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社会认同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文章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抽取甘肃省籍8个市级区域农民工582名。结果表明:农民工社会认同包括社会地位认同,职业能力认同和行为表现认同;女性农民工在社会地位和行为表现上的社会认同均高于男性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农民工的职业能力认同影响显著,接受过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农民工在职业能力认同上依次显著降低;在职业能力认同上,河西女性农民工显著高于河东女性农民工,而男性农民工在地域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显示:河南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度较高,但职业意志水平较低。女性辅导员职业认同度显著高于男性辅导员,专职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显著高于兼职辅导员。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在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26~35岁的辅导员职业认同水平最低。在工作时间维度上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工作时间越长,职业认同水平越低。基于此,高校应分析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从政策支持、体系建设等方面提高其职业认同水平,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  相似文献   

3.
我国大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对441名大学教师职业认同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我国大学教师职业认同总体水平一般;(2)大学教师的职业认同中,职业价值认同明显低于职业能力、职业情感、职业地位认同;(3)教授、助教、副教授的职业情感认同高于讲师;(4)教师的职业能力认同存在显著的学历差异,学历越高,其职业能力认同水平越高;(5)职业价值认同存在显著的教龄和职称的交互效应;(6)不同职称教师在能力认同上存在显著的教龄差异。  相似文献   

4.
良好的教师职业认同意味着师范生对教师职业进行了充分和深入的职业探索并作出积极的职业承诺,是师范生职业发展的内生力量。以240名地方高校师范生为研究对象,对其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地方院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职业认同认知维度上为(3.52±0.67),在职业认同情感维度上为(3.48±0.61),在职业认同行为倾向维度上为(3.58±0.52);差异检验表明:女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显著高于男生;在学科上存在显著差异,人文社科类>理工科类>体育艺术类;社会、高校、家庭和自身四方面影响因素都与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从政府策略引导、高校主体教育和激发自身内在动力三方面提出了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通过问卷调查,对北京市部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职业认同现状及其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整体较高,其中职业行为倾向得分最高,角色价值观得分最低。不同背景的教师在职业认同各构成因子上存在差异。在职业认同水平上,音体美及“其他”学科教师得分显著高于数理化及史地政生等学科教师;在职业价值观、角色价值观及职业行为倾向上,城市学校教师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校教师;在职业总体认同和职业归属感上,女教师高于男教师;在角色价值观上,教龄5年以下教师得分显著高于其余各教龄段教师,11—20年教龄的教师得分最低,研究生学历教师显著高于其余学历教师。不同类型学校、学段之间的教师在职业总体认同与各构成因子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农村教师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都比较低,体现在社会阶层认同、职业地位认同、职业文化认同等方面;社会财富分配制度变迁与社会二元结构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政府、学校和农村教师个体应采取切实措施来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提升农村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相似文献   

7.
从市民化要求出发考量,新生代农民工在身份认同、地域认同、文化认同、地位认同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乐观的情况。必须认清制度、社会、文化、地位等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认同的影响,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社会认同度。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幼儿园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以广东省169名幼儿园青年教师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对其职业认同的结构和特点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园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由职业目标、职业情感、职业能力、职业投入等四个二阶因子构成;广东省幼儿园青年教师职业目标认同水平最高,其次为职业投入和职业能力,职业情感认同水平最低;已婚幼儿园教师、民办幼儿园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水平分别高于未婚教师和公办幼儿园青年教师;职业认同、职业目标、职业情感、职业投入均随年龄、教龄、职务、职称的上升而增长,差异显著,职业能力维度的差异不显著.建议如下:在职业目标、情感和投入方面,加强对新入职、低职称、低职务幼儿园青年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职称制度的正向功能,进一步完善幼儿园青年教师的职称系统;关注新型公办幼儿园青年教师的职业情感和职业投入.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问卷、专业认同问卷、学业投入问卷对1319名高职学生进行调研,探究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对高职学生学业投入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显示高职生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专业认同、学业投入程度均处于中等偏高的水平,且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其中专业认同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与学业投入间起中介作用,且不同性别学生群体间中介效应存在显著差异,证实了性别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良好的职业角色认同感是个体接纳、满意并积极投入职业工作的重要因素,但男性幼儿教师在职业角色认同过程中普遍面临着隐性的性别隔离与成见,薪酬待遇低,入编和职务晋升难以及自身能力和水平不足等现实困境.社会应提高对男性幼儿教师的关注度和支持度,政府应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以保障其待遇和地位,幼儿园应为其提供合适的发展空间,男性幼儿教师自身也要进行积极主动的角色自我调适.  相似文献   

