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宏华 《高教论坛》2009,(8):62-63,66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就业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和关键指标.本文分析了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相关理论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素质,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率.文章从人力资本投资、工作搜寻及职业生涯规划等理论角度来阐述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因素,从辅导员工作角度提出了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工作的思考和建议,以此帮助学生成功就业。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就业选择城市和单位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收集,并通过logistic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回归模型显示成绩、家庭收入情况、工作与兴趣匹配度、消费水平、房价、就业压力等因素是大学生是否选择到一线城市就业的关键影响因素。在选择就业单位方面,重点研究影响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因素,主要有性别、生源地、发展前景、工作稳定性。为促进二三线城市发展,应该完善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并实施优惠政策来吸引外来企业。在就业单位选择中,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使其择业结果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程度对其成功就业有重要作用。在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非智力因素评估中,定性分析只是从概况上作出方向性的、大致性的初步评价,并不能深入地、全面地描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程度,也无法进一步研究非智力因素对于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复杂影响。为提高研究的科学性,文章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初步探究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非智力因素的量化评估办法。  相似文献   

5.
基于就业能力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效果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实际就业关系密切,是影响就业指导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问卷”调查结果的因素分析,发现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四个因素:应聘能力、团队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特征;用四维结构的就业能力衡量就业指导课程培训效果时发现,参训学生的应聘能力和团队能力方面得到显著改善,而创新能力和个性特征则没有发现明显改善。通过对“上海交通大学2006届毕业生调查问卷”所得数据的回归分析,发现就业能力中三个维度———团队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特征对就业满意度有显著的贡献。最后对研究结论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周秀娇 《文教资料》2012,(1):200-202
随着社会就业市场的建立,大学毕业生就业直接面临市场选择,这就要求高校重视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和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很多,作者对在校大学生的求职过程和行为展开调查,对毕业生求职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影响确定工作单位的因素、就业结果的影响因素、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条件、各类证书对求职的重要程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区域、薪酬期望、就业观等方面调查和分析,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行为,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发表于2019年至2022年以大学生就业为主题的中文文献。通过文献分析解读大学生就业的研究现状、研究中发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点和困境。结果发现,学者们重点关注的研究主题有:就业指导及就业服务体系搭建、就业质量、就业现状、择业观、创新创业、返乡就业、就业影响因素、就业相关心理状态、就业困境、就业匹配和非正规就业。大学生就业困境包括:就业市场环境与产业结构变化;政府、企业和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支持不足;大学生自身就业准备不充分导致综合就业竞争力较低。  相似文献   

8.
邓红  廖红红  唐丽 《文教资料》2009,(3):234-237
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猛增,就业形势的严峻,在校大学生尤其是西北地区大学生就业压力普遍较大.本研究以兰州大学在校本科生为对象,从个人能力、专业因素、就业环境等多个视角对压力产生的来源进行理性分析,发现学校就业指导对学生成功就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多方面共同作用调整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的心态有利于在校学生的成功就业.  相似文献   

9.
孙南 《教育教学论坛》2012,(32):164-166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代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导致就业难的因素有很多,有社会因素也有学生个人因素,其中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是重要的内在因素。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从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摆正就业心态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因素众多,通过对新疆×××工科院校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就业意向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并结合他们高考志愿填报和毕业就业去向情况,从少数民族成长环境、家庭影响、中学教育、大学专业教育,择业观念变化,就业选择等多方面分析讨论少数民族学生对职业认知、对经济发展、市场需求的了解,职业能力培养,择业偏好等特点,客观分析了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就业难的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实利益,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通过社会实践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增强其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并对毕业生求职择业予以指导,使大学生成功步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就业事关毕业生切身利益和社会经济发展稳定,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因素很多,其中,高校就业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以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和关注学生就业教育,探讨如何激发出学生对于就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积极态度,避免在不利外部环境影响下学生就业心理与就业状况相互牵制陷入恶性循环,同时强调人性的积极性,研究和培养人固有的积极潜力、积极力量,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并采取积极主动的就业行为。  相似文献   

13.
论文从体面劳动视角出发来研究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因素,通过实证分析可发现体面劳动与就业意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中薪资报酬、社会保障、工作环境对就业意愿有显著影响,就业机会、工作生活平衡对就业意愿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毕业生、在校生、用人单位和人才交流中心的调查分析,影响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校内因素和校外因素,也有学生自身和家庭因素.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努力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长效机制、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长效机制、高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大学生就业服务长效机制,以促进和帮助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对全国2023届高校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从毕业生的毕业去向、简历录用率及就业满意度三个方面来考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然后进一步从毕业生个人、家庭及学校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及学校因素对毕业去向、简历录用率及就业满意度有显著影响。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应关注学生的群体差异,通过政府的政策引领、学校的就业帮扶、家庭的资源支持促进毕业生个人就业能力的提升,多方联动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6.
由于我国1996年正式取消毕业分配工作制度,大学生毕业必须面临自己找工作的问题。然而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越来越严峻。沉重的就业压力不仅使毕业生在毕业前焦虑情绪严重,就业压力甚至影响到了大一大二的学生,甚至出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沉重的就业压力严重影响了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针对就业焦虑的界定、测量、相关研究、现状和影响因素四方面入手,综合分析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并通过以上四方面的研究和启发,针对众多研究者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研究进行总结与分析,给与各方研究者进行参考研究,同时也为高校的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提供参考,并能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  相似文献   

17.
李俊明  田儒玥  马维宗  吴若云 《大学教育》2023,(20):136-140+148
大学生就业是党和政府一直关注的问题。为应对多种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国务院、教育部发布了保就业、稳就业的系列文件,就业工作也成为各级党政的主要任务之一。文章分析西部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当前就业的困境、影响因素,高校二级学院作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一线执行组织,通过发挥党建引领,整合教师、学生、家庭、朋辈、企业五方力量,合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8.
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分析发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除了外部经济环境这一重要因素之外,关键还在于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高校要正确应对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转变的挑战,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择业从基层做起”的择业目标,理性审视“切身实际、合理定位”的择业要求,鼓励学生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择业创新。  相似文献   

19.
因为融入或适应问题,当前基层就业大学生存在"用不上、留不住"现象,本文运用基层就业大学生群体的问卷调查数据,探讨他们在基层工作的当前状态以及对工作未来的信心,着重分析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两者的影响.研究发现:(1)只有人力资本中的工作经历和学生干部等因素对当前状态与未来信心有显著影响,社会资本无显著影响;(2)工作经历主要通过择业动机、基层认知、工作参与等因素对当前状态和未来信心产生不同的影响路径和效果.基于研究结果,本文建议引导基层就业大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基层就业观念",让大学生重视个人能力的培养,这将有助于他们在基层实现"用得上、留得住".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就业难并非就业上岗难,而是择业过程难,这反映出部分大学毕业生在自我认知和人格特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尤为重要。针对以就业为去向的毕业班学生,对已就业签约和未就业签约学生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了心理测量。发现人际信任、自尊、自我效能感、情绪稳定性与大学生成功就业呈现正相关,重视调适大学生人际信任、自尊、自我效能感、情绪稳定性等非智力因素,有助于大学生成功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