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冯文炳从1922年开始即从事文学创作,起初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或出书,均署本名。直到1926年7月2613《语丝》周刊(第84期)发表其《无题之三》(系长篇小说《桥》的一章)时,他才突然废掉本名,第一次署名“废名”。作家为何要给自己起“废名”这样一个笔名呢?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废名研究日渐升温,其研究论与日增多,论亦间有出版,使废名研究日渐成为“显学”。年前,武汉大学学院副教授陈建军的专《废名年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又为废名研究增添重要成果,此诚学术界之一大喜事。  相似文献   

3.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独异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之所以远离中国现代文学主潮,成为一座“永久孤绝的海岛”,是由他“文学是梦”的文学观所决定的。废名“文学是梦”文学观的形成,一方面受到弗洛伊德“白日梦”说的启发,另一方面则与周作人、鲁迅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文学是梦”的文学观在废名的小说创作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距离”与“想象”是解读废名小说及其文学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理解废名     
假如人们能够站在一个理解废名“精神旅程”的角度上去看他的作品,废名的小说就不会像大家想像的那样晦涩难懂,反而会使人产生一种想要去深入了解的冲动.本文以一种特殊的“阅读高度”分析废名的文章,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废名独特的写作历程.  相似文献   

5.
废名是一位公认的文体大家,有着自己独特而具有强烈文体革新意识的文学观,对他后期在小说《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创作具有独特的价值。文章对废名的文章观念进行梳理,指出20世纪“六朝文派”的文章观念(通过周作人)对废名产生了深刻影响,并被他转换为小说创作的文学理念和文学资源,形成了他注意表现“趣味”和“赤子之心”的“性情美学”。正是从这一美学理念出发,废名广泛吸取各家各派的文学营养,创造出谈话风、“乱写”、“写实”和用典等一系列具体操作技术,形成了一种富有弹性的小说文体,成为小说文体的一大奇观。由此生发,文章对沈从文等人对废名后期小说的批评进行辨析和批驳,重新评价了废名的后期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重解废名的新诗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废名的诗和诗论的独特性已为研究界所公认,且近年来获得了较为充分的论述。本文从废名的诗与诗论的文本出发,着眼于废名诗学观念对新诗本质理解的可能意义,结合废名的诗作及三十年代的诗学氛围,对废名的新诗观重新作出了申说。本文认为,废名关于新诗诗质的要求体现为两点:一是诗的“当下”性,一是诗的“完全”性,他的讲稿和诗作印证了这两个特点;而废名更为可贵的贡献在于,他充分地觉识到了新诗语言的“散文化”特性,指出应该依据这种语言的特性来建构新诗的形式,这对新诗本质的理解与未来发展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冯文炳从1922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起初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或出书,均署本名.直到1926年7月26日《语丝》周刊(第84期)发表其《无题之三》(系长篇小说《桥》的一章)时,他才突然弃本名,第一次署笔名“废名”.作家为何要给自己起“废名”这样一个笔名呢?将近一年之后,即1927年4月23日,他在《语丝》周刊(第128期)上发表了一组日记,题为《忘记了的日记》,所记时间为1926年6月1日至6月14日.在6月10日的日记中有一段话交代了使用这笔名的缘起:  相似文献   

8.
废名小说中存在着“非严肃精神”。促成其非严肃精神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乱写”和“诙谐”。废名张扬非严肃精神之意义在于对小说所拥有的诸多艺术功能的恢复和拓展。  相似文献   

9.
在废名的诗论中,新诗质体现为“当下性”和“诗的情绪”,由此衍生出新诗的“切实”、“质直”以及见之“性情”。这与废名所倡导的“文艺复兴”有着内在一致性。而这些正暗合了新诗的“真”、“诚”要求,并且这一要求逐渐鲜明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在废名的诗论中,新诗质体现为“当下性”和“诗的情绪”,由此衍生出新诗的“切实”、“质直”以及见之“性情”。这与废名所倡导的“文艺复兴”有着内在一致性。而这些正暗合了新诗的“真”、“诚”要求,并且这一要求逐渐鲜明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从废名小说中的中心意象、言说策略两个角度。揭示废名对现实人生的诗性关照是借助“彼岸意识”实现的;在此基础上探究废名对现实人生的诗性关照,其实质是对苦难的化解和对现实的对抗。废名的小说着眼于彼岸意识的诗性书写,给当代审美功能缺失的中国文学以诸多启迪,这正是废名的文学史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神州学人》2010,(10):48-48
据“新华网”消息,近日昆明面向海内外聘任了50名“引才特使”,这些“特使”将担任昆明市的人才政策环境代言人,协助当地有关部门提高引才的成功率,更多更好地引进高端人才。  相似文献   

