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资本扩张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收入差距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这是由国家政策倾斜、农民就业不充分、城乡税负不均、农村教育落后、缺乏社会保障等原因造成的。鉴于这些原因,我国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就应增加农民收入、完善税收制度以及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技术创新、城市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纳入一个统一分析框架,基于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城市化、技术创新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城市化进程将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第二,技术创新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同时,城市化将通过技术创新这一中介变量缓解城乡收入差距。第三,对外开放、非农就业比重、城市所处区域等控制变量系数的估计结果显示,经济越发达、市场化和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城市将越有能力缓解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3.
探讨中国旅游经济增长能否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助于全面地认识旅游发展的社会经济价值,发挥旅游经济的正向作用。本文使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测度了1999-2013年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异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E-G两步协整模型、误差修正模型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探讨了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变异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旅游经济增长在各地区都呈现整体收敛趋势,城乡收入差距也整体呈现缩小趋势;全国及东、中、西部的旅游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异程度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中国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变异每增加1%,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变异就增加0.516 9%,说明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收敛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收敛有影响;误差修正模型结果显示短期变动关系中,中国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变异每呈现1%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变异就会增加0.631 5%,经济发展越强的地区其长期均衡关系对短期波动的调整力度越小;旅游经济增长空间变异与城乡收入差距空间变异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据此认为旅游经济增长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4.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当前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要着重从调整收入分配体制、提高农民素质、强化政府服务功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入手,不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当前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要着重从调整收入分配体制、提高农民素质、强化政府服务功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入手,不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白阳  李延龄 《科技风》2014,(24):204-204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多。就业问题在我国成为了一个难题,想回避都回避不了。如果就业问题解决好了,就能有效地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把我国巨大的农村人口压力转变为资源优势。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这都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只有提高了农村整体的劳动力的素质、技能。才能让广大农民参与现代化进程中去,实现广大农民共同富裕。在我国目前存在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大多没有进行职业教育。致使农民工就业偏低、就业收入偏低。只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培训,才能让广大农民尽快适应工业化、城镇化,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7.
张志新  丁鑫  刘晓合 《软科学》2024,(3):70-76+84
基于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的准自然实验,使用2010—2020年25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和阿里淘宝村数据,构建多期DID、PSM-DID等模型,实证检验了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示范城市建设对农村和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提升15.1%和8.7%,有效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机制分析发现:示范城市建设通过促进农村电商发展和带动中低技能就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异质性分析得出:示范城市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中小城市和南方城市,对大城市和北方城市作用效果不明显。鉴于此,建议在加强已有示范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中小城市试点,实现试点工作下沉到区县;北方城市要借鉴南方城市电商模式,完善农村地区配套设施,打造农村电商特色;组织公益性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户就业水平。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很快,但是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尤其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十分明显。本文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的政府调节行为,包括税收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义务教育免费等措施。文章重点放在政府如何利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与此同时,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这一突出矛盾,已经成为党和人民关注的焦点。文章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的现状、问题和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整理归纳,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加快农村发展产业化,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城市反哺农村,扶持农村的政策,实现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的切实缩小。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2年~2014年相关数据分析,从收入构成的角度探究了影响内蒙古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应用灰色关联分析发现不同来源的收入差距对内蒙古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影响程度不同。提出要提高农牧民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全区经营性收入,制定合理的收入结构比例来抑制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过快增长,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基础上,稳步提升全区城乡居民收入。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镇化与房价变动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姜松  王钊 《科研管理》2014,35(11):163-170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展开城镇化与房地产价格变动的空间计量分析。研究发现,以非农就业人口衡量的城镇化对房地产价格变动影响显著为负。邻近省份的城镇化会带动区域房地产价格上涨,但受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约束,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从其他变量看,房价预期、外商直接投资、土地供应、货币政策、基础设施条件、城镇居民收入、贸易开放等变量对房地产价格变动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不同。文章最后基于实证结论,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民增收与奔向、保住小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世银  杨伟霖 《软科学》2001,15(6):25-28,45
农民增收不仅是农村实现和保证小康的前提和基础,而且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民收入的显著增加,就没有农民实实在在的小康生活。当前农民增收与奔小康具有与贫困社会环境全然不同的特点,农民渴望增收并奔向、保住小康。由于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农民收入增幅的持续下降。正是如此,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加快产业化进程,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结合起来,实行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小康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13.
王选选 《预测》2002,21(5):25-30
本文以山西城镇居民住户设计资料为依据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在测定了山西城镇居民贫困线的基础上,计算山西城镇居民的贫困面、贫困深度指数与贫困相对程度指数,深入分析了上述各贫困指标对山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程度。为山西省政府制定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解决城镇居民的贫困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行政管理机制是实现政府减排目标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研究行政管理减排机制对企业生产策略及收益的影响。在企业的产品需求为随机变量的条件下,分别建立了强制减排机制和税费机制下的企业生产优化模型。通过对比两种机制下企业的最优生产策略及其期望收益的变化,表明了税费机制是一种比强制机制更有利的、促进政府减排目标实现的方式,是一种能够实现政府与企业的"双赢"机制。  相似文献   

15.
