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8 毫秒
1.
长期以来,在以男性话语为传播中心的大众传媒领域,女性报道一直处于边缘状态,媒体中的女性形象被有意无意地歪曲。近年来兴起的所谓“第三类女性”报道是以介于家庭妇女与职业女性之间的“第三类女性”为对象的报道,她是男性理想中女性形象与女性自我理想形象的融合。这类报道对于在大众传媒中重新建构女性形象、维护男女两性平等、女性意识发展与深化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从另一层面看,  相似文献   

2.
视听传媒中的西方文化霸权及抵御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利用自己的视听传媒刻意营造出了一种特殊的“美国形象”。这种美国形象并不反映真正的美国,它已经“异化”出美国自身而成为一种被大众传媒再度制造出的“拟像”。  相似文献   

3.
郑妍 《视听界》2004,(3):38-39
《中国妇女》杂志在2001年上半年针对女性,策划、组织了有关女性和大众传媒的问卷调查,当问到“您是否认为大众传媒存在对妇女的偏见时”,81.96%的人认为“存在”,认为“不存在”的仅占9.02%,还有7.69%的人表示“没有感觉”。从这一数据中,可以看到今天的大众传媒仍然是男性话语占据着主流地位,对女性的形象塑造和符号认知也仍然是从男性的角度出发,打上了男性话语的烙印。本文主要对电视上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以考察男性话语系统中女性荧幕形象的塑造和诠释。荧幕上的女性形象塑造女性形象是电视荧幕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新闻报道、广告,还是电视剧,女性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4.
朱健 《新闻记者》2005,(8):61-64
2005年第5期《新闻记者》发表陈先元先生的文章《传媒权力是大众社会的一种公权力》,文章在对大众传媒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功能进行深入分析后指出,“就其性质而言,大众传媒的权力是一种公权力,它应该为社会公众所拥有,不能为私人、团体、派别等少数人员所垄断”。陈先元先生对传媒公共性分析颇有见地,但认为大众传媒的权力是一种公权力的观点则有失偏颇,笔者认为大众传媒所拥有的是“权利”而非“权力”,下面将详加阐述。  相似文献   

5.
国家形象构建:政治传播及传媒影响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正国 《现代传播》2006,(1):157-159
政治传播:国家形象构建中的大众传媒实质在构建自身形象过程中,大众传媒更多地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施加影响的操控力,这是其与生俱来的固有属性之一。质言之,大众传媒的出发和立足点都是一种政治传播。对于国家形象构建而言,一个国家在媒介中表现出来的形象基本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其话语影响力象征着国家的力量,对其他国际行为体辐射着“硬权力”难以企及的影响力。与之交相辉映的是,政治本身也隐含传播的涵义。在现实国际政治生活中,即令是一个拥有绝对霸权的国家,也需要将自身的战略构想、行动理念、价值观念、方针政策等传播出去、公之于众,…  相似文献   

6.
张昆  刘爽 《现代传播》2023,(2):58-66
以“寰球民意指数”(2020)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客观评估南非公众的中国形象认知现状及其如何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发现南非公众的中国形象认知较为复杂,对中国的整体印象较好,但都普遍认可中国既是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又认为中国在非洲的投资是一种不平等的经贸行为、中国是南非最大的竞争国。证实了接触新闻报道、收看影视节目对南非公众的中国形象认知具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媒体日益发达,强有力地影响着人们政治、社会生活的当下,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地区、行业、团队和个人都必须关注自身在传媒镜像中的形象。这一形象是否切合实际,是否遭到扭曲,直接关涉着其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关涉着大众的评价。法制工作者当然不能例外。因而,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尤其是新兴媒体。展现法制工作者正义、公平与温情的形象,就成为现代法制工作者一种应当具备的技能。  相似文献   

8.
高校形象就是高校品牌,良好的形象对高校来说至关重要.高校形象的塑造取决于高校信息的有效传播,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在高校形象塑造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以高校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为基点,用传播学视角分析大众传媒的双面影响,进而就高校形象塑造提出了及时准确地塑造与传播形象、有效发挥校园大众传媒的优势、合理利用校外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以及充分与社会大众传媒良性互动的大众传播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9.
《新闻采编》2005,(3):9-9
学界对大众传媒的认知历来存在分歧。例如有人认为大众传媒缔造了一种不需要通过面对面对话,就能感知“我们”集体性的公众。也有人认为,传媒产生的主要是“假象公众”和“即逝公众”。前者以各种“迷”最具代表性,如“歌迷”、“影迷”、“球迷”等;后者关心的事件虽有一定的严肃性,可是缺乏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大众传媒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引起了学界关注。本文认为布氏“电视知识分子”理论并不能解释中国现代社会二者之间的全部关联现象。作者结合中国国情,指出传媒时代知识分子与大众传媒之间存在三种关系:“公共知识分子”、“传媒知识分子”、“节目专家”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各种知识分子的判定标准,并简略分析了各类知识分子对大众传媒的影响。指出,一味地批判并不代表公允,正确的态度是区别对待。对于“公共知识分子”和“节目专家”,应从道德上鼓励,制度上保障。对于“传媒知识分子”,则应提倡学者及传媒自律,并从法律上保障相关制度的健全。  相似文献   

