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指谁?     
“你”是人称代词,多用于自己与对方交谈中称呼对方。这是“你”作为第二人称最基本的用法,如 1.“小李,这个苹果你吃了吧,好润润喉咙。”(《一个苹果》) 2.“你看我,已经把你忘记了。对不起,请不要见怪。”(《全神贯注》)  相似文献   

2.
曹操的《薤露》、《蒿里》两篇乐府诗,后人目为“汉末实录”。因此理解这两首诗尤应评参史实。近日重读《蒿里行》,觉得诸家注本在解释首四句时,咸以“义士”指袁绍、袁术等,以为前四句都是对绍、术等人而言,这种说法似乎与史实不谐,失了作者本意。愚以为首四句乃曹操自明本志之言,“义士”实是曹操自指。始陈鄙见如下:  相似文献   

3.
在给《海上日出》一课分段时,我向学生提出:文中最后一句“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中的“这”究竟是指日出全过程的景色,还是日出后天空有黑云的奇特景象呢?学生众说纷纭。这时,我提了这么个问题:“这一句放在第五小节后面与单独作为一小节有没有不同?”经我这一点拨,一些学生顿时醒悟,有一位学生回答说:“这一句放在第五小节后面才是指日出后天空有黑云的奇特景色,而单独作为一小  相似文献   

4.
社牧《山行》(六年制第七册)“停车坐爱枫林晚”句,有的参考书解释为:“因为喜欢这个傍晚时候的枫树林,所以停下车来欣赏”,释“晚”为“傍晚”,似与诗意相悖。这首绝句是写“秋”景。诗中的画面,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于二月花的枫林和停车观赏的诗人,无一不是从“秋”这个季节着眼勾勒的。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冬晚》一课的作者是靳以(1909—1959),原名章方叙,天津人,现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本课写旧社会一个寒冷的冬夜,一个年幼体弱的人力车夫,坚持靠自己的劳动拉车挣钱,不接受别人施舍的故事。表现了小车夫刚直、倔强的性格和耻于接受别人恩赐的品质,进而反映了旧社会不同阶层人们之间的思想隔阂,表现了旧中国社会现实的严酷与冷漠。文章对冬夜的寒冷,对小车夫的外貌、年龄、性格,以及他与“我”之间的矛  相似文献   

6.
“他们”到底是指谁?□敬三鲁迅名文《藤野先生》里有“‘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一句。过去大概都认为“他们”是指在课堂上和鲁迅一起看“电影”的日本学生。“电影”画面里是日本兵在枪毙一个中国人,一些中国人在围观。日本学生看到此处便欢呼万岁。本刊第五期...  相似文献   

7.
“燕山胡骑”当指谁?①钟家莲叶新源在中国文学史上,《木兰诗》历来被视为北朝民歌的代表之作。它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烩炙人口。然而,诗中“燕山胡骑”——木兰征战十二年的敌方,究竟指哪个少数民族,历来众说纷...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先生的著名杂文《拿来主义》中,有这样一段话:“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该句中的“佳节大典”究竟是指中国的,还是指外国的?各类资料上说法不一,令人莫衷一是。现在,笔者想就此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专家同仁。该句是作者论述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时谈及的,就语境言,笔者认为“佳节大典”当指外国的,原因如次:首先,就“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而言,“磕头贺喜”承前省略了主语“他们”,即“磕头贺喜”  相似文献   

9.
《故乡》中有这样一段话:“……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相似文献   

10.
《唐诗鉴赏辞典》(以下简称《辞典》)认为李白《将进酒》“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中的“主人”是作自称。我们认为,“主人”当指作的好友元丹丘。  相似文献   

