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对中国大陆的陈映真研究加以简单梳理,重点评析了《台湾的忧郁》和《陈映真论》。认为:《陈映真论》的作者集中论述陈映真小说中的死亡意识、诗思交融的叙事策略,就是对陈映真“悲情”文学世界的重点阐发。如果说从《台湾的忧郁》中,能够感受到陈映真小说世界的“忧郁”,那么从《陈映真论》中则能体悟到陈映真的文学“悲情”。  相似文献   

2.
陈映真的作品经常出现情节背离主题的现象,以往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很难对此进行有效的解释。这与陈映真受到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密切相关。文章采用精神分析方法对陈映真创作时的无意识心理、作品中人物的性变态的异常行为进行探索,以期获得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陈映真的“左派”作家、学者的身份异常引人注目,因而被称为台湾“最后的马克思”;他秉持自由、民主的精神、坚守统一立场和信念,在小说和时评中展开对台湾社会“分离主义”思潮的尖锐抨击,并追根溯源,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寻找“分离主义”思潮的历史根源。本文试图探讨基督教在陈映真自由精神形成中的原初作用、鲁迅在国家认同上对少年陈映真的思想塑形,以及他的自由精神和国家观念在与台湾社会现实产生冲突以后走向马克思主义以寻求思想出路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陈映真自称是一位"思想型的作家",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其思想主张是他行文的一大特色,然而思想如何得到表达却常被他人忽视。本文选择陈映真思想中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情结"和"民族主义",探讨它们在小说《夜行货车》中的文学呈现。  相似文献   

5.
陈映真的创作被誉为“台湾乡土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早期创作特点十分突出,普遍带有浓郁的感伤、苦闷和自怜的情绪,无论是对于市镇知识分子还是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的命运,陈映真都充满了深刻的悲悯情怀。他笔下的人物几乎都陷于不同形式的毁灭里,使小说始终笼罩在一种神秘的“死亡意识”中。  相似文献   

6.
余光中和陈映真在反对台独方面,没有根本的分歧,但两人的历史积怨太深,故余光中给自己向历史自首打了个问号,陈映真由此觉得对方缺乏"自首"的勇气和诚意.张爱玲著作版权争夺战不完全是经济问题,背后所隐含的是一场两岸关于张爱玲著作权、诠释权的争夺战.李敖贬鲁迅,说穿了是为了抬高自己.他那即兴式、表演式的批评,目的是为了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鲁迅左翼”及其和陈映真的关系作了一个勾勒,笔者首先讨论了陈映真如何解读鲁迅作品,即把鲁迅看作是现代中国特别是现代中国的左翼传统的象征。在此基础上,指出30年代的中国实际上存在两个左翼传统,一个是“鲁迅左翼”,另一个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可以称为“党的左翼”。从二者的比较入手,笔者讨论了“鲁迅左翼”四点精神特征。这样的“鲁迅左翼”不仅属于鲁迅,它是所有的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左翼知识分子共同创造的,陈映真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也作出了自己的独立和独特的贡献。陈映真正是这样的坚持鲁迅式的彻底批判立场的后来者之一。  相似文献   

8.
怀疑和警觉是对社会的理性关照,是通向真理的必由之路,也是连接"五四"与当代人文知识者的精神血脉.在现代化的探索中,在鲁迅精神的影响下,陈映真的怀疑与警觉异常突出:其一,能够冷静反思与执着批判;其二,抱有启蒙的立场;其三,具备思想者气质和超前意识.但是,鲁迅的怀疑是生命哲学、存在论意义上的,而陈映真的怀疑则保持在经验层面上.  相似文献   

9.
《小读者》2010,(12):6-6
金秋十月送爽,也送来了本刊三位顾问支树平、申维辰、陈映真职务变动的好消息:一向关爱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关心《小读者》发展的三位顾问:  相似文献   

