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分析环境政策创新对资源型区域经济影响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区域能源环境CGE模型并模拟分析了调整排污费率、资源税率及能源价格三种典型的经济型环境政策对资源型区域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时提高20%的资源税率和排污费率,能够显著地达到节能减排而对居民收入及就业负面影响相对较小,从而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绿色转型,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模式及其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型区域面临产业单一、资源损耗、生态环境破坏等诸多发展难题.如何跳出资源优势陷阱?基于绿色发展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型区域宜选择绿色转型模式,通过产业绿色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变,步入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轨道.这是介于传统的“黑色”发展模式与理想的“绿色”发展模式之间的“寻优”模式,经历“深褐色”、“褐绿色”、“浅绿色”的转变与跨越,最终进入“深绿色”发展阶段,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区域化明显。在某些以资源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地区正在面临着资源枯竭等问题,这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阻碍,因此,进行经济转型成为了我国资源型经济区域的必要工作。资源型区域如何进行经济转型,在经济转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本文便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小民营企业如何破解发展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民营企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相当一部分经营者对此感到疑虑和困惑,将这些问题概括为“十个怎么办”。认真破解这些问题,对促进民营企业进一步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产业群与资源型区域的持续发展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资源型区域的持续发展一直被理论界关注,本文分析认为资源型区域要持续发展需走产业群之路,并对资源型区域产业群的特点、形成或建构产业群的难点与问题做了讨论。最后提出了要建构产业群就需“培植当地化科技资源”等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科技创新是我国资源型地区实现经济转型的关键驱动要素。以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为目标,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并以2007—2013年面板数据为基础,主要运用因子分析法,通过纵向和横向分析,从科技创新基础、投入、产出和效益4个方面对山西省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评价,探讨山西省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制度视角下中国资源型海外投资区域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菲琼  王旋子 《科研管理》2012,33(10):121-128
为解释中国资源型海外投资频遭政治干预而失败的现状,本文针对资源型投资行业敏感性,结合制度发展水平、双边政治和资源属性对中国资源型海外投资区域风险进行创新性评估。利用智能聚类法和AHP模型对44个主要投资东道国制度、政治敏感度和资源风险分散能力分析发现,中国资源型海外投资在不同制度发展水平的国家受不同风险因子影响,并且两国间政治敏感度显著调整着区域风险的实际发生水平。本文认为资源型海外投资的风险防范,在制度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应主要关注政治敏感问题引起的突发性风险,而在制度发展较低的国家则应事前充分评估经济和社会层面的风险及资源风险分散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青铜峡市在发展经济建设过程中曾经作出的诸多努力,认为当前加快壮大县域经济、推动社会进步应从经营土地、经营城市入手,建立起市场化配置土地资源的运行机制。同时,针对青铜峡市在土地市场建设时将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具体困难,从更新观念、创新制度的角度,论述了土地经营、建设土地市场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具体做法与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引入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环境指标纳入技术创新全过程,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扩散、创新环境四个方面构建符合资源型区域特征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11个主要资源型省份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总体评价与分项评价,结果表明,我国资源型省份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区域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具有不同特点,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特色发展,重点突破;资源型区域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重点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完善创新环境,培养创新人才,提升绿色意识。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资源型经济运行机制,通过建立资源型地区内生增长模型,考察了资源型经济的要素流动机制和路径选择特征,结果表明:在要素配置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依赖资源开发不仅会直接阻碍长期中的经济增长,还能通过其他社会经济变量的间接作用弱化经济增长;并通过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实现资源型经济良性运行,需要完善要素配置环境,通过相关政策规范资源型地区的经济行为,建设可递进的资本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1.
山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论文深入分析了思维转变、体制改革、政策调控、技术创新、投资优化、财政扶持、转型基金设立、人力资源开发、空间布局调整、生态环境保护等山区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最后的结论为:思维转变是前提,技术创新是关键,政策、体制、财政投资是保障,人力资源开发是根本,空间布局调整、生态环境保护是基础。只有同时处理好上述诸方面的关系,才能使山区资源型经济及时转型,实现山区经济社会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资源的理论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润生  李雄诒 《预测》2004,23(6):21-27
分析了基于资源观的竞争优势的逻辑及其理论来源,指出了在技术和市场变化加剧的环境中其理论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企业资源和能力整合的新的竞争优势形成观。  相似文献   

13.
研发产业能提高我国区域创新效率、完善区域创新系统,其发展本身迎合了我国产业结构不断高端化和服务化发展的要求.本文在理论分析研发产业发展环境及构建区域研发产业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对研发产业在我国的重点区域选择及重点省市的研发产业发展环境比较进行了研究,试图为形成重点区域差别化的研发产业发展政策,整体提高我国研发产业发展水平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我国主体功能区内部的经济发展差异,以我国18个重点开发区中的黔中经济区为例,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其发展现状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按其经济发展现状分为4个等级的区域:发达区、较发达区、初等发达区和欠发达区。研究结果表明黔中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在33个县(市、区)中有27个还处于经济初等发达水平以下。针对存在的区域差异提出相应的协调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本投资与资源型城市接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资源禀赋优势随着资源的不断开采而逐渐减弱,由于人力资本匮乏,资源型城市接续发展举步维艰,接续发展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本存在的问题;接着分析了自然资源、人力资本投资与资源型城市接续发展的互动机制;最后对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本投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新型的产业组织模式——生态产业组织模式,但新的产业组织模式是否能够实现经济增长需要进一步加以证明。为此,把生态约束引入经济系统,构建包含生产部门和R&D部门两部门的生态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模型,运用最优控制方法研究稳态时经济最优增长路径问题。研究发现,生态约束下资源型城市经济系统的最优增长路径是存在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的相关变量变化不同。在资源型城市的繁荣期将其转向生态产业组织模式,可以协调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油气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洪群  王凤  南剑飞  何彬 《软科学》2011,(10):65-68
对我国油气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借鉴转型成功的大庆等城市的发展经验,对我国油气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杨贺  刘金平  蔡利平 《资源科学》2016,38(6):1109-1117
对于资源型区域而言,矿业开发的特殊性和地区经济发展对资源产业的过度依赖,形成了有别于其它地区的独特资源型经济空间特征。非均衡发展造成区域经济差异越来越明显,其必然导致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形成与演变。论文利用最小二乘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法,对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171个县域的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进行回归分析,探寻资源型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主导因素,揭示资源型区域的经济增长空间分异驱动力。研究表明:形成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力依次是矿业、农业和交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了以郑州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核心圈层的形成,主要依靠农业来提升经济总量的豫东地区较为贫困,而交通基础建设加强了区域经济空间关联、提升了经济空间集聚速度。最后,给出了资源型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合理调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约束因素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的开发而形成和发展的,对资源产业的深度依赖,造成城市在发展中存在政企不分、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主要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吸收资金、技术、人才,创建优良环境,加强区际联系等方面提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