柳荻  胡振通  柳金昊 《资源科学》2022,44(2):350-364
休耕是实施“藏粮于地”战略、落实耕地保护政策、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探究休耕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对于评估和完善休耕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区为例,运用330个农户样本的调研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分位数回归法,分析休耕生态补偿对休耕农户收入的影响及其对不同收入水平休耕农户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①休耕生态补偿对休耕农户收入整体上具有正向影响,家庭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约24%;农户主要通过增加非农就业来增加间接收入实现增收,而无法实现非农就业的休耕农户收入会减少。②休耕生态补偿对不同收入水平的休耕农户收入影响存在差异,对中等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农户群体的家庭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低收入、中等偏上和高收入农户群体的家庭收入影响不显著。③农户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受到农户自身特征的影响,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平均健康程度、村干部家庭、外出务工劳动力、耕地面积、租入耕地、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对农户家庭人均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完善休耕生态补偿制度,需要充分尊重农户休耕意愿,着力解决休耕区域剩余劳动力再就业的问题,对于低收入水平的休耕农户,可以提供公益性岗位等特殊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6.
朱永甜  余劲 《资源科学》2021,43(10):2013-2025
在2020年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全面消除、相对贫困问题成为未来扶贫工作重心的现实背景下,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其对农户收入及收入差距的影响亟待研究。本文采用2017年陕南3市1680份农户调研数据,在考虑样本选择偏差的基础上,使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和Field分解法,探究了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收入及收入差距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表明:①基于反事实假设,未搬迁农户如果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其家庭总收入将增长2.56%。即易地扶贫搬迁有效提高了农户家庭总收入,且收入增长呈现明显的非农驱动特征。②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对降低农户内部收入差距的贡献率为1.56%,其中低收入群体生计策略非农转型程度更高、收入增长幅度更大。③相比于扩大农业收入差距,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对缩小非农收入差距的贡献更大,是降低农户内部收入差距的主要作用路径。未来需结合新时代背景继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将盘活迁出地的土地资源和稳就业作为搬迁后续工作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赵磊 《科教文汇》2014,(15):219-220
本文从农民增收的相关概念入手,研究了国内外各种农民增收理论,对照大庆市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现状,增收存在的问题。然后借由对国外发达国家的农民增收的经验,提出了大庆市农民增收的指导原则和具体对策措施。文章强调了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要负担起经济发展的责任,履行促进农业发展的职能,构建农民增收机制是政府履行管理职能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8.
吕青 《科学.经济.社会》2010,28(1):142-145,150
流动妇女进入城市,面临的是城市两性就业机会的不均等和收入差距拉大的环境,她们更容易从事职业地位低、收入低和缺乏社会保障的工作,经济地位的边缘化使其发展受阻,也不能为其社会地位的提升创造有利的条件,而身份制度、户籍制度与父系制的叠加影响使她们少有发展资源,处于城市与乡村的边缘,陷于争取个人发展和退回传统家庭的两难境地。流动妇女的边缘化与社会制度、文化有关,只有从制度层面上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在实务层面上构建性别敏感的社会工作,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9.
【目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发展、推广及应用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棉花种植户(简称棉农)劳作效率、促进棉花提质增产与实现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方法】基于新疆684位棉农的调查数据,利用内生转换模型与分位数回归模型,探讨绿色防控技术采纳对新疆棉农的增收效应,及其在区域和收入水平方面的异质性。【结果】结果表明:①新疆绿色防控技术的采纳率普遍不高,近40%的棉农仍未采纳,南疆采纳率比北疆高出近5%;②获取途径感知、他人意愿感知、成本感知、技术培训感知与邻里效应均显著正向影响棉农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棉花种植规模显著负向影响棉农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③采纳组棉农年龄、兼业程度与文化水平可以显著正向影响其家庭收入,棉花种植规模、技术认知与邻里效应显著负向影响棉农家庭收入;④处理效应表明,未采纳绿色防控技术的棉农若采纳了该技术,其家庭收入将显著提高9.1%;若已采纳绿色防控技术的棉农放弃采纳该技术,其家庭收入将显著降低25.4%;且绿色防控技术的福利效应存在群组差异,南疆棉农采纳绿色防控技术所带来的增收效果明显高于北疆,高出15.49%;采纳绿色防控技术对高收入水平棉农家庭收入的增收效果更强,对中收入水平棉农家庭收入的增收效果最弱。【结论】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政府应分类施策,针对不同类型棉农制定绿色防控技术匹配方案,促进棉农持续使用绿色防控技术,加快构建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机制。  相似文献   

20.
段伟  赵正  马奔  温亚利 《资源科学》2015,37(12):2471-2479
了解保护区周边农户对生态保护收益和损失的感知有助于保护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利用在陕西、湖南和江西调研的922份有效农户数据,分析保护区周边农户对保护收益及损失的感知。研究结果表明: ①生态保护带来的最主要的收益因素为居住环境改善、生态旅游增加收入和当地知名度增加,野生动物致害是在三个研究区域均发生次数最多的损失因素;②多数的当地居民对保护持有积极的态度(65.5%),农户在保护区获得收益与其保护态度呈正相关,从生态旅游、更多就业机会和更多生态补偿中获益的农户,其保护态度更积极;而承受生态保护的损失则与其保护态度呈负相关,木材采伐受到限制和发生野生动物致害的农户,其保护态度更消极;③承受保护损失的农户,其家庭收入相对较低,而获得保护收益的农户,其家庭收入相对较高。得到更多就业机会以及从生态旅游获益的农户,其家庭收入较高;木材采伐受到限制和野生动物致害的农户,其家庭收入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