10.
陈映真早年创作了多篇兼有浪漫与悲情色彩的小说,这些作品以细腻伤感的笔触刻画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塑造了一系列苍白、颓废又充满激情的知识青年。小说整体呈现出浪漫化的倾向,与毁灭、死亡相关的暗示性叙述又渲染上一层悲情的色彩,这种看似矛盾的风格特征融合在一篇之中,并互相推动、增强,由此形成了文本内部的艺术张力,同时也反映了青年陈映真处于彷徨阶段的思想状况,并为其后期创作转型提供了更理性的思路、更新颖多元的题材和写法。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的思想价值主要在其寓意,而其艺术价值之一则体现在与古人赋物传神之诗艺传统相关的以“神”致“幻”的审美特色上。从意象层来看,《聊斋志异》工于赋物,而其胜处不在“形奇”而在“神幻”;从意境层来看,《聊斋志异》工于造境,其胜处不在“事奇”而在“境幻”。《聊斋志异》正是以其颇富诗意的意象之神、意境之幻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2.
所谓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积极主动、相对独立地对问题探个究竟的过程。探究学习的精神实质有三要义,即自得、自省和自化。自得是指主体不依外力、自然而得的过程,其实现依赖于深入思考。自省则是追问之后的省察和反思,通过内视自己而明理。白化是通过感和悟的心理过程,将外在的知识内化成为主体的思想和精神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知识论课程现把课程等同于知识,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主体性缺失;“经验”论课程观又把课程理解为学生的个体经验,并表现为纯粹的学生主体的课程,从而造成教师主体与文本主体的缺失。主体间性课程就是基于知识论课程现和“经验”论课程现的困惑而提出的。主体问性课程是主体同性交往的经验。交往是主体间性课程的核心,理解是主体间性课程的基础,对话是主体间性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培养完整、自由的人是主体间性课程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图案遵循这样一个原则:“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夕佳山民居图案同样遵循这一原则,本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对民居图案的精神内涵、图案的产生、发展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以卢梭的著作为基础来考察卢梭的道德观可知:首先,卢梭区分了人的两种道德,一种是出自天然怜悯心的自然状态下的自然道德,一种是社会状态下的社会道德,并认为后者低于前者;其次,卢梭也触及了社会状态下出现的群体、群体的两种道德、群体之间的规则和群体道德问题。自然状态下的群体规则是自然法,社会状态下则依靠基于理性的法律和制度,即人为法。在各自的两种状态下,群体道德均低于个体道德,但群体社会道德高于群体自然道德。文章还尝试对作为群体的国家之间的规则,以及国家内一个个群体所处的状态和规则进行考察与反思,同时对卢梭提出一点批评.并对群体道德低下的原因作了一点思者.  相似文献   

16.
网络高等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是网络高等教育;网络高等教育的平台既有传统高校校园网络教育平台和网络远程教育平台,也有企业或社区等创办的网络大学平台;网络高等教育的基础是计算机互联网络,关键是网络课程、教育软件等资源建设,采用的学习方式是在线学习——E-learning。从互联网的发展、从教育信息化和产业化的要求、从人们对教育的需求等各方面都可以看到网络高等教育的巨大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1]优念话与马堤乡[2]和潘内乡[3]的优念话已有材料作比较,分析异同,并结合相关汉语方言土语及相关少数民族语言的特点,推断出其中的部分少数民族语言成分,并说明优念话受官话影响的程度总体而言在逐渐加深。受官话影响程度主要情况为:声母方面,马堤<和平<潘内;韵母方面,马堤乡优念话受官话影响最小;声调方面,马堤<潘内<和平。  相似文献   

18.
对"教师即研究者"命题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对教师做研究的质疑主要表现在对其研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等问题的反思与批判上.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命题,对教师做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是,广大教育理论者与实践者要认识到教师做研究与教育专家做研究是不同的,教师所做的研究是教师对学校和课堂工作进行的一种系统的、有目的的探究,是教师与研究者、教学与研究的统一.反思性实践是教师做研究的最好范式,它强调教师对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使实践与理论相联结.  相似文献   

19.
学生满意度是提高高职教育吸引力的关键瓶颈,因而测评高职院校学生的满意度水平并探讨如何改善确有必要。通过全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满意度的特点发现,学生整体上满意度较高且重要,学生对人的量表因子的满意度高于对制度与物的因子的满意度,学生个体变量对满意度具有重要影响。继续注重提升高职学生的整体满意度,进一步加大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人的因素重视,努力改善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注重个体变量对高职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可作为提升高职学生满意度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理想信念教育是工作的核心,理论创新、思路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是工作的关键,队伍建设是工作的保证,阵地建设是工作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