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让孩子从小养成学礼仪、讲礼仪、用礼仪的好习惯,在农村幼儿园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2.
董茹红 《甘肃教育》2011,(17):22-22
礼仪是一个人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素有“礼仪之邦”“文明之邦”之称。孔子所谓“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但是,在当今的青少年学生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中,  相似文献   

4.
“礼仪”一词由来已久,“礼”的原意是“表尊敬、崇敬之意”。“仪”是“礼”的形式,包括礼节、仪式以及容貌、举止等等。“礼”和“仪”合在一起,就是审美的方式表达崇敬之意。所以,礼仪教育在理论层面上包括两个密不可分的部分:一方面要“明礼”,即通过各种形式,使礼仪规范的要求内化为学生人格完善的需要,内化为一种替人着想、宽容、尊重的心理印迹。  相似文献   

5.
礼仪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标准。礼仪素质是一个人思想品德、文化修养、心理素质等内在因素的外在表现,是人格结构的综合展示。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不容忽视的一项基础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一、“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礼仪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基础上,在人类的相互交往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为了维系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交往而约定俗成的最基础的行为规范模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道德风貌、文明程度的反映。礼的本意是指敬神,引申为尊敬;…  相似文献   

6.
黄兴富 《课外阅读》2011,(10):105-105
讲礼仪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也是现代人民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所以从小加强礼仪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小学礼仪教育应该主要包括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场合礼仪等具体内容。要使我国的小学礼仪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采用开设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构建“以礼待人”的环境氛围、老师们做到言传身教并且加强与家长们之间的沟通和共同教育等具体措施,使我们的小学礼仪教育得到真正的落实,避免成为一种形式,也避免孩子们形成只在校园内讲礼仪,而除了校门就忘掉礼仪为何物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对“礼”的重要性都作过精辟的论述。苟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颜元说:“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焉,心尚礼则心泰”。“礼”是个人立身之本,国家治理之策。礼仪可以使人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为社会人际交往、处理好各种关系铺平道路,也为人们事业的成功,生活的幸福助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8.
“德诚于中,礼行于外”,礼仪是人们道德观念、情感等内涵的外化。中学阶段是培养青少年良好品质的重要时期,对他们普及礼仪知识、传播中华美德是我们的共同责任。礼仪教育应该从懂礼貌、守礼节、讲礼仪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卢昌德 《茂名学院学报》2003,13(2):47-50,54
叔孙通制朝仪是将儒家之“礼”纳入大一统封建王朝政刑法度的嚆矢,亦是儒“礼”发生流变的一大关节;秦汉之后的儒礼源流概分为三途:制度礼仪、行为礼仪、礼学经典;各自源流形貌及其体现的儒礼精神不尽一致;作此历史“个案”观察分析,有功于认识儒“礼”现代性文化资源的范畴或层面,庶几厘清有关儒“礼”讨论中某些笼而统之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是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的直观反映。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文明、重礼貌、和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在当前,开展礼仪教育,进行礼仪规范训练,对落实养成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郑余霞 《教师》2011,(25):16-17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周无礼则不宁。”因此,学校教育尤其要重视礼仪教育。  相似文献   

12.
张丽红 《教师》2013,(31):121-121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要想在社会中立身.就应该学礼仪。幼儿园作为孩子生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境.在幼儿园实施礼仪教育是尤其重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相似文献   

13.
礼仪是一个人个人气质、道德水准、审美情趣的综合反映。它标志着一个人的文化品味和文明程度。我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礼记》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是说礼节崇尚交往,只往不来,不符合礼仪。可见,礼仪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交际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对个人来说,则是“礼及身而行修”,即礼牵涉到自身就行为完美。孔子更从道德层面论及礼仪的具体内容:“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论语》)也就是说,君子应该重视道德礼仪的三个方面:使自己的音容笑貌雅正起来,就可以避免粗暴和放肆;使自己面部表情庄重起来,就接近了诚实守信;说话注意言辞、语气,就不致鄙俗和背理。这一切几乎和我们现代人对文明礼仪的要求大致相当:仪容美,帅气雅丽,自然大方;仪态美,举止庄重,质朴从容;语言美,谈吐得体,不亢不卑……  相似文献   

14.
赵华 《江苏教育》2022,(7):35-37
<正>江苏省江阴市花园实验小学(以下简称“花园实小”)秉承“尚美”校训,积极开展崇德尚美的新时代礼仪教育,培育学生“向善向上”的品格,构建“乐仪正心”的新时代礼仪教育实践样态。一、新时代礼仪教育的核心价值何谓新时代礼仪教育?它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培根铸魂的新时代要求,扎根中国大地砥砺时代新人“约礼和正仪”的品格锤炼。《礼记》有言:“礼之所尊,尊其义也。”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历来十分重视礼仪教育。“礼”不仅是各种礼节、仪式的规范,也是用来维护政治秩序和规范人际交往行为的准则。“仪”是指人的举止、仪表、待人接物的礼节、社交活动的仪式等。礼仪是由社会风俗习惯逐渐演化而成的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在制度,对中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是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点。  相似文献   

16.
略论礼仪课程教学中的"礼"、"仪"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是“仪“的内在道德要求,“仪”是“礼”的外化行为规范,只有准确把握“礼”的内涵,“仪”才会更加得体。目前,在礼仪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重“仪”轻“礼”的误区。因此,要改革礼仪课程教学,强调“礼”的本原作用,弘扬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推动礼仪课程教学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7.
陆珠 《成才之路》2009,(8):I0005-I0005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礼仪。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素质,小则属社会公德,影响国家形象。幼儿礼仪教育是孩子人生之初的“必修课”,因此,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建立一个和谐文明的“家”。让孩子在“礼”中成长。  相似文献   

18.
“礼”是“仪“的内在道德要求,“仪”是“礼”的外化行为规范,只有准确把握“礼”的内涵,“仪”才会更加得体。目前,在礼仪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重“仪”轻“礼”的误区。因此,要改革礼仪课程教学,强调“礼”的本原作用,弘扬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推动礼仪课程教学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9.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礼仪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书达理、以礼待人应该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然而,在大学校园里仍有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行礼、不尚礼的不文明行为,这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和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这些现象应当引起高校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应积极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素质,是人立足社会的基础。中学生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又是新时期社会道德规范的体现者。中学阶段是一个人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品德,为其将来成为社会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