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下得去"与"下哪儿去"--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得去”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分析了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下不去”的原因,并阐述了自己对职业院校学生培养应该“下哪儿去”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在化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注重"文史"化效应,将一些枯燥无味理科知识用文学的语言去加工,用文史类的知识去描述,用详实的历史资料去充实,使抽象的化学知识生动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在教学中分享到科学研究的喜怒哀乐,领略到学习化学的无穷乐趣."文史"化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人文内涵,提高基础化学教学质量,而且在潜移默化之中,对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记忆能力,减轻学习负担,启发创新意识,培养爱国热情是相当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1958年,<文艺报>组织了"再批判"专题."再批判"所显示出来的文化悖谬在于:每个人都只能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语境中,并不自觉地接受着"他人引导".这是"再批判"能够生成的重要社会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坏"的语法化用法已为数不少,现代汉语中"坏"的语法化用法更加普遍.本文立足语法化理论,结合相关实例的对比,讨论了"坏"的语法化.  相似文献   

6.
受中国当前广泛流行的文学“去经典化”的影响,高校学子的经典观念日益淡薄,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不读英语文学原著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去经典化视阈下的英国文学教学不仅能适应社会语境的变迁,重新燃起青年学子阅读文学经典原著的热情,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汉语的动词后缀"化"进行探讨,主要是研究"X化"中的"化"是虚语素的情况,根据化前的构词单位进行分类,同时再根据音节数目划分小类,研究"化"尾动词的语法功能.并列举了与词尾"化"相对应的5种英语词缀.  相似文献   

8.
近代汉语中的“去来”结构.用法较为复杂。本文试图全面分析这些用法,并对它们的来源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9.
不可否认的是,在新的形势下由于种种原因,“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最不愿学的课程之一,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师深感自己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10.
198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后,清朝政府同日本国签订<马关条约>,台湾从此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50年之久.期间,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和"同化"政策,妄图割断台湾人民同中国大陆的历史文化联系,将台湾人民同化为日本的"忠良臣民",将台湾变成他们永久的殖民地.然而60年的今天,李登辉和陈水扁当局步日本殖民者的后尘,大搞"台独"的"去中国化"活动,以实现他们搞"两国论"的迷梦.历史将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11.
教学技术化及其批判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以及社会对教学活动的功利性追求,教学活动越来越技术化了。教学技术化的现实表现主要有教学目标操作化、教学过程程序化和教学评价数量化。教学技术化的最直接结果是改变了教学活动的本性,导致教学活动成为一项纯粹技术性活动,失去了其最基本的人文向度和价值属性。教师要克服教学活动的技术化,做教学技术的主人,就必须对教学技术所内蕴的“实用理性”的功利倾向予以深刻的批判。当前,最重要的是,不能把教学技术作为一个自成系统的教学体系,而应把教学技术视为一个更为复杂的教学活动体系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教学理论与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教学理论受意识形态制约并不等于教学理论意识形态化。前苏联教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意识形态化现象严重制约和束缚了教学理论的健康发展。对这种现象的考察给我国教学理论的发展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存在着重物轻人、评价标准单一、无个性教育、机械重复、超负荷、滥罚、角色缺失、定性伤害等“蛮教”现象。这些现象从管理者角度、教师角度、学生角度、过程角度、结果角度、影响角度看都有不同的表现。“蛮教”行为对学生、教师、学校、社会都有着巨大的危害。我们必须通过深化教育改革来消除“蛮教”行为。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长期存在低效益现象,在科学主义盛行的时候语文由此受到很多的批评,吕叔湘对语文“少、慢、差、废”的批评引发人们对语文教学效率的思考,自那以后尤其是新课改以前的诸多语文教育改革其实都可以看作是追求效益和效率的改革,其旨归都是“有效教学”。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使语文教学价值的评价不能囿于“有效”与否,在语文领域,对于“有效教学”理论必须给予批判,加以辨析澄清。  相似文献   

15.
欣赏评述能力的强弱,与人的综合能力、语言能力、对作品的感受程度以及个人的性格等都有关系。所以要提高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不能强求学生只用一种方式进行评述,只要设法让学生参与欣赏评述活动,就能够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美术现象或自然美的感受。教师要积极营造欣赏评述环境,设计出最优的欣赏评述方案,为学生学好欣赏评述课程开辟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6.
对"教学无生"现象的批判需要从"传统教育弊端"的惯性思维转向对现代性的批判,这有利于人们明晰现代性对"教学无生"的影响。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冷漠、对效率的追求和社会浮躁氛围都加剧了现代教育中学生意向的消逝。救治"教学无生"问题的出路在于从传统人情伦理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对外交际的一大难题,从17世纪到19世纪,人类没有停止过对通用语的探索,但是这些探索都没有获得真正有说服力的成功。这提醒人们反思:人工语言(或有相当人造成分的)不能代替方言.但它们可以在不同领域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在对教学设计技术理性批判产生的背景、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批判并指出了其在若干方面存在的误区及问题。因此,必须对教学设计技术理性批判进行深刻的反思,深化教学设计技术理性的指导意义,正确理解教学设计技术理性中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把握教学设计的时代特征,抓住教学设计技术理性对于促进教学设计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9.
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作为人类始原性的存在方式,深刻地关联到个体生命存在的样武和社会历史的展开.生产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主导旋律,被无批判地视为是当今之生产真理.而生产主义据以建基的虚妄而天真的形而上学前设及其内在的"资本逻辑"、"贪婪攫取性"和"去道德化"的生产性质把当代人引入到一个殖民化的生活世界.因此,超越生产主义,需要生产正义的哲学介入和价值牵引.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的审美现代性研究,始终立足于现代性立场。试图通过审美现代性的补救或拯救,给出一个走出现代性危机的理想方案。然而.现代性作为一种危机意识的表征.并不生成于内部自身.而是外部批判质疑的结果。后现代性理论话语的兴起.使“现代”真正成为一个问题。因此,应该从后现代性视域出发.在后现代的维度和立场上.对现代性进行反思批判.并对审美现代性问题给予重新的描述和审理,以发掘其中所蕴藏的质疑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