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李白10岁开始学习辞赋,25岁的时候,他不仅能诗善赋,而且会击剑、骑马、弹琴、唱歌。他决心为国家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于是辞别了父母,出去游历。有一天,李白同朋友到紫极宫游玩,刚进门。迎面碰到一位白胡子老人。朋友连忙介绍,说这就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贺知章,当今太子的老师。  相似文献   

2.
尘永科 《山东教育》2004,(31):23-24
窦桂梅教师是清华附小副校长,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国家“九五”重点课题语文教材编写组编委及编写委员。1994年开始搞“语文教学民族化和现代化研究”。先后出版《为生命奠基》《我们一起成长》等4本个人专著,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提名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2001年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讲师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做专题报告。她的《为生命奠基》一文就是在人民大会堂的发言内容。  相似文献   

3.
《小珊迪》是人教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靠卖火柴维持生活的孤儿小珊迪 ,在为“我”换零钱时 ,穿越马路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 ,临死前托付弟弟还“我”零钱 ,牵挂弟弟没人照顾 ,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文章语言质朴 ,但富于深刻的人文内涵。一、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1 师 :(板书课题后)《小珊迪》这篇课文 ,讲述的是一百多年前 ,发生在英国爱丁堡的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请同学们打开书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认认真真地读课文。读过之后 ,看谁能把这个故事具体地讲给大家听。(学生自由读课文后 ,抽一学生讲故事。)2 师 :刚才的同学把故事讲得…  相似文献   

4.
《小珊迪》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靠卖火柴维持生活的孤儿小珊迪在为“我”换零钱时,穿越马路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临死前托付弟弟还“我”零钱,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文章语言质朴,富有深刻的人文内涵。教学本文,不仅能让学生深入感受小珊迪诚实、善良的优秀品质,还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孙玉芹 《宁夏教育》2007,(12):75-76
走近窦桂梅老师,倾心阅读她的《为生命奠基——实现"三个超越"》一文,文中谈到的"三个超越"是她在语文教改中独到而深刻的教学理念。窦桂梅老师的思考和实践是: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  相似文献   

6.
愿景一:确立个人目标,努力工作实践我们每一个人,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都会在同行中找出自己学习的榜样。那些在人格上受到尊重、技艺上得到赞扬、学识比较渊博、讲话比较得体的人们,那些依靠自己打拼取得成功的人士,  相似文献   

7.
小引什么是“感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这早春季节特定节令特征的纤敏感觉; “夜深知雪重,时间折竹声”,是双冬日夜晚落地无声的飞雪的别致感觉;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是浩  相似文献   

8.
为生命奠基——谈语文教学改革的“三个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这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更取决于教师全新的适应未来的教育理念。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当教师?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生命?我的思考和实践是———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可以说,我们使用的教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  相似文献   

9.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瞿秋白的主要贡献在于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经典论著的译介和中国左翼文艺理论的建立。尽管其文艺思想在今天看来有明显的不足和缺陷,而且在对某些非左翼的文艺作品进行评判时,有出于政治的原因而否定过甚之嫌,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历史背景下,作为文人的瞿秋白是无法完全回避他的政治家身份及思维定势对其观念的影响的,对此应予以客观的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叶澜教授曾说:“应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天生就具有的思维能力出发,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有效地组织数学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活”,与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愉悦的“动”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叶澜教授曾说:“应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天生就具有的思维能力出发,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有效地组织数学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活”,与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愉悦的“动”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相似文献   

12.
小S,一个开朗、漂亮且爱打扮的女孩,班里很多男生都喜欢她,一些人甚至偷偷向她表白,都被她一一拒绝。她平时很懂事,作为班干部也能认真完成分内之事,但就是这样一个学生,竟突然提出要退学。我和家长百般劝说,仍没有打消她的念头。  相似文献   

13.
《全球教育展望》2007,36(7):12-16
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掌握取代思维的发展,成为教育的最终目的。然而。在知识和思维之间,知识本身并没有价值,知识的价值存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因此,走出传统教学的出路在于对知识有一个合理的态度,同时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人格构建。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活动,要求超越知识与思维之争,并能够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它的价值从来没有被质疑过。但是,由于复杂的原因,尤其是人的过高期待带来了教育实践与教育理想的偏离。"我把天真活泼的孩子送到学校,若干年后你还我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一位美国妈妈对当代学校教育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这不禁引发了我们的疑惑,被标榜为崇尚自由化与个性化的美国教育为何会被质疑?与之相比较,中国教育带给孩子们的又是什么呢?问题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学校教育都有这样的通病:教给孩子们的只是如何生存,而不知教其何为人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它的价值从来没有被质疑过。但是,由于复杂的原因,尤其是人的过高期待带来了教育实践与教育理想的偏离。“我把天真活泼的孩子送到学校,若干年后你还我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一位美国妈妈对当代学校教育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这不禁引发了我们的疑惑,被标榜为崇尚自由化与个性化的美国教育为何会被质疑?与之相比较,中国教育带给孩子们的又是什么呢?问题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学校教育都有这样的通病:教给孩子们的只是如何生存,而不知教其何为人生。这意味着,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在当今社会很突出,尤其表现在片面地强调知识的获取和过度的评价上,忽视了完整个体及其责任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教育》2014,(1):31
正推荐理由:天津市第二中学数学特级教师于永东,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在实行问题教学和分层教学的基础上,逐渐将学生的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层面,形成了完整的生命化教学思想,摸索出了"遵循教育规律,遵循生命,尊重生命"的生命化教学模式。2013年,于永东因"生命化教学"理念影响广泛,受到教育界推崇,被评入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推选活动候选教师。在教学中润泽生命受高考升学压力和现今评价标准的影响,不少教师陷入了题海战术。他们忽视数学概念的来龙去脉,忽视知识发  相似文献   

17.
人难免一死,但只有直面和,迢越死亡,才能彰显生命的意义。综观中西方超越死亡的观念,无论是西方的“灵魂不灭”论,还是中国的“三不朽”观,都给人以最深层次的生命关怀。而庄子哲学更以超脱的智慧让人体味到生死相通的本质,从而能以坦然、平静、豁达的胸襟对待死亡、超越死亡。  相似文献   

18.
正班会背景:责任感反映着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品德,是刻苦学习、努力攀登的强大动力,是不懈奋斗、追求卓越的重要保证。每个学生都应肩负起对自己、对集体、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可是从一些学生的日常行为来看,却存在着种种不良表现:不求上进,唯我独尊,好吃懒做,虚度光阴,荒废青春……因此,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刻不容缓。班会目的:本次主题班会以话题讨论为主要形式,以此提高学生对责任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过程可以说是文化不断解构和建构的过程。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以"他者"视角重新审视自我文化,打破原有文化思维模式,对自我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解构",同时逐渐消除排斥性认同,吸纳他文化中的新文化元素,对自我文化做系统性文化调整,以实现自我文化的"重构"。这是跨文化移情的过程,也是文化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正>最近,读到一首小诗《不同时期的梦》:童年时的梦/是一顿饱饭/爸爸一碗/妈妈一碗。少年时的梦/是平房变楼房/屋里有空调/冬暖夏凉。青春期的梦/是找个好对象/勤劳朴实贤惠/通情达理善良。中年时的梦/是公平正义相伴/民主与法治/不再是奢望。它的前三句均为铺垫,最后一句超越了"自我",写出了全体人民的"梦"。这首小诗启示我们:如果没有对自我的超越,只是囿于个人小天地,表现个人的心理诉求,是远远不够的。正因为此诗跳出了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