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监督的一个重要机构,随着采访设备和技术的改进,微型摄像机等被引入采访实践,使他们有较大的自由去获取想要获取的信息,包括过去使用大设备无法获取的“隐秘性”材料。这种被定名为“隐性采访”和“暗访”的偷拍偷录,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使得很多平常手段不能揭露的丑陋现象公之于众,从而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因而越来越成为电视记获得第一手资料的主要方式,同时也引发了新闻监督和隐私权保护的冲突。  相似文献   

2.
所谓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运用拍照、摄像或对其谈话进行录音等方式获取新闻事实的行为.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词典》将隐性采访定义为:"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  相似文献   

3.
吴怡 《视听纵横》2004,(5):53-54
隐性采访,用新闻学的语言,界定为“记出于特定原因,不公开自己的记身份,或是在不通知被摄对象、不申明采访目的等情况下,进行隐蔽的信息搜集的采访方式。”(《电视采访学》朱羽君、雷蔚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4.
隐性采访中的道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珂 《新闻爱好者》2005,(11):40-40
隐性采访又称暗访.是指记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采访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形式,是一种特殊的采访形式。  相似文献   

5.
6.
丁井 《记者摇篮》2007,(6):37-37
隐性采访是指新闻记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猎取并未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面对隐性采访被频繁使用的现状,我们必须对其进行理性的分析,充分认识它的负面效应,尽可能地规避它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随着传媒业竞争的日趋激烈,隐性采访这一采访方式凭借自己的优势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采访中,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特别是在当下甚为流行的一些民生新闻中,我们时常见到诸如“记者暗访揭开……黑幕”、“……揭秘”之类的报道,其中有很多就是通过隐  相似文献   

8.
随性采访就是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和采访意图,以偷拍偷录等隐蔽手段对人物事件进行的采访。在长期采访实践中,笔者对隐性采访有一些体会,现就隐性采访的优势与容易产生的负面影响谈一些个人的浅见。  相似文献   

9.
隐性采访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包括偷拍偷录)是当前社会中的一个争议问题。隐性采访的问题涉及法律、道德.也关乎大众传媒的新闻功能与社会责任。隐性采访又名“暗访”.它与“明察”互相配合.是调查新闻事实不可避克的途径,也是揭示新闻真相非常有效的手段。特别是在当前的舆论监督活动中.新闻媒介揭露违法犯罪行为.捍卫公众的知情权利.具有很大的正义性。  相似文献   

10.
隐性采访的利与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丽敏 《新闻窗》2012,(4):61-61
简单地说隐性采访就是暗访偷拍。与显性采伐相比,隐性采访部暴露记者身份,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事实真相,了解更多的内幕。通过隐性采访,往往能够得到比较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可信度高,说服力强,舆论监督作用大,所以,近几年,深受群众欢迎,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在采访中。  相似文献   

11.
隐性采访是指记隐瞒自己的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它是记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获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而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相似文献   

12.
对于能够同时满足受众听觉和视觉需求的公共媒介电视来说,声音和画面是缺一不可的。这是电视不同于报纸和广播这些传统媒介的优势,可是有时也是它的劣势。正是电视需要声、画两条腿走路的这个特性,决定了在某些不可能通过正常途径获得采访声音和画面的特殊情况下,“暗访偷拍”也就是电视节目隐性采访行为的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3.
隐性采访自它诞生之日起,就因为它特殊的采访方式———记者为完成自己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采访意图有意地隐藏起来,而遭人议论,是非难判。但一旦产生,它就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并发生着作用,具有了存在的合理性。其采访的过程是隐秘的,但其最终的作品往往要展示给公众。总而言之,作为一种新闻现象,它广泛存在,并且有蔓延发展之势。因为隐性采访手段的秘而不宣,常使它能得到显性采访无法得到的采访对象毫无防范和乔装的呈原生状态的真实资料,因而最能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特征。又因为是在被采访人毫不设防下真实再现,所以其内容往往具有轰…  相似文献   

14.
曹东 《记者摇篮》2004,(4):12-12,16
隐性采访是法制新闻报道必不可缺的一种采访方式,这是由于法制新闻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所谓隐性采访,也称暗访.是指新闻记者以部分或者完全不公开自己职业身份、不公开自己的采访工具或者设备、不公开自己的采访意图的方式所进行的新闻采集活动。隐性采访既是新闻采访的需要,也是法律所允许的.但它又确实存在侵害公民隐私权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媒体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新闻报道受到从中央到地方媒体的关注。在这一环境下,媒体记者不得不采取非常规的手段进行隐性采访,对于这种采访手法,社会各界褒贬不一。基于此,主要就新闻记者的隐性采访所要坚持的适度原则进行探究,以期提高电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保障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6.
朱霞 《新闻知识》2005,(7):79-80
现代社会大众传播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编辑、记喜欢利用并善于利用隐性采访的方式来获得他们想要的材料信息。我们在街头买份报纸,那中间经常刊登着记暗访的故事,告诉你发生在城市或乡村的一些稀奇古怪事情:我们打开家中的电视,摇摇晃晃的暗访镜头每天都会映入你的眼帘。那么究竟什么是隐性采访呢?理论界给出的定义各有特色,简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类:  相似文献   

17.
隐性采访因其内容的真是性、鲜活性而颇得新闻媒体的欢迎.然而,法律并未对此做出明确的规定.社会各界对隐性采访也各有看法.本文主要浅析了隐性采访的利弊问题,着重从利与弊两方面对隐形采访展开了详细探讨.本文的探讨对于媒体记者在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时权衡利弊得失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隐性采访的双重制衡--法律限制和伦理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晓阳 《今传媒》2005,(2):20-21
一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隐性采访的基本特点是:其一,记者隐去了真实的身份出现在新闻现场,即隐性采访是记者带有主观故意的行为,这与采访不期而遇的目击性新闻有所不  相似文献   

19.
隐性采访与法律成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雯 《新闻知识》2005,(5):30-31
隐性采访的利弊得失是新闻学术界讨论了十多年的话题,十多年以来隐性采访由最初不得已而采用发展到今天几近滥用,几乎每天的新闻上都能看到“记暗访”、“隐蔽拍摄”等字样。对于隐性采访社会一般公众大部分是持支持态度,认为隐性采访使许多正常情况下无法暴露的社会阴暗面得以曝光,加强了舆论监督,有利于社会进步。而学术界对隐性采访一直是褒贬不一,褒大多也是从舆论监督的角度和一般公众持相同的观点,而关于隐性采访之弊的观点却很多。  相似文献   

20.
隐性采访,又叫暗访,是指新闻记者不向被采访者和社会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不事先预告采访目的,以其他身份或某种社会角色进行的采访。随着新闻媒体的竞争日趋增强,显性采访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