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审美形式理论是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核心。马尔库塞的审美形式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内容与形式二分法的理解,对界定艺术的独特本质,揭示审美和艺术的政治,革命功能的间接性,具有新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审美形式理论是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核心。马尔库塞的审美形式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内容与形式二分法的理解,对界定艺术的独特本质,揭示审美和艺术的政治、革命功能的间接性,具有新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面对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压抑与异化,马尔库塞对人的解放之路进行了沉思。他在赞同马克思把人的解放的实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解放的同时,又依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学及心理结构理论,提出了不同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解放的理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解放美学观:人的解放的实质在于人格、精神与美感上的爱欲解放,而爱欲解放得以实现的关键途径是艺术和审美,艺术和审美具有造就“新感性”、批判现实社会、加强个体主体与社会整体力量的功能。马尔库塞的解放美学突出了艺术、审美与人的未来的深刻关联,值得借鉴。但这一丝毫未触及资本主义制度根源的艺术审美救世观只能是一种主观设想。  相似文献   

4.
5.
本文阐述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即单面社会理论,当今发达工业社会的特征是一维的社会,这是科技意志的必然后果,一维的社会制造出一维的文化、思想和思维方式即制造出一维的意识形态。马尔库塞的批判革命理论是乌托邦革命论,推崇的以文化革命、意识革命、本能革命为核心的总体革命是在纯粹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革命,在人的灵魂深处进行革命,即是一种革命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6.
“审美形式”是马尔库塞艺术和美学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范畴,他的整个美学思想都是围绕着审美形式而展开的。马尔库塞的审美形式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形式与内容二分法,把审美形式提到本体论的高度,他对审美形式的界定、审美形式功能的阐述以及对艺术独特本质的界定都具有跨时代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法兰克福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阿多诺、马尔库塞,从对现代资本主义全面异化分析入手,着重批判了资本主义的文化产业和强制性消费把人变为“单维人”,对人们的生存状况表示极大的担忧,进而提出他们的带有乌托邦色彩的艺术理论,怀有“文化救赎”的使命感和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8.
审美形式论是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相反,马尔库塞认为,艺术的政治潜能在于艺术本身,即在审美形式本身。本从分析其对“审美形式”一词的特殊规定性入手,探讨马尔库塞对学艺术的倾向性和意识形态性的观点,并试图纠正学界的一些误解。  相似文献   

9.
马尔库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代表。笔者从审美主体性角度对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开掘,认为无论是他对爱欲解放论的强调,还是对艺术审美革命论的坚持和新感性的张扬,都落实到他对异化现实的反对和自由人性和社会建立的期待上。  相似文献   

10.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历史就是人被压抑的历史。他从精神分析哲学的高度揭示了文明的二律背反,即文明以持久地征服人的本能为基础。马尔库塞继承了弗洛伊德的衣钵,对其文明观进行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阐释,并与马克思异化劳动相结合,试图僭越文明之二律背反,假审美之维探究一种非压抑性文明方式。解构意在批判,但解构之后的建构则极具乌托邦情调,除却其批驳性,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留给我们的仅仅是幻想,而这正是本文与他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1.
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现代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审美和艺术的功利性、审美形式理论、新感性、艺术自律等观点拓展了现代美学的思维空间和发展前景 ,规范和引导了现代美学思潮的多元走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磨练出来的文化命脉和文明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谐社会理想经由长期的历史积淀已泛化为民族的社会心理习惯。对古代和谐思想的传承,使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并彰显其中国特色。充分审视和把握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尔库塞认为,利益的主体性的基础是人的生命,利益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性,利益的主体性必须反对极权主义。马尔库塞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利益的主体性在主体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但是,马尔库塞不了解利益的主体性的本质,认为利益的主体性脱离社会关系,源于人的自然本性或某种意识和心理表现,因而,马尔库塞没能科学地揭示主体活动的思想动机和利益的主体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的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它的产生和发挥并不取决于主体对某一需要的意识,而是受着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制约。利益的主体性在本质上属于社会关系范畴。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教育从传统教育发展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无疑是巨大的进步。但我们在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能力的时候,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学校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人的完善与发展,而美育在丰富情感、塑造健康人格等方面有着其他教育活动代替不了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5.
政治文化是政治的灵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文化内含着社会成员对和谐社会政治发展前景的向往,是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化构建的主体性原则,首先要承认人在和谐社会政治文化构建中的主体地位;其次主体的现实性、多元性、历史性等外在的特性和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内在根本特性对政治文化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意义;最后,满足主体的利益需求,是和谐社会政治文化价值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6.
马尔库塞就相关传播语言的仪式化问题所作出的讨论,为传播研究留下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遗产。文章对于这种讨论作出了清理,认为,马尔库塞阐发的传播语言仪式化问题主要是:“既定真理”的“唤起”;语言的“封闭”;表述的某种“实施性”。  相似文献   

17.
校园和谐主要体现为学校教育培养模式、校园内人际以及校园综合环境和谐三大方面。寓美育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之中,以美育视角着手探析美育与高校和谐校园之间的关系,对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席勒审美乌托邦理论起于法国大革命后席勒对人性堕落问题的发现.通过对人性现状的描述和对人性的抽象分析,席勒认为,只有审美才能弥合人性的分裂,只有超越现实的艺术才能为人性的改造提供有效的武器.他试图以人的审美冲动建立起审美王国,以实现人的自由.然而这只是一个审美乌托邦,注定在现实中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19.
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社会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和谐社会也需要和谐文化,二者之间是共生和包含关系。判断一种文化是否具有和谐性质,既要看它是否有助于化解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增进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秩序,又要看它在社会发展的未来取向上是否有助于促进人们以社会和谐为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20.
“审美性”是和谐校园在感性形态上的特质性显现。具备审美性的和谐校园体现为六个方面的美学形态:校园环境的高雅美、“学校精神”的理想关、管理制度的人性美、校园文化的艺术关、教师人格的境界关、学生修养的纯洁关。这六者互相促进、互为补充,才能把和谐校园发展壮大为“和谐与美的校园”,并成为学生、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等“和谐校园主人”共同生活的美好乐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