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具有完整正常的心理状态及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它包括情感特 征和意志特征:正常的认识;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内容。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 师身心健康的一个方面,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为:“不仅没有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教师的生理健康有标准,心理健康也有标准,只是标准不同。生理健康的标准是可以量化 的、具体的,而人的心理健康却不一样。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如下五个方面:(一)正视现实,有较强的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2.
我国心理学界认为,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智力正常。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的智力主要是由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所组成,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这五种能力要相对的平衡,防止智力发展畸形。一般地说,人的智力水平在人群中表现为两头低,中间高。智力低下和智力超常的人是少数的,绝大多数的人智力水平处在中常状态。从智  相似文献   

3.
教师们都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但要圆满地完成“教师角色”的职责,教师必须注重心理健康问题。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人对环境及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悦的适应。据此可以概括出教师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如下: 1.认知能力正常。认知能力反映着人的智力水平,智力正常的人,其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及实践活动能力都较好。认知能力是与周围环境取得动态平衡的最重要保证。作为教师就要注意锻炼培养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尽量做到以辩证的观点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多种矛盾。对周围环境态势做出正确判断,忍人之所不能忍,处人之所不能处。自己要确定适度的抱负水平,接受现实的自我,并根据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去创造理想的自我,能有条不紊地协调自己的行为,作出良好的反应,即乐于并且能够与人们协作配合完成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通过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规律而有节奏的生活,正常而活泼的娱乐,使其身心更加健康,认知能力进一步提高,为实现教师角色,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思想与行动的统一。 2.情绪健康。情绪健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绪稳定,二是心情愉快。情绪稳定表示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活动正常,说明人的心理活  相似文献   

4.
探索高校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体育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1.心理健康的含义世界卫生组织(WHO)为健康下了新定义,认为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是单纯指疾病和病弱。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精神、情绪、意识方面的良好状态,包括智力发育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坚强,行为规范协调,精力充沛,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乐于承担责任,人际关系协调,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一致,能面向未来。2.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认识能力正常。(2)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心理与环境相互统一。(3)意志品质优良。(4)人…  相似文献   

5.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一般适应能力、自我意识状态、人际问的角色扮演能力与智力、对他人的态度、情绪、动机和自我控制等方面所达到的正常或良好的水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针对当前所施教的学生群体或个体的心理困惑,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精神医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通过多种教育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自我控制、发展潜能促进其身心健康,从而对其心理施行的有系统的教育倾向。  相似文献   

6.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就是说,人的健康不仅是指生理上的,而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这一点已被人们所认识、接受,但重视的程度还不够。特别是在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还很欠缺,还未能真正成为大家公认的必修课,对于心理健康的研究、自我维护以及如何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等方面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7.
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它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操作能力等。其中主要是指逻辑思维能力,这些能力综合起来就构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量事实证明,智力发展好的学生学习潜力大,后劲足,发展快。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可用许多指标来表示。尽管学习成绩不能科学地表示智力发展水平,但就我国学校的目前情况来说,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一种常用的表示智力发展的重要指标。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除了与学生自身的先天素质、学习方法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密切相关外,还取决于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有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对学科的偏好与对教师的亲近感呈正相关。我们知道,容易理解的东西并不一定容易被人接受,这恐怕与人的情感作用不无关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教师要寓浓厚的情感于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心理关系处于水乳交融的状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培智学校高年级和职高年级中,普遍存在青春期异性同伴交往不当的现象,究其特点,突出表现为明显的孤独感、易受暗示自控能力差、极端异性接触三个方面。察其原因,主要表现为家长和教师对智力落后学生青春期问题的认识片面,社会传媒信息的影响,对智力落后学生生活的“过度保护”及低效的心理健康活动课。针对上述情况采取相应对策,提高智力落后学生对社会传媒信息的分辨能力;提高家长对智力落后学生青春期心理的认识,充分发挥家长示范的作用;提升专业队伍,开展行之有效的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从三方面帮助智力落后学生健康度过人生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9.
请关注学习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习不良是指学生智力水平正常,但在听、说、读、推理、数学能力或社会技能等方面有显著困难,与其它智力相当的学生之间有明显差距。这一问题是教育界及心理学界热切关注的。近来人们对于学习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有了新的认识,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注意。一、学习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表明,学习不良学生与非学习不良学生比较,他什1突出的问题是情绪不适应和心理疾病。具体表现如下;首先,学习不良学生显得更为焦虑、对学习不良学生的研究表明,这种高焦虑水平还与睡眠障碍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讲,焦虑是由于犯错误、受取笑…  相似文献   

