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不断进行改革创新,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也引发了一些问题。从教育的立场上来说,合理的校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然而,当前我国对于实践教育活动的方式太过单一,对实践教育活动的认识还处在低层次,没有引起对实践教育活动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认识论告诉我们,只有认识了的东西,我们才能去反映。从认识过程看,学生始终是认识的主体,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再高明的教师也不能越俎代庖。而我们的作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作文更是一种不断认识生活、反映生活、表达对生活的喜怒哀乐的实践活动。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看不到这个认识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只看到作文的所谓“八大块”知识体系和文体技能训练,只看重教师口若悬河的知识传授和静态文章的阐幽发微,那么就会犯违背认识规律的错误,重视了“文”而忽视了“人”,本末倒置;如果看不到作文训练是写作主体的一种高级的…  相似文献   

3.
尹航 《学子》2013,(11):50-5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很早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参与社会实践,参与生活体验也是学习。因此,我校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构建了适合本校实际而又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实践中、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地自我完善。一、确立目标,精心组织学校与荣市办事处联合全体教师群策群力,在不断探索和尝试,逐渐形成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目标——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提高对自然的  相似文献   

4.
尹航 《学子》2013,(9):50-5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很早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参与社会实践,参与生活体验也是学习。因此,我校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构建了适合本校实际而又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实践中、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地自我完善。一、确立目标,精心组织学校与荣市办事处联合全体教师群策群力,在不断探索和尝试,逐渐形成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目标——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提高对自然的  相似文献   

5.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特性。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数学新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除了做好理论知识的传授之外,教师的教学活动还要更多地体现出应用性和生活性,这是数学的本质。而实践活动则恰恰是最能够体现数学实用性与生活性的载体,为此,探究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形式与开展策略非常关键,对于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是有重大价值的。  相似文献   

7.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为本,以学生的既往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基于学生自身,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微课题研究即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不断拓宽活动领域和途径,推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品质,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一、微课题研究价值取向课题指的是我们要研究、解决的问  相似文献   

8.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作为认识过程的基础 ,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人的心理、意识是在活动中形成 ,也在活动中表现 ,并随着活动形态(游戏、学习和劳动)的不断发展而向前发展。反过来 ,活动本身又受人的心理、意识的调节。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小学生作文也是一种反映活动。任何反映都是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离开实践活动 ,就不会有心理的源泉 ,也不会有思维的源泉。实践性活动对作文训练的意义 ,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一、激发兴趣 ,提高主体积极性“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  相似文献   

9.
班级主题活动是在班主任指导下,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导向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如德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文体活动以及科技活动等。在班级主题活动中,学生的自我体验是一个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它追求的是“意义的构建和心灵的冲动”。只有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班级主题活动才算真正走入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才会在学生的心灵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为此,班主任在策划和组织班级主题活动时,应注重以下三个“凸显”。一、凸显活动的生成性有活动就会有活动目的和活动主题。无论是举办故事会、报告会、专题讲座,还是组织演讲赛、歌舞表演、制作与展览等活动,每一个班都会对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周密设计,提出明确的活动目标和主题。这是活动计划性的一面。然而,活动的本质特征却是其生成性。任何一个活动都不可能完全按照预设的目的和主题来展开与推进。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火花不断迸发。比如,某班为了增强学生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感受,周末便组织全体学生实地走访一所偏远农村小学。在走访过程中,孩子们亲历了农村同龄人生活的艰辛和求学的热望,感到十分惊讶和难过,于是纷纷...  相似文献   

10.
考试应用领域的逐步扩大从最根本上取决于考试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和效能。考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决定了效能的内容,其应用的方式和程度决定了考试在该领域发挥效能的大小。人们对考试实践有了新的认识,对考试活动的规律和功能有了新的认知,对考试实践有了新的需求,考试的应用领域逐步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构件。考试的应用领域集中体现在生产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教育生活领域和和经济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是考试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主要用于拔取治国理政人才。考试的科学化推动了考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考试广泛应用于经济生活领域是由于该领域对考试产生了新的需求,它与经济变迁联系在一起,是经济发展对考试需求之结果。  相似文献   