11.
“舆论”的实质,是社会成员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表达意见的一种形式。大众传媒的出现改变了社会成员的时空观,使大规模舆论的产生成为现实。大众传媒将人们无法亲历的各种变动呈现在公众面前,使人们可以间接地认识世界。各种事件和话题源源不断地出现,使人们置身于意见的海洋,从而需要引导。于是,大众传媒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各种事件的看法,左右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报纸视为“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机关”,并形象地指出“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所谓的舆论引导能力,实际上…  相似文献   

12.
高卫华  杨兰 《当代传播》2012,(5):63-65,68
民族地区大众传媒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和建构少数民族形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选择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存的土家族原始民俗"恩施女儿会"为个案,分析大众传媒通过集纳并提炼分散繁杂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符号,整合并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意义重构,主导性解读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形象等符号化传播过程,实现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同时就目前民族地区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杨娜 《新闻世界》2009,(5):95-96
在运营商业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大众传媒为迎合女性受众,塑造出一批与男性“平等”的新女性形象。但是,由于受到中国中性化、贵族化等特殊女性主义的影响,媒介在塑造这类女性形象时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度拔高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地位,及片面地将“女强人”、“铁娘子”等女性形象塑造为女性楷模,轻视家庭妇女等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以媒介素养考察农民与媒体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当前国内的媒介素养研究的文献梳理基础上,文章认为,作为一种面向全体公民的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理应涵盖各种人群和各个社会阶层的受众。提出以媒介素齐作为考察农民与传媒关系的一种视角,考察农民与媒体之间的真正的关系状态,以使农村受众更好地使用大众传媒、参与传播活动,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文章还从“对大众传媒的认知”、“对媒体信息的接收、理解与评价”和“对大众传媒的使用与传播活动的参与”等三个方面计论了用以考察农村受众媒介素养状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张孟 《新闻传播》2023,(17):43-45
随着“女车主维权”现象的凸显,从传播符号学理论视角出发,通过网络民族志及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大众传媒对“上海特斯拉车主维权”事件新闻报道文本为研究对象,探究传媒借助多媒介文本进行共时性演绎与历时性编码,完成对“女车主”媒介形象的符号化过程,指出这一建构过程造成社会性别异化与暴力模仿行为的社会影响。这在新时代保障女性权益的政策背景下,或将对大众传媒行为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姜兴华 《军事记者》2004,(12):23-24
自海湾战争以来,大众传媒更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武器,直接用于心理战,以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曾有学形象地称,现代战争同时存在两个战场,一个是作为互相攻杀和破坏的战场.另一个是交战双方各自向世界宣传战争正当性的信息战场。  相似文献   

17.
鲍海波 《今传媒》2003,(2):43-44
从我们对女性在新闻传播中的存在以及在传媒中女性话语面临的双重困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大众传媒中女性的文化形象被设想为支持和延续了普遍存在的劳动中的性别划分,以及关于女性和男性的传统观念。女性及其利益由大众传媒忽略、谴责、贬低或鄙视,她们的生活和她们的兴趣没有得到大众传媒的准确反映。大众传媒文化没有向我们展示出女性的真实生活,即女性被“象征性歼灭”。以下几种方式足以说明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18.
媒介素养:考察农民与媒体关系的一种视野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李苓  李红涛 《新闻界》2005,(3):121-122
在通过对当前国内的媒介素养研究的文献梳理基础上,笔者认为,作为一种面向全体公民的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理应涵盖各种人群和各个社会阶层的受众。并提出以媒介素养作为考察农民与传媒关系的一种视野,考察农民与媒体之间的真正的关系状态,以使农村受众更好地使用大众传媒、参与传播活动,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文章还从“对大众传媒的认知”、“对媒体信息的接收、理解与评价”和“对大众传媒的使用与传播活动的参与”等三个方面讨论了用以考察农村受众媒介素养状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张舒 《青年记者》2009,(12):37-38
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之下,老年人在大众媒介中的形象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众传媒作为信息发布的平台,一方面是对老年人社会形象的记录,另一方面又对社会起到不可忽视的“培养”作用,塑造着现实社会对于老年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略论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萧璐 《新闻界》2003,(1):20-20,28
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思考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时,就明确指出了传媒“使文化代代相传”的功能。本质上,这就是传媒教育功能的一种表现。口耳相传、言传身教、代代相传是传统社会教育最基本最常见的方法。而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媒充当了新的“故事”讲述者,开始了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正如法国新闻学者贝尔纳·瓦耶纳所说:“真正的教育也离不开新闻(媒介)。因为大众传播工具是一种扩大器,可以使教育者的作用超越一般传播的对象。”一、大众传媒施教的潜隐性1.身份确认大众传媒虽然有着明显的教育功能,但大多数情况下却并没有明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