11.
听过一位老教师的数学练习课,内容是一年级新教材“认识人民币(二)”。整节课,教师没有用任何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朴实自然。学生出现多种不同意见时,教师并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总是笑咪咪地问学生:“谁能说服他?”就是这句话,却给这节看似平常的数学课平添了许多的意味。以下是一个习题的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2.
前几天听了一节公开课,上的是唐代文章宗师韩愈的《师说》。任教者在一堂课中两次说到“师”即是中小学教师这类话,后来在评课时,不少与会者都充分肯定教者注意发挥教师的教育作用,做到了韩愈所说的教师应该“传道”责任云云。在我们许多教师看来,《师说》中的“师”似乎是教育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的老师。那么韩愈所说的“师”是这个意思吗?  相似文献   

13.
《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中有一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其中“国人”一词,《古文观止》是这样注解的:“国人:当时对住在国都的人的通称。周,指诸侯食邑。”这未免有些笼统。要想真正理解,还须从西周时代的有关制度说起。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把同姓王族、功臣、谋士和古帝先圣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以拱卫周王室,史称“封建亲戚,以蕃(藩)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这里的“封建”就是“封邦建国”之意。诸侯国内也实行分封,诸侯将土地分给卿大夫,封地称为采邑,卿大夫再分封给士,封地称食地,士是最低层贵族。《说文…  相似文献   

14.
现行人教版选修教材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收录了屈原《九歌》中的《湘夫人》。教材对第二自然段中的“公子”一词的注释是指“湘君”。如果照这种理解,那么“思公子兮未敢言”写的是湘夫人对湘君的思念。  相似文献   

15.
按照文中的注解和《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有关资料的解释理解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8课《诗三首》的《短歌行》中的"枉用相存""契阔谈燕等几处非常令人费解。  相似文献   

16.
公元七五九年冬末,杜甫从陇右来到成都,在营建草堂前,写了《卜居》一诗,记述他在浣花溪畔择地之事,全诗云: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无数蜻蜒齐上下,一双谿(式鸟)对沉浮。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这首诗第二句中的“主人”究竟指谁,历来众说纷纭。黄鹤、卢元昌等以为“主人”是指当时代理成都府尹的裴冕。但顾宸、浦起龙等又不同意这个意见,认为“无据”。仇兆鳌却说:“主人,公自谓。”直到现在也还没有定论。这看来似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但它与杜甫能定居于草堂,却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人民教育出版社近几年出版的教学参考资料对“舍身求法的人”的理解均是“指历尽艰险,探求佛法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作出这种解释,主要是对“舍身求法”的“法”,字理解成了“佛法”,但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内容,把“舍身求法的人”理解为“探求佛法教理的人”,似乎有悖于作者的本意。  相似文献   

18.
轻轻地问一句:“你好吗?”真的,你好吗? 我一个人蜇伏在教室里,透过玻璃望窗外,寒风凶猛地袭过。为我洞开的世界却只有不再蔚蓝的天空与冰冷的风。世界真的这么大吗? 真的好想给你写信,写封长长的信,告诉你我的感觉;真想找个没人的地方,声嘶力竭地再大声吼吼,没有原因没有理由;真的觉得心里委屈,没头没脑中萌生出苦苦等待的委屈。 可是,我终于没有给你写信,因为写信、寄信、收信、回信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我等不及。于是,就这样,一个人静静地想着心事,又静静地望着午后的阳光拖着沉重的步子,落向西山。不由地感叹,日子过得真快! …  相似文献   

19.
关于《金瓶梅》写作动机问题,历来有“沉冤”之说。有谓王世贞为父复仇以毒死严世蕃说;以毒唐荆川说;有谓李开先以攻击夏言说等。明人屠本畯在《山林经济籍》中说:“相传嘉靖时,有人为陆都督炳诬奏,朝廷籍其家。其人沉冤,托之《金瓶梅》。  相似文献   

20.
《一句顶一万句》借杨百顺和牛爱国寻找说得着的故事和喊丧社火喷空等带有地方色彩活动展现国民说不着的困境和对说得着的寻找,描画了国人孤独的精神状态和生存困境。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发现这种孤独是中国传统世俗文化的产物,源自民族文化的底层,因此被称为中国式孤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