11.
社会实践活动是意义世界创生的现实基础,意义世界的形成一般根源于人类生活的内在矛盾,意义只有在理解的过程中产生,意义世界的形成是以人类的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为前提的,其形成过程是一个人的主体性及价值标准不断彰显、提升的辩证发展的过程。意义世界形成的一般特点给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启示,即道德教育应该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道德教育无论如何都不能远离生活;道德教育要关注青少年学生道德敏感性的培养;创设真实的道德冲突是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坚持一元价值导向的引领始终是道德教育的主旋律;道德教育的成功进行呼唤教育者的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12.
当下,幸福作为一种教育文化被众多学者引入学校,通识教育成为培育大学生幸福人生的一个重要路径.通识教育的功能重在教化,即通过通识课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使学生对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深切的体验与感受,能够在与自然、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到幸福.让大学生过上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关键是“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办学实践中的落实,当务之急是在大学通识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人文教育和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3.
辩证法有别于处理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方法,它是作为处理哲学基本问题的方法出现的.辩证法有其现实基础,这个现实基础就是实践活动,也可以说,辩证法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展开形式.离开人的实践活动谈论辩证法是纯粹的形而上学.思维辩证法作为实践活动的主观形式,也只能通过实践辩证法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14.
This essay seeks to show that teaching and learning are to be properly understood, not as an undertaking carried out on the will of a higher power or party, but as a way of life with an integrity of its own, arising from its own integral purposes. The essay thus seeks to provide an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of educational thought that contrasts in key respects with Alasdair MacIntyre's understanding, though also with a some notable parallels. A largely forgotten 'Socrates of Athens' is identified as furnishing the original inspiration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 explored in the essay. Some influential modern (and postmodern) negations of this understanding are then reviewed. Arising from its investiga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s a singular kind of relationship, the essay concludes with a brief sketch of some virtues that might constitute the way of life in question, in its more active and its more reflective moments.  相似文献   

15.
教育学的生命之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生命”被确立为教育学的基础性核心性概念的时候,意味着教育学的思考将从对生命的思考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学科视野,形成教育学的概念、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同时也意味着教育学选择了“生命”作为切入教育现象的入口,建立起自己思考和研究的“视角”,即从“生命”的视角去观察、理解和阐发教育活动。在此过程中,教育学也确立了实践性介入式的理解“生命”的方式,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一种以“生命实践”为核心底蕴的教育学。这里显现了两种具有互动性质的过程,即把教育学放到生命的视野之中,把生命放到教育学的视野之内。  相似文献   

16.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合理的生活方式就是顺“道”而为,就是游于世间。在庄子的思想中,“游”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包含了理解因何而生与顺应为何而生的含义。一方面,它要求人超越自我知识的辖制,从世人逐利争名的世俗生活中归隐;另一方面,人也要从理解自我的过程中明晰人生追求的方向,从知、行、意三者的统一规划自己的生活。因此,从个体、群体交往以及人与自然交往三个层级叙述庄子的游世之学,以挖掘庄子思想之于现代人的生活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北京城市学院应用技术学部学前教育专业,为培养学生“定向、有序“的行为习惯,利用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在日常的“饮食起居、洒扫应对“的实训中培养学生“定向、有序“的行为习惯。经过21天的实训,学生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发生了质的变化,做事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和谐有序。  相似文献   

18.
数学理解性教学设计是将数学理解性教学由目前的理想状态转化为教学现实的最佳途径。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理解性教学设计包含分析、评价、设计、开发和实施五个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构成相互关联的循环系统。在整个系统设计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引导、依据数学理解性教学所基于的学与教的原理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9.
Bringing an awareness of emotions to the fore through mindfulness-based breathing and providing a space to discuss them is a way of promoting teacher and student agency in collectively developing structures specific to their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authors explore students',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collective sensemaking through cogenerative dialoguing (cogen) about a mindfulness-based breathing practice at the start of mathematics lessons in an elementary classroom. They found that the power of cogen as hybridized space enabled the generation of collective understanding and the potential for all cogen participants to become engaged in an authentic and transformative way in discussing classroom life. The authors argue that the mindfulness-based breathing practice itself acted as a heuristic for thinking about learning environments and, during the reflexive process of thinking about the breathing practice, new forms of classroom culture unfolded both expanding classroom structures and the practice itself, and laying bare otherwise taken-for-granted practices.  相似文献   

20.
个人知识:教育实现“转识成智”的关键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公共知识的掌握,更应该是智慧的养成。个人知识是教育实现“转识成智”的操作概念。藉由个人知识,教育发现了通往智慧的可行路径个人知识的情境性决定了教育实践的生活世界取向,个人知识的介入性决定了教育实践的体验取向,个人知识的意会性决定了教育实践的表达取向,个人知识的建构性决定了教育实践的理解取向,个人知识的实践性决定了教育实践的效用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