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心理学教学中,根据“心理的实质”可以对学生浸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根据“无意注意规律”可以渗透文明修养教育,根据“创造想象”可以浸透拾金不昧的品质教育,根据“情感”可以浸透尊敬父母的教育,根据“灵感”可以浸透艰苦劳动的教育,根据“意志品质”可以浸透百折不挠的精神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一、利用想象,培养灵感。 当前,学生的作文模式化严重。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学生缺少想像力,特别是缺少创造想象力。写作文,仅写自己观察到的,往往使人觉得有骨无肉。“想象是作文的翅膀”,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能够把记忆中的表象加以改造组合创造出新形象,  相似文献   

3.
音乐对于发掘和培养人的创造思维有着特殊意义。学校的音乐创作学习 ,可能绝少出现“天才作曲家” ,但灵感、信心、志趣、能力从这里起步 ,学生抒己之情、达己之意的创作同样闪耀着创造的火花。本文在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上 ,尝试改变以往教学的思维模式 ,力求使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与创造活动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4.
学生的创新意识常常体现在一些奇思妙想中,有的也许很幼稚,有的甚至太“出格”,但这些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闪现,必须加以爱护,给予赞扬、鼓励,使学生焕发出自信、自尊,而不是批评、贬斥。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想象,并适当加以引导,激发他们的灵感,启迪他们稚嫩的心灵,培养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5.
翁美清 《教育导刊》2001,(21):46-47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善于创造必须善于想象。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具有无限的想象潜力,而且大多数人并没有充分发挥,只有经过培养训练才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条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想象的“自由王国”里增长智慧和灵感,锻炼和提高思维的灵活性。1.扩大知识面,积累经验,丰富想象材料。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多数情况下是凭直觉,而不是凭借概念、定义。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挂图、电教手段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帮助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  相似文献   

6.
钱学森先生在《关于形象思维的一封信》中指出:“凡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我们常常强调在语文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刨新意识。如果不注意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对灵感思维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的艺术》中就不止一次地提到要激发学生的灵感和老师的教学灵感。 因为灵感思维的发生是潜意识活动和显意识活动相互交融交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在…  相似文献   

7.
《华章》2008,(1)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创造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创造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显著标志之一。人的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而发展学生的想象,则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无论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人类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都很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是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灵感是人类创造性活动中一种非常神奇美妙的精神现象。写作需要灵感。中学生写作过程就是一个创造性活动的过程。“灵感”在这个创造过程中,能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创造对象上,意识处于十分清晰和敏锐的状态,思维极其活跃,创新意识极强,写作效率极高。那么,怎样诱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呢?一、创设情境,诱发灵感写作灵感的产生常常是人的显意识和潜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教师在写作指导时,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创设能使学生心理亢奋、激动的情境,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产生创作欲望。1.设计恰当导语…  相似文献   

9.
余怡 《陕西教育科研》2004,(4):42-43,51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在新课程改革中,进一步强调“审美型”教学。本文围绕一年级学生,从“着眼于学生的审美心理,逐渐形成他们正确的审美观点”,“构建教学过程中的环境意识、创造意识和审美意识,激发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和“多给学生审美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卢春江 《学语文》2013,(3):53-54
学生在写作时常常抱怨缺乏灵感,无从下笔。其实,灵感的产生是需要具备相应条件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灵感的来源:“积学以储室.酌理以富才,研立以穷照”.即旧的知觉经验信息的积累,新鲜课题的信息积累和“高峰体验”的创造以及情感的积累。  相似文献   

11.
论“触发”     
“触发”,是艺术创作的催产婆。作家高晓声对此说:“‘触发’是一切创作之母”,这确是一语中的。“触发”。有哪些类型呢? 一是灵感“触发”。 大凡创造性的劳动,都离不开灵感。它是打开创造思维的闸门之神,是引爆才智之库的导火线。别林斯基说:“每一部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的灵感努力的结果……灵感是一切创造的源泉。”(《别林斯基选集》2卷第473页)  相似文献   

12.
一按照长期流行的看法,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人类起源的主要动力,即所谓“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其实这种看法与恩格斯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思格斯的确充分论证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动力作用,但他从没有把劳动当作导致这一转变的唯一动力。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以下简称《作用》)的开头提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可见,“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著名命题是“在某种意义上”说的。按照逻辑,加不加这一限定性状语其意义是不同的。不  相似文献   

13.
现代作家方纪写的《大理石街》(五年制第八册8课),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好教材,也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美育的好教材。下面是我的愚知拙见,请同行批评斧正。 (一) 从想象中渗透美育美本来是人的观点,而这种观点来自于人的想象,想象能激发人们去创造美好的事物。《大理石街》这篇课文,作者交代去云南大理三塔寺参观础石街时的想象,“好像寻找童话中的宫殿一般,以为将会看见一座闪着光辉的大理石建造的城市”。然而这一想象中础石街的美和实际看到的础石街给人的印象并不美。这一对比,正如高尔基所说  相似文献   

14.
张佑梅 《考试周刊》2012,(78):54-54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常常会有这样的尴尬:教者煞费苦心地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出浑身解数,学生却常常手执笔杆,无从下手,只能搜肠刮肚地挤出一些词句来完成任务。教师“有所为”,学生“无所为”。然而.有时教学中不经意的“无意插柳”,却能使童心骤起,有时表面看似平淡的课堂,却能使学生生发创造的灵感,表达率真而精彩。  相似文献   

15.
“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无论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人类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都很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需要各学科的互相配合。美术课中的设计与制作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自身创造素质的提高,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首要条件;充分利用设计与制作的课堂教学时间,把授课内容与教具有机地结合起来向学生传授制作规律,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鼓励学生突破习惯思维的束缚,拓宽想象空间,激发创作灵感,激励创造精神,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想象开始的,所谓创造想象就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特地创造出某一事物的新的形象。可见,要创造出新的形象,必须善于想象,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是多渠道的,而通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邱呈章 《新疆教育》2012,(18):187-187
“想象是创造之母”,想象能力越强,人的创造能力就越强。丰富的想象可以使学生的智力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思维引向深化。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活动。  相似文献   

19.
“五一节”到了,这是劳动者的节日。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生活,劳动创造出科技发明。同学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可以得到锻炼,丰富体验,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下面报道的三名同学,还从劳动中获得了发明创新的灵感。  相似文献   

20.
刘志刚 《四川教育》2022,(22):34-35
按照《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要求的“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中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文本中的劳动教育资源,科学有效地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具体而言,教师应当按照“观念奠基”“热情赋能”“精神指南”的路径,引导学生深化劳动意识、运用劳动智慧、涵养劳动品质,使学生勤于劳动、乐于劳动、以劳为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