店里,对顾客迎来送往,他觉得人生十分无聊,想出去旅行。  相似文献   

11.
<正>你用了三页信纸谈祖国山川,我花了一个上午的工夫读中国全图。中国在我眼底;中国在我墙上。山东仍然像骆驼头,湖北仍然像青蛙,甘肃仍然像哑铃,海南岛仍然像鸟蛋。蒙古这沉沉下垂的庞然大胃,把内蒙古这条横结肠压弯了,把宁夏挤成一个梨核。经过鲸吞以后,中国早已不像秋海棠的叶子。第一个拿秋海棠的叶子作比喻的人是谁?他是不是贫血、胃酸过多而且严重失眠?他使用的意象为什么这样纤弱?我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农村学生见识不广,知识面窄,生活单调,因此作文空洞无物,枯燥无味。这话似乎有理,其实不然,依我看这话有些偏颇,要说见识少,或许是见的楼房少、水泥地板少,见洋人少,见花花世界少。而实际上,农村山美水美、清丽的自然风光,都可以入画,还有淳朴的民俗民风,各种传统的民族文化,难道能说是生活单调吗?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农村确也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就以广西农村为例:壮家儿女以爱唱山歌著称于世,产生了歌仙刘三姐。人们根据民间传说“刘三姐”的故事而创作了歌舞…  相似文献   

13.
人教社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收入英国现代作家伍尔夫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是颇有见识的。这篇小说长短适度,文体典型,信息密集,是一篇难得的语文佳作。惟教材中设计的练习题侧重引导学生掌握一般意识流小说的技巧,教参中对此作品的分析介绍也选取这一角度,《中学语文教学》杂志2002年9期刊登的《〈墙上的斑点〉解析与教学》一文同样遵循教材教参的思路,我认为这有失偏颇。伍尔夫绝不是为意识流而意识流的,她有深邃的思想寄托,因此理解这篇小说的重点应该是主题意蕴,这是“纲”,“纲”举才能“目”张。在此,我尝试分析小说的主题意蕴,并就教…  相似文献   

14.
贾良玉 《学语文》2006,(4):15-15
20世纪后期,老北京城以多胡同四合院而闻名遐迩.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首部北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胡同的消失成为大势所趋。为了留下往日城市的旧影。摄影工作者跑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为我们摄下了一组组珍贵的图片。《胡同文化》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应邀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年第8—9期刊发的刘兴桥老师《(胡同文化)的“文化”究竟作何解》(以下简称“刘文”)一文对“文化”一词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刘老师能看到“众人未见之处”,敢于质疑探究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刘老师认为,《胡同文化》中的“文化”含义不同于《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化”的  相似文献   

19.
商友敬 《新作文》2004,(9):24-24,26
张中行先生《作文杂谈》的最后几节,似乎是同中学语文老师的谈话。尤其是第三十七节《言教身教》和第三十八节《课内和课外》,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认真地读一读。  相似文献   

20.
言是中国传统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言教学作为传承中国传统化精神的主要方法,就必当以中国传统化为本位。言教学依据既定的本,而言篇章产生于一定的历史化情境,其本原初意义必与传统化具有紧密的关联,只有站在化本位的立场,才能弄清其本原初意义;而且,只有遵循历史的客观性,从言篇章的原初本意义出发,才能做到实事求是。然而,那些基于现代种种既定观念所作的“思想内容”或“思想感情”分析,由于离开了具体的历史化情境与传统化本位,必然偏离甚至歪曲其本原初意义而走向随意的主观发挥和武断批评;同时,以“工具性”为主要导向,以字词句的解释、翻译、练习为唯一目标,则又必定限于琐屑而遗落篇章大义而无法进入与之相连的化情境,不能达到深层的体验、感悟和精神的陶冶。事实上,过度强调政治倾向性和基础工具性都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言本的历史真实,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