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屡见报刊上有“读者是上帝”的提法。仅以《中国记者》1991年第12期为例,就出现两处。第43页:“真正把读者当作上帝”;第48页:“这个上帝只能是读者”。把读者尊为“上帝”,本意大家都理解:无非是强调办报办刊的群众路线,增强读者意识,尊重读者意见,把报刊办得更加贴近读者,更受读者欢迎。但是,如果对这一提法细细品嚼一下,便感到有些不是滋味。  相似文献   

2.
施士宇同志的《杜威与哥伦比亚图书馆计划院》一文在“学刊”去年第四期发表后,有的读者给编辑部来信,对该文有些地方提出了质疑。现将施士宇同志的复信刊登于下。  相似文献   

3.
知识·power·文化·生命力武汉大学副教授单波本刊去年第一期发表了朱光烈先生的《“知识就是力量”吗?》一文,北京《中华读书报》和上海《新民晚报》报道了朱文要点。之后,张光斗、杨相二位先生分别在这两家报纸上写信,写文章批评朱文观点,本刊去年第四期转载...  相似文献   

4.
读了《新闻三昧》1997年第4期“新闻语丝”栏目中《大报莫耍小花招》一文,很痛快。一是为作者的仗义直言叫好!二是为贵刊刊发此稿叫好!三是为花招者担忧!民间有句老话:“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该文所指的国家级大报的变相广告一刊出,被很多读者所识破。这种愚弄读者、钻《广告法》空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看似高明,实际上报社和烟厂都不光彩,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您好!《新闻三昧》1997年第7期“业务研究”栏目里刊登的《简论新闻作品的风格》一文,写得特好!反复读后,觉得很有味,很受启发一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能否请当今中国新闻界的名家(或者说作品很有特色的记者们),每期在《新闻三昧》上来和我们广大的企业报的记者编辑们谈一谈他们的成功之道。我想,最好是能由读者点名。同时是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2002,(4)
《报刊之友》2002年第3期“读者点评”专栏发表的《这样的信息少公开见报为好》一文,对《华商报》6月13日的一篇文章大量摘引西方媒体散布中国经济“崩溃论”的谬论,而从正面批驳不够的做法提出了批评,读了这篇点评文章,笔者深表赞同。  相似文献   

7.
今日任羊成     
本刊今年第3期刊登了记述穆青与他的采访对象任羊成的《“勿忘人民”》一文后,于第8期又发表了本刊记者的专访《访穆青》,叙述了穆青对任羊成和其他一些采访对象(劳模们)的怀念。本期再发《今日任羊成》一文,让读者们进一步了解任羊成如今怎么样了。  相似文献   

8.
来函照登     
《黑龙江图书馆》编辑部:贵刊1987年第5期张树华《早期的北大图书馆学系》一文提到“从图专改为图书馆学系,从二年(三年)制改为四年制…”,这里没有明确提到1950年和1951年考入的三年制生仍属图书馆学系,这两届的毕业文凭也都印有“图书馆学系”  相似文献   

9.
作者·读者     
编辑室: 看了《新闻研究资料》第四期《忆上海<消息>半周刊》一文,对照我们保存的全份《消息》半周刊,有些事实有出入: 1.《消息》半周刊,顾名思义,就知道每周出版两期。从1946年4月创刊,到5月下旬被迫停刊,一共出了14期。文中说,“7月中旬被国民党反动派勒令停刊”,7月中旬为5月  相似文献   

10.
1998年1月10日,张北、尚义两县发生强烈地震。当夜,我们河北日报记者部《特别报道》栏目的记者就赶赴灾区,一直到1月29日(农历大年初二)坚持在灾区采访20天。这是我们终生难忘的20天,是我们在江泽民同志题写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唐山抗震精神鼓舞和指引下英勇奋战、忘我奉献的20天。  相似文献   

11.
《新闻战线》的《读者论坛》办得很活跃,可是也有为文而文的形式主义现象。这里举一个“自相矛盾”的例子,供贵刊编辑同志研究。去年《新闻战线》第10期第30页,登了《“词”和“词汇”别混淆》一篇短文,指出“词汇”是一种语言里的全部的词,它和单个的“词”的概念不同,不可混淆。这无疑是对的。然而到了第33页,贵刊在刊登老舍同志那篇《记者的语言修养》一文时,就置前文的议论于不顾了。请看:老舍同志文章在第19节里说:“文章单调,是因为只知道那几个词汇,没有办法选择。”这里的“词汇”不正是“词”的误用吗!我认为,老舍同志偶然出现的笔误,本不值得大  相似文献   

12.
翻开2008年第四期浙江《共产党员》杂志,“党课参考”清新的面孔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眼球——《节能减排:艰巨的任务不变的目标》(以下简称《节能减排》)一文,以简明的结构、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内涵,将一个重大话题阐释得深入浅出,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接受了一次高质量的党课教育。  相似文献   

13.
《新闻战线》第七期发表的《如此“脏乱差”》一文,列举了一些报刊工作秩序中的“脏、乱、差”现象,还提出了读者的希望:报刊工  相似文献   

14.
我的自白     
《我有一个夙愿》(见《编辑之友》1987年第一期第86页)一文写得多好啊!它道出了多少个严肃的文字工作者的心声和愿望!作为一名小小的编辑,我也举双手赞同并参加这一呼吁。不过,鉴于目前的状况,我觉得“出版一本无错的书!哪怕是出版一本无错的杂志也好。”但愿望和要求可能走高了一点。还是提“刊出一篇无错的文章吧!”大概来得现实一些。可惜的是,就连这样的低要求现在也不一定能达得到的。不信,就拿《我有一个夙愿》这篇呼吁  相似文献   

15.
今年《新闻战线》第五期《“名人效应”之类》一文,有这样一句话:“马克思说:‘伟人们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自己跪着,站起来吧!’”这句话不是马克思的话。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曾引证过这句话。他说:“早  相似文献   

16.
本刊今年第1期《探讨与商榷》专拦发表《“正面宣传”的界定与把握》一文后,陆续收到一些商榷的来稿,本期选登四篇。  相似文献   

17.
本刊1994年第1期刊发《英山县发现毕昇及其后膏墓葬考证》一文后,引起很大反响,但有些疑点有待澄清。此文回答了有关问题,希望继续讨论。需要说明的是,宋代“毕昇”与“毕升”是两个人,第1期的文章中,“昇”字不宜简化力“升”,谨向作者和读者致歉。  相似文献   

18.
关于“马寺钟声”,本刊曾于1998年第10期发表《蓄养了三年的批评:“马寺钟声”缘何提前敲响?》,1999年第4期又发表《“马寺钟声”何以戛然而止?》。今年第2期,我们再刊《马寺大钟终于敲响中华音》一文,以圆满的结果告白读者。  相似文献   

19.
“读者信箱”栏目,发表了对去年本刊第五期刊登的《国家行政机关发文号编制小议》一文观点迥然不同的两篇文章。我们欢迎读者与作者之间开展争鸣,以达到活跃学术气氛,促进工作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记者》编辑部: 读了贵刊1991年第11期《人民日报校对组纪事》一文,很是钦佩“全国最大一家党报”的这些“无名英雄”们创建的业绩,可正当读到关键时刻:如何提高校对们的地位和物质待遇时,却不见了下文。急切之余,翻遍全书,才在22页找到本该登在20页的下文。然而这本该上接17页的下文前却冠之“上接15页”。读到此心里真不是滋味。如果我是在读其他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