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地理是人文地理的重要知识板块,在新教材必修2模块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首先,城市地理顺承人口地理的内容,因为城市是人们集中生存的聚落,目前世界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其次,城市与工农业生产与地域联系的关系密切,工业化与城市化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而城市化会影响郊区农业的区位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也会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再次,由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很大,地球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便发生在城市,所以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也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甘露 《地理教育》2014,(3):11-13
正一、课标解读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Ⅱ)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与课标要求相关的是"举例说明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本节内容是继前两章学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后,从"产业活动"层面展开论述,探讨人类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综述产业活动和地域联系,为具体学习本章的重点知识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等主要产业活动做好铺垫,也为后面"人地如何协调发展"的学习埋下伏笔,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在全章的地位如图1。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分析对象是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II》中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第67~75页)。必修《地理II》为人文地理内容,主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地球上的区域无论大小,都在进行着工业活动,这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的工业发展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但经济发展的同时换来的是环境污染,我们不得不开始考虑工业与环境的问题。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不仅要对工业各方面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紧扣“人地协调发展”这条主线,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点击课标以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区域差异。设计思想必修3是在必修I讲述自然地理和必修2讲述人文地理之后的第三个必修模块。本册地理学中的区域研究,往往是前面两册书中所学地理规律与地理原理的应用,如本节课“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就是必修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实践中的应用。区域地理是研究不同范围、不同层次区域特征的形成,是地理环境各要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简单地由某一地理要素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高中地理"必修Ⅲ"(区域地理)是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模块(必修Ⅰ、必修Ⅱ),基本了解了地理环境的组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地环境协调发展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如何应用地理原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地理与自然和人文地理联系密切,是两者的综合,而在教学实践中,又和它们有较大的区别。故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与思考,谈谈区域地理教学的几点体会。一、以区域地理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湘教版"必修Ⅲ"为例,教材编排首先把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理  相似文献   

6.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内容是必修一、必修二与区域地理等知识体系的有机整合。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来看,其教学要求的主要核心内容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明确提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教学内容与标准要求。从地理案例教学要求看,一方面要力求联系已学过的自然地理(必修一)和人文地理(必修二)系统知识体系,构建各个相关专题知识矩阵:  相似文献   

7.
袁晓萍 《地理教育》2015,(Z1):68-69
一、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三版地理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中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高中地理课程的设置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必修三在必修一、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必修一以自然地理为主要内容,必修二以人文地理为主要内容,必修三以区域地理为主要内容并主要说明一定地区内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农业、工业与城市化是人类活  相似文献   

8.
以人教版(2019版)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为例,采用“一境到底”的教学方法,以一段真实的旅途情境为依托,设计问题链,探讨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高中地理新课程(人教版)必修三主要阐述不同区域的特征,区域地理则对世界和中国的各个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区域地理是"必修三"学习的基础,"必修三"是区域地理的升华。本文以德国为例,把"必修三"和区域地理结合教学,从德国的地理位置、莱茵河流域的开发、德国能源资源的开发、德国农业、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人口和产业转移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中进行尝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第三章 中国的地形 教材知识结构 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的重点章节之一,因为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同时,它又严重地影响着气候、水文、植物、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因此,学好地形知识、将为后面章节以及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章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编排方面——先总体、后部分 第一节,我国地形概况,首先,鸟瞰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  相似文献   

11.
三、3套教科书的内容选析人教版、鲁教版和湘教版3套教科书,在编写的结构上有各自的特色,在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上也各有差异。(一)地理1例1(内容标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的内容。必修3主要是区域地理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始终渗透环境教育内容。本节将前面的区域农业知识落实在解决实际地理问题上,由“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发展方向”四部分组成,旨在学习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同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分支。  相似文献   

13.
【教材分析】高中地理必修3区域地理第五章的主要内容是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共分两节内容:第一节主要介绍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分析资源调配的原因以及对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影响;第二节主要讲解了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对转入地和转出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情分析】知识关联:学生在高二上半学期学习了工业的相关  相似文献   

14.
庞传 《中学文科》2004,(12):40-43
考点扫描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农业生产的特点、投入、产出与分类农业的区位选择及其变化水稻种植业世界主要大牧场放牧业地域类型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工业的投入与产出、发展趋势工业的区位选择及其发展变化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工业地域的形成传统工业区:德国鲁尔区新兴工业区: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二、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乡村聚落的形成和城市聚落的起源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城市化的含义、进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对比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三、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  相似文献   

15.
中图版地理教材特色鲜明、新颖独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颇多感悟,下面以必修1“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为例,谈谈实践教学中的体会和感受.一、选择典型要素,突出知识实用本节课内容与课标“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要求吻合,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各要素综合作用形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中图版教材依照课标要求,在学习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前选取气候这一自然要素,了解其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非常具有代表意义.以下就依照教学设计来说明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教材特色的感悟.  相似文献   

16.
丁志军 《地理教育》2014,(12):13-14
一、课标解读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节,对应的课标要求是“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特别关注     
《地理教育》2012,(9):61
期刊7~8期的新变化1.专题点拨:密切结合2013年地理高考复习,及时推出八大专题,即"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区域可持续发展"、"世界地理""、中国地理",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日本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提高学生读图、判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与态度目标: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教学重点:一、日本的气候形成与地形的关系。二、日本的经济发展条件的综合分析。教学难点:掌握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分析归纳法。  相似文献   

19.
一、教材分析人类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有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和邮政通信等。地域联系对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今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进了世界商贸的发展,加快了人员的交往,大大缩短了世界的距离。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的编写,选择了交通运输这一最重要的地域联系方式作为教学内容。本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通过对五种  相似文献   

20.
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Ⅲ)以区域地理为主,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掌握区域发展的相关问题,包括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