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不是近代的产物,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都曾对下层人民实行一定的救助,历代的许多思想家也纷纷提出有关社会救助的思想.虽然这些思想和实践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其以民为本,实行仁政,重视社会救助的思想,对今天社会工作的发展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阜新市经济转型以来,城市低保边缘户大量涌现,该群体是指非农业人口中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当地城市低保标准,但由于未充分享受长期性救助政策,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城市低保对象,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的城市居民家庭.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院研究员唐钧等专家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和研究城市低保边缘户的相关社会救助问题,但其研究限于宏观层面,对某一地区或城市低保边缘户社会救助匮乏问题的研究还不多见.在阜新市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笔者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对阜新市城市低保边缘户社会救助匮乏问题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职业安全保障措施,社会保险对弱势群体人口的保护低于社会救助,但是目前我国社会救助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显得尤为迫切。基于弱势群体人口的社会救助包含的基本内容有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廉租房、法律援助、再就业援助、农村扶贫以及社会互助。  相似文献   

4.
慈善组织是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之一,其介入社会救助能够有效弥补政府救助的不足。然而由于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政社不分、公信力缺失和社会慈善文化淡薄等原因,我国慈善组织在介入社会救助过程中面临着“领军式”组织少、救助效率低、专业人员少、筹资能力不足、彼此缺乏协调互助等现实困境。为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不仅要优化慈善组织介入社会救助的外部环境,更要加强慈善组织的内部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反贫困工作仍然艰巨,面临挑战。面对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原有的获新生的贫困问题,通过分析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战略需求、战略资源供给及其瓶颈,确定社会救助制度的目标、内容及主要任务,我们需要从管理体制、财政支持、队伍建设和法制保障等四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6.
现有的城市发展性救助服务在救助理念、政策设计等方面均存在着根本性缺陷,无法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家庭摆脱贫困,对其进行发展取向的改革和完善势在必行.本文将社会救助服务视为一个利益分配机制,从服务的分配基础、内容形式、输送系统、资金筹集等方面建构城市发展型社会救助服务框架.  相似文献   

7.
通过提出了完善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的对策建议.笔者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三条完善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的对策建议: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立法,完善法律配套措施;加强部门合作,协调救助,通力管理.  相似文献   

8.
城镇弱势群体是整个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其首要特征是经济上相对甚至绝对贫困化,从经济学这一特定角度出发,特指那些经济收入低、竞争能力差而导致在社会权利与利益分配中处于不利状态的社会群体。解决新疆城镇弱势群体救助问题,是践行胡锦涛总书记"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社会救助的多元化主体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我国现代社会救助体系中,国家承担着第一责任主体角色。此外,由慈善机构、扶贫机构、社会救助团体等非政府组织和社会成员之间开展的社会互助是我国社会救助的又一重要主体,是对政府救助必不可少的补充。承认并确立社会救助的多元主体,给予社会互助以必要的扶持并营造其良性发展所需的社会环境,是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现状及发展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救助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建立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有了很大发展。但目前不管是相对我国社会发展而言,还是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救助制度相比,我国社会救助制度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本文首先着重阐述了目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框架,然后指出了制度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发展完善制度提出了若干看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本土社会工作视角对社会救助政策实践进行了考察。首先提出社会救助对象是被建构与自我建构的。其次,从传统文化层面分析了"社会救助"与"人际—社区救助"的内涵和差异,提出了目前社会救助政策文本的局限。最后认为,要构建新型社会救助系统必须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输入社会工作元素,采取整合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相似文献   

12.
面向发展是现时代社会救助的根本价值,帮助救助对象获得发展能力是社会救助的基本方法,本文从生命机体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能力三个方面对救助对象与非救助对象的能力进行比较,并据此提出了一种社会救助对象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3.
《软科学》2015,(11):26-29
通过一个数理模型的推演,发现行为人是否采取社会救助的行为取决于均衡状态下社会偏好的阈值,而外部的经济激励并不必然会促进社会救助行为的发生。在一个搭便车者较多的社会里,外部经济激励的存在可能会将整个社会拖入到严重的道德陷阱之内。  相似文献   

14.
弱势群体子女失学状况令人担忧,特别是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子女和流动人口子女的失学问题已经引起各方面的关注。本研究对弱势群体子女失学分类、特点及救助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关于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我国的社会救助主体比较分散,缺乏协调,救助资金匮乏,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等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6.
经济弱势群体的形成,除了物质资源短缺以外,往往还受到文化、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单纯依靠物资救助使经济弱势群体脱贫致富是很难成功的,必须重视并发挥精神救助的作用,以“造血”的方式提高经济弱势群体的生存能力。本文对精神救助的价值功能做了分析和定位,提出了精神救助的原则、内容和路径。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根据林芝地区实际,简要论述社会救助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分析林芝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侯伟伟 《大众科技》2010,(2):203-205
社会救助关乎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权,关系社会的稳定;困难群体的贫困问题是一个关系民生、关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文章探析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体的贫困问题,使更多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在保证贫困群体基本生活的基础上,通过提供教育机会、国家拨款兴建多种就业培训机制、激励企业以一定比例录用贫困人口工作、鼓励在贫困地因地制宜的办厂等一系列措施来逐渐减少贫困群体的人数使社会救助事业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苗庆 《科教文汇》2012,(21):32-32,35
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某方面或多方面能力较弱的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又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大学生弱势群体,其中因"经济贫困"而引发心理问题的"双困生"近几年来比例不断增高,如何针对"双困生"的特点探索较为有效的救助形式,是本文关注和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