13.
意象的繁复及意象表达过程的艰涩是废名诗歌的两大特点。废名诗歌用了大量的具有暗示性的带有佛教玄学色彩的意象,同时在意象的表达中往往采用“禅悟”的思维将普通意象复杂化、曲折化。这样的意象“示现”方式为废名的诗歌带来了丰富的意象空间,却也留下了很多让读者难以索解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何三三 《大学时代》2006,4(5):26-28
本文试从废名创作风格成熟时期的两部作品《桥》与《莫须有先生传》入手,深入剖析作者的“梦”文学观,从一个侧面探究废名艺术宗旨的深层底蕴及其“晦涩”文风的潜层因子。  相似文献   

15.
从内容特色和文体特点方面剖析了废名小说晦涩难懂的直接原因:内容上,题材“不合时宜”,作品禅道意蕴较浓,地域特征和民俗色彩突出;文体上,作品散化诗化,具有简省、跳跃、用典、杂糅等待点。文章进而分析了废名追求“晦涩”的深层原因:一是周作人的“雅,拙,朴,涩……”的美学趣味的影响,二是废名自己独特的“文学即梦’”的文学观和尚“晦涩”的审美观使然。  相似文献   

16.
废名小说晦涩之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内容特色和体特点方面剖析了废名小说晦涩难懂的直接原因;内容上,题材“不合时宜”,作品样道意蕴较浓.地域特征和民俗色彩突出;体上,作品散化诗化,具有简省、跳跃、用典、杂糅等特点,章进而分析了废名追求“晦涩”的深层原因:一是周作人的“雅,拙,朴,浞……”的美学趣味的影响,二是废名自己独特的“学即梦”的学观和尚“晦涩”的审美观使然。  相似文献   

17.
冯文炳从1922年开始即从事文学创作,起初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或出书,均署本名。直到1926年7月26日《语丝》周刊(第84期)发表其《无题之三》(系长篇小说《桥》的一章)时,他才突然废掉本名,第一次署名“废名”。作家为何要给自己起“废名”这样一个笔名呢?将近一年之后,即1927年4月23日,他在《语丝》周刊第128期上发表了一组日记,题为《忘记了的日记》,所记时间为1926年6月1日至6月14日。在其6月10日的日记中有一段话交代了使用这一笔名的缘起:“从昨天起,我不要我那名字,起一个名字,就叫做废名.我在这四年以内,真是蜕了不少…  相似文献   

18.
废名的佛学著作《阿赖耶识论》,长期以来或被认为“已亡佚”或被视作“有字天书”鲜有学者问津,这便使得废名这位以佛学思想为背景的作家始终未能获得全面深入的解读与评价。从《阿赖耶识论》所提示的思想理路来看,废名所信并非其家乡所传之禅宗,得大乘佛教空宗有宗之精要,得唯识学之精义,悟得阿赖耶识之真谛,才是废名佛学思想的基本理路,而这一思想脉络又是在与唯科学主义和新唯识论的论辩中渐次清晰的。  相似文献   

19.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1):F0002-F0002,F0003
会讯:2011年11月3日至4日,“纪念废名诞辰110周年暨首届全国废名学术研讨会”在黄冈师范学院隆重召开。会议由湖北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主办,新闻与传播学院、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黄梅县委办公室协办。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废名与现代汉语写作,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诗史上,废名被称为是一位具有现代主义诗风的诗人。废名的诗不象三十年代现代派诗人那样,表现的多是雨巷中寻梦的寂寞惆怅和凄婉迷惘,他不焦不躁,内心宁静、幽远,醉心于沉思冥想之中的人生体验与审美的玄思神游。李健吾说他“仿佛一个修士,一切是向内的”,“永远是孤独的,简直是孤洁的。”朱光潜说:“废名先生富敏感而好苦思,有禅与道人风味,他的诗有一深玄的背景,难懂的是这背景。”“但是懂得之后,你也许要惊叹它真好。”废名的诗歌较多的表现一种对宇宙、人生的心灵感悟,突出呈现的是禅趣、佛理的影响,善于将禅宗与人生思考汇而为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