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析网络传播中受众角色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乐程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23(5):114-115,132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传播理论已无法给网络传播中出现的新现象以合理的解释,尤其是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受众在网络传播中显现出许多与传统大众传播中不同的特征.本文将网络传播中受众与大众传播中的受众进行对比,分析了网络传播中受众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2.
网络时代多重力量涌入互联网空间,其中与意识形态相关的斗争也日益激烈。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促使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角色发生转换,给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一系列挑战。一方面,全新的技术条件使得意识形态传播有了更便捷的途径。另一方面,我们也遭到了受众视域下反“沉默螺旋”、“碎片化”阅读、网络“集群”等现象对传播影响力的冲击。面对网络时代出现的新特点,我们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正确、科学地分析受众变化对意识形态建设造成的影响,有效整合各种有利因素,加强意识形态传播效果,做好精神引领,开创意识形态工作新篇章。  相似文献   

3.
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三清山囊括了国内外项尖旅游品牌,但全国公众对其认知却与其盛名不相符,关键在于旅游形象传播不足。三清山形象传播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上,各个职能部门紧密合作,进行准确的目标受众定位,充分使用当代语境下多样的传播媒介,通过传统媒体、网络传播、公共关系、口碑传播和实物传播方式,传播三清山的总体资源和特色,全面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推进三清山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网络的虚拟性看网络谣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网络谣言迅速传播并产生极大危害性的关键因素是网络身份的虚拟性,对网络谣言加以解析,着重阐述在网络身份虚拟的技术背景和网民的匿名心理背景下,网络谣言传播所表现出的相对于传统谣言传播的不同特点和传播效果,力求探讨出网络谣言这一信息污染迅速传播并产生极大影响力的成因所在。  相似文献   

5.
国际互联网(Internet)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传播改变了传统传播观念中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使传播主体发生了变化.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在网上,受众不再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端,而是可以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信息的内容.本文将通过对大量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来探讨进入新世纪后互联网受众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当前网络品牌的观念深入人内心,高校网络品牌塑造和传播的理念逐渐引起重视。高校网络品牌传播可以借助多种传播媒介,通过人际传播、社群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扩大高校品牌的影响力,并铸就网络口碑。本文在高校网络品牌、传播媒介、网络受众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传播系统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7.
刻板印象是人们社会活动中认识他人的角色图示,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成为了人们形成角色图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所传播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对受众有着内在的、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或改变着受众的刻板印象。文章以"媒介女性形象"的实地调查问卷为主要分析文本,试图了解受众对当今媒介女性形象的认知状态,并探讨消费主义文化于媒介女性形象塑造过程中在受众心理的映射,以此彰显大众媒介在传播女性形象上的效果问题,为我国媒介改善女性刻板印象报道,塑造真实女性形象提供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受众、传播渠道、内容、传播效果四个维度对网络微电影《这一刻,爱吧》的传播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在年轻的受众群体中,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微电影,能够引起受众共鸣和原本价值体系的情感变化,从而实现最佳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网络传播对传统传播方式的继承和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传播学研究的三个领域:控制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对网络传播这一新兴的传播方式进行简要分析,指出其对传统传播方式,主要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的继承超越和。网络传播动摇、改变了传统传播模式中传播者的地位和形式。它运用丰富的符号。实现了传播的多媒体化,特别是网络语言更是对传统传播符号的革新与超越。网络传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传受互动,并呈现大众传播与受众窄播相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受众、传播渠道、内容、传播效果四个维度对网络微电影《这一刻,爱吧》的传播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在年轻的受众群体中,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微电影,能够引起受众共鸣和原本价值体系的情感变化,从而实现最佳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格局中影响力的日益提升,中国议题也日益成为外国媒体所关注的焦点,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提升国家形象是当下首要的工作。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使其它国家了解一个全面的新中国对于中国在国际的发展有巨大的意义。本文从社会符号学的视觉语法角度出发,对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探讨该多模态语篇是如何构建、传播中国形象的以及该纪录片对我国的对外形象传播工作带来的启示,对于提高受众的图像解读能力和图像建构者的设计能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传播的力量是巨大的,传播力汇聚着世界海量的信息,改变着受众的思维和生活.现如今,传播效应的影响力正日渐加大,而传播活动影响力加大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目的.所以,研究传播效果对于传播学有重要的意义.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运动之一——足球,其发展也和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的联系.本文以传播效果的理论为研究基础,依据足球传播活动的构成因素,来分析足球传播效果的理论研究、表现形式、以对及影响足球传播效果因素加以分析,希望能提高足球的传播效果以及促进足球传播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南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在中国、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地区都较为流行,但是它在其他地区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待于提高.南音的国际传播有赖于其外宣策略及外宣话语效果,而专事于话语策略和话语效果的西方修辞学能为南音的国际传播及南音翻译提供相应的理论性建议.提高南音的国际影响力,应充分重视受众因素,精心策划宣传文案及选择话语平台,构建修辞人格.提升话语效果和影响力,逐渐培养海外人士对南音的了解和喜好,使南音真正"走出去".  相似文献   