10.
心理与健康     
健康是教师从事正常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之一。所谓健康,一方面指身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处于正常并协调运动的状态;另一方面,指保持正常的心理,协调个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什么是心理?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情绪)、意志、兴趣、性格、能力等心理现象。心理健康,对教师具有特殊的意义,不仅与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心理健康?所谓心理健康就是指人在知(认识)、情(情感)、意(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诸方面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如发挥正常的智力,稳定而乐观的情绪,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良好  相似文献   

12.
心理健康指的是人们精神世界(如感觉、知觉、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健康情况。它包括发展正常的智力、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坚强的意志、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人的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等几方面。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二  相似文献   

13.
现代意义上的健康不单纯指身体没有疾病,它还包含着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的健康状况是一个整体,既包括身体健康,又包括心理健康,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所谓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一个人在认识、情绪、意志、行为和个性心理等诸方面,都处于正常的良好状态。即一个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而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高尚的情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等等。按照这个标准,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不健康。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工作实践…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观点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健康有了全面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现象,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全良好状态。”它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三个方面。具体地说,生理健康是指体格健全,身体各部位功能正常,没有疾病,没有缺陷;心理健康是指能自我控制感情,用意志去克服、抑制自己的愿望,有稳定的性格,智力正常;社会健康是指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良好的社会…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教学实践往往只重视对人在智力和道德等方面进行培养,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素质等方面的发展。现代教育把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格的完善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要求把心理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中。而小学各科教材中蕴藏着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合理利用,可以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的良好作用,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中渗透教学,有效地促使农村各学科的教学心理化、人本化,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教师培训的重点,依然是外在于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技能、教育理念及道德规范等,关注点主要是在教师教育所承载的工具性价值,缺乏对教师自身内在品质与生命特征的关注,忽视了教师教育所承载的人文性价值。关注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能够使教师教育展现出人文关怀的特征,能够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也是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保证。心理健康素质是教师在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持续、积极、良好的心理机能状态,我们将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确定为"一般心理健康素质"和"专业心理健康素质"两大部分,前者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与人格四大维度,后者包括以学论教、正向引导、心理沟通与问题应对四大维度。  相似文献   

17.
所谓心理个别差异,就是指一个人在其活动中形成起来的、比较稳定而又不同于别人的个体心理,即人的心理的差别性。它包括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表象、想象、思维、记忆),意向过程(动机、注意、兴趣、情感、意志)和个性特征(智力、能力、气质,性格)的差别性。由于环境条件,教育教学水平及学生个人的努力不同,在学习小学数学时,即使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数学能力和水平也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原因有多种,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过去,我们对智力因素比较重视,以致有些教师认为,差生之所以在学习上落后完全是智力问题。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非智力因素造成的。现就小学数学教学转变差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学习与生活、潜意识的特征与功能以及潜意识教育的特点出发,分析了潜意识对大学生的影响,认为当前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重视不够、定位不准,缺乏高效的教学手段,心理教师综合能力不高三大问题,提出了加强潜意识教育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策略:准确定位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潜意识教育的认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现代化、高效的教育手段;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  相似文献   

19.
中学化学教学中,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时代赋于教师的使命。所谓智力,就是一个人的各种心理能力或认识能力的总和,即智慧力量的总和。智力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逻辑能力。因此发展学生的智力,就是要培养上述四种能力均衡发展。智力的高低,这主要是由个人的思维品质来决定的。思维品质一般包括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和敏感性等等。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衡量一个人智能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落实到培养思维品质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0.
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乐于学习、生活;情绪乐观、稳定;人际关系和谐、融洽;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人格完整;智力正常;心理和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具体分为学习方面、人际关系方面和自我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