11.
从生存伦理与道德主体的视角看,拥有同一身体的农民与农民工因社会身份的不同,在农村与城市这两种不同日常生活世界中遵循着不同的行动逻辑与道德准则。政治、生活、社会、道德是一个人身份的构型纬度,一旦离开对农民身份有着系统性约定的乡村场域,传统型农民不再拥有农民身份;大众传媒惯用的农民工话语也是一个消解农民的过程。农民工身份是都市社会底层的一种新型社交类型,在此社交类型中农民工的道德主体有着原生型、再生型、次生型三种构型。激活作为"农民"的"农民工"内心深处认同的、与社会公德相契合的生存伦理的引领力,比抽象的"人的城镇化"对社会公德的建构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还是农民工,不同的认识以及由此建构的不同社会治理方式对未来都市与乡村的道德构型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前,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面临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状态,这种现状不仅制约着农民工的自我发展,也影响着城市化的进程。通过分析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的种种显性表现,发现农民工身份认同正确与否,与农民工自身素质及消极的“自我归类模式”、城市居民的偏见及两者的“群际隔阂”、城乡不同的文化及“二元体制”的禁锢等因素相关。要化解农民工身份认同危机,应以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同时采取建立社区支持体系,消融城乡二元分割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和加快城市化进程以来,农民工成为一个群体不断进入媒体和公众的视野.与城市化同期发展起来的城市电视台在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建构农民工的身份,泉州电视台在其有关农民工的新闻报道中,从“盲流—农民工—外来劳动者—新泉州人”反映了农民工身份的文化迁徙轨迹以及文化的扩权过程.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进城不仅意味着时间上的断续,同时也发生着生活场域的继替,不同时空情境对农民工有着深刻的影响。基于农民工时空情境的变换,将“进城前-进城后”、“乡村-城市”之相应情境纳入分析范畴,有助于与农民工主体进行视角互易,进而深刻理解其日常生活实践,深化农民工身份认同及农民市民化研究。  相似文献   

15.
社会排斥与农民工地位的边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民工在城市遭受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维的社会排斥,这种排斥通过制度机制、群体机制、市场机制得以运作。面临社会排斥,农民工主要采取自我隔离和积极融入两种适应策略。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造成了农民工在城市的边缘化地位的生产与再生产。社会应采取全面、系统的对策,逐步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16.
对农民工不公平境遇的社会伦理回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是介于农民和工人之间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既非纯正的农民又非真正意义上的工人,这决定了这个群体的尴尬境地。农民工受到的不平待遇主要有三:农民工的薪金不能得到及时和足额发放;农民工的子女不能接受正常的教育;农民工的人格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农民工及其下一代人所遭遇到的不公平现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着特殊的历史、社会背景。“农民工”是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农民工作为当代中国的弱势群体之一,按照社会公正的原则,需要政府及整个社会的关怀和理解,制度公正对于改变农民工地位将是根本性的;农民工契约意识的增强及其所供职的单位的职业伦理的完善将是基础性的;全社会尊重他人人格意识的增强将是持久性的。  相似文献   

17.
对于大多数农民工来说,他们在城市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都非常欠缺,使得他们“弱势群体”的地位很难得到改变。其中文化资本的欠缺是具有根源性的,教育培训是提升农民工文化资本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但当前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状况并不乐观。文章通过对山东泗水县的问卷调查,对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状况、作用、意愿、期望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作了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18.
攻击行为是犯罪行为最好的预测指标。故试图以农民工攻击行为的实证研究为依据,探究农民工犯罪的深层原因,从而为解决构建和谐社会中农民工攻击行为提供策略和犯罪问题提供依据,希望在准确认识的基础上,为未来农民工犯罪预防和控制找准落脚点。本研究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对攻击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内隐攻击性用IAT测量,外显攻击性用自陈量表测量。研究结果表明:(1)农民工群体在内隐层面比非农民工群体存在对攻击性更强的偏好。(2)农民工群体两种问卷总分都明显高于非农民工群体,农民工群体在攻击问卷四个维度上的得分也明显高于非农民工群体。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位农民作家,赵树理与其他作家最大的不同不仅在于他一直坚持的农民身份,以及这种坚持所代表的对农村、农民的深深的关注,更在于他关注这一切的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0.
推进社会现代化必须关注人的现代化。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家,农民工的现代化对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社会流动的经历使得农民工初步接触了现代性,然而城市社会的排斥、职业选择困难以及受教育程度低、较少接触大众传媒等因素则制约了农民工进一步现代化。产生这些障碍的根源在于制度设置的不合理、传统观念及行为方式的深刻影响以及教育公平的缺失。此外本文还对此问题提出了一些初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