14.
新疆维吾尔语主流媒体对新疆少数民族受众获取信息和形成主流价值观具有决定性影响作用.主流媒体影响力产生过程主要包括接触环节、选择环节、保持环节,本文对每个环节可能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就核心受众进行了效果研究.认为维吾尔语主流媒体虽然在少数民族受众中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仍应针对其影响力产生过程寻找薄弱环节并及时进行调整改进.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传播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点、传播内涵以及传播效果进行系统论述。首先归纳总结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点:传播平台的创新性;传播主体的广泛性;传播内容的精炼性。其次从传播主体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内涵。一是传播主体的"娱乐精神";二是传播中凸显"网络民主"。最后对传播效果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语言生态环境的改变、受众与传播者的循环传播及传播效应的两面性都会影响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内涵进行解读。一是从信息传播的渠道—传播媒介视角分析其与网络流行语的密切关系及产生的影响;二是从传播主体视角分析传播主体的广泛性特征及"娱乐精神";三是从传播效果角度阐释网络流行语的受众特征及传播效果的两面性,以期能对网络流行语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影视传媒中的教师形象反映了受众对教育、文化的心理表达。传统影视传媒中塑造了"红烛""园丁"型的教师形象;当代影视传媒中塑造的一批"麻辣教师"新形象深入人心,深受观众欢迎。教师形象的变迁反映了受众心理的变化。将影视传媒作品中传统的教师形象与当代新教师形象进行对比,以此分析和透视受众在不同时代的心理发展变化。具体阐述了受众心理从崇尚单一的正统形象到求新求异的心理,从对模式化教师形象的顺从心理到寻求凸显个性的逆反心理,从求美求崇高的幻象心理到求真求实的心理,从求教化到求娱乐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18.
在《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我国对外传播中的问题与发展策略》中指出,对传播对象的关注和强调,是遵循传播规律中“受众本位”的必然要求。成功的形象传播必然是传播对象选择性接受、记忆、理解的传播结果。加强国际受众的心理研究主要是为了使我们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做到为知己知彼、有的放矢,使我们的对外传播媒体能真正发挥作用,既能改变国际受众的态度转变,同时能有效改善我国的国家形象。把握传播规律,在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上考虑到传播对象的感受,避免传播对象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9.
中文国际传播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软实力功能日益受到关注。文章以我国对外传播的核心任务——“中国形象”为切入点,在东南亚五国展开了一项量质结合的实证研究。研究证实,中文国际传播效果与受众的中国形象认知呈正相关关系,中文国际传播影响受众中国形象认知的途径包括:中文传播模式引导中国形象认知;中文和孔子学院形象直接关联中国文化形象;华裔语言保持拉动身份认同;目的语思维转换重构学习者身份和认知。在此基础上归纳了中文国际传播的四大软实力功能:符号功能、交际功能、身份建构功能和思维功能,在新时期均衡发挥各项功能,可使中文国际传播为国家软实力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新国风”热潮逐渐兴起,带领着中国传统文化以新的面貌回归,既折射出中国人民日渐提升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又代表着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转换和创新。本文在研究中国原创音乐剧兴起与发展的基础上,探讨了“新国风”音乐剧舞台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以及传播渠道上的创新,并对其受众反馈和效果呈现进行了深刻分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