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市场集群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模式已成为我国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市场集群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分析入手,研究产业集群与市场集群之间的互动机理,并分析了西部地区实现市场集群与产业集群互动的困境,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以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效应为理论框架,构建了二者的共生演化模型,并以"义乌商圈"和"柯桥商圈"为例对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共生演化路径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在特定区域(城市)空间内,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不仅存在互惠效应,而且还存在相互排斥的挤出效应;(2)(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依赖于制造业,但不完全受制于它,尤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逐渐呈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和主导性;(3)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演化路径由二者的互动效应决定,二者的互惠效应越强,区域(城市)的整体经济容量就越大;(4)地方政府应致力于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业结构合理安排产业发展的优先顺序,并在都市圈经济背景下有针对性地实现"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制造化"。  相似文献   

3.
纺织工业是绍兴第一大产业,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是绍兴纺织产业发展特色。本文以绍兴纺织工业为例,通过对绍兴纺织工业的比较优势,提出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绍兴纺织工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的创新机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运用创新系统方法,着重研究创新系统内各要索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对产业集群创新机制的影响,研究集群如何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  相似文献   

5.
刘明广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2):193-197
为了研究区域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规律,揭示其演化的内在动力来源与路径,借鉴自然界生物种群竞争与合作的共生演化思想,建立了区域产业集群的共生演化模型,从理论上推导该模型的平衡点及稳定性条件,并选取东莞纺织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区域产业集群共生演化模型的平衡点及稳定性条件,同时还发现,区域产业集群的演化路径和集群内企业竞争与合作态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是剖析国际产业竞争优势的经典模型.将"钻石模型"引入区域经济分析层面,以研究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互动发展.以修正后的"钻石模型"为逻辑分析框架,以浙江最具代表性的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与中国轻纺城市场为例,从微观层面解释了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互动发展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归纳比较产业集群集中度测定的几种方法的基础上,选用区位商法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集中度进行测度分析,结果显示在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集中度较高,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和金属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较低。陕西省应大力发展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带动其他行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共同演化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洪嵩  洪进  赵定涛 《科研管理》2014,35(6):84-93
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共同演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共同演化理论,构建我国高技术产业系统与所在区域经济系统的演化模型;并运用协同学的分析方法,选取相应的序变量,形成两系统共同演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国30个省市(西藏除外)的数据,对我国各地区两系统的演化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地区两系统的共同演化水平呈现显著的四梯度分布,演化过程表现为持续提升和往复波动并存,总体演化水平较低且东西部差距明显。  相似文献   

9.
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产业集群中竞争与合作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合作从集聚中获益,然而企业在产业中集聚也从一定程度上容易形成恶性竞争等不良企业行为.利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现代产业集群中的企业竞争与合作行为,指出群内企业在良性和稳定的集群内部环境中可以承受一定的外部环境的冲击,企业个体要想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必须转变理念,从长远的视角考虑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行为,才能最终达到竞争和合作的均衡,从而使该产业集群整体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的识别方法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西方国家识别产业集群的主要方法——“地点系数”(Iocation quotien, LQ)法进行了评述,以我国汽车产业为例进行了产业集群识别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LQ系数无论是识别我国产业现有的还是新兴的产业集群现象都是合理的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鉴于公司集团对下属业务部门的单向控制及其公司总部与业务部门之间"纵向不一致"所导致的种种现实问题,结合国内外对战略的层次划分及其战略间关系研究的现状,借鉴协同演化思想在组织与环境关系研究中的逻辑和分析框架,明确公司战略与业务战略互动的内涵,总结公司战略与业务战略互动的五点特征,在公司战略与业务战略互动环境构成的分析基础上,揭示出公司战略与业务战略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2.
政企互动与产业集群空间结构演变--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产业集群在成长过程中,其要素和资源的空间配置经历着从混沌到秩序、从分散到集聚的过程,促使集群的空间结构由简单到复杂、从实体向虚实结合演化。本文认为,各级地方政府之间、区内外企业之间以及政府与企业之间在地域空间上的动态博弈,是产业集群空间结构演化的内在机制。集群空间结构能否得以优化,主要取决于政府和企业是否遵循市场规律对迅速变化的集群环境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通常,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政府和企业易于形成效率较高的良性互动,并由此实现要素与资源空间配置的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区位优势的概念内涵下,将地区生产成本差异引入标准的新经济地理学框架,研究地区生产成本差异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生产成本优势将引导制造业将向该区域集聚,而区位优势所带来的生产资源节约将进一步强化这种集聚效应。产业集聚带来的运输成本节约将压低优势地区的价格,进而拉大地区收入差距。运输成本的提高将阻碍制造企业向具备区位优势的地区集中,阻止地区间收入差距拉大,制成品消费比重或者企业规模经济程度提高将促进两地制造业活动的分化,并相应地拉大地区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4.
程鹏  娄赤刚 《情报科学》2008,26(1):10-14
发展信息产业集群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也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项紧迫战略任务.本文围绕微观和宏观两大视角分别从横向结构维度,纵向时序维度详细阐述了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动力机制、发展保障机制、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四个方面内容,为我国"十一五"新形势下培植与发展信息产业集群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产业集群的特性和相关理论,分别从内源形成机制和外源形成机制的角度,剖析了产业集群竞争力形成和强化的驱动因素,旨在为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模式选择及其治理机制是产业集群协同式创新的关键问题。以广东省专业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专业镇创新网络的发展历程以及多个典型案例的梳理分析,从内在驱动力的视角总结广东省专业镇协同创新网络建设的4种主要模式为公共创新平台驱动型、校(院)地合作驱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多要素综合驱动型,并深入剖析不同模式的主要特征、网络模型、协作模式、网络关系等,归纳总结广东省专业镇创新网络系列治理机制。最后提出加快地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构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模式选择及其治理机制是产业集群协同式创新的关键问题。以广东省专业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专业镇创新网络的发展历程以及多个典型案例的梳理分析,从内在驱动力的视角总结广东省专业镇协同创新网络建设的4种主要模式为公共创新平台驱动型、校(院)地合作驱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多要素综合驱动型,并深入剖析不同模式的主要特征、网络模型、协作模式、网络关系等,归纳总结广东省专业镇创新网络系列治理机制。最后提出加快地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构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随着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步伐的加快,辽宁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迅速成长,但与先进地区和国家的产业集群比较起来,尚存在一些差距.文章概述辽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分析当前辽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辽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知识转移是使产业集群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促进集群核心企业与外围企业间的知识转移,可以提升知识价值,使集群由低成本集群向创新型集群演进,使集群企业共同获取竞争优势。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知识转移的概念,分析了核型集群知识转移的前提条件、过程和特征,并提出了核型集群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模型及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集群创新网络演化的动力和合作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霍兰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运用刺激—反应模型和回声模型对集群创新网络形成的动力、合作机制进行了深入地阐释。在剖析集群创新网络形成的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合作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4条促进集群创新网络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