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供给和需求是土地市场建立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及布局特点的分析,选取四因素(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农村居民点紧凑度、农村居民点建筑密度、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得出内蒙古自治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粗放,存在22万hm2供给潜力;通过对2013年自治区土地供应情况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分析,得出"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和工业化对集体建设用地需求在12万hm2以上。通过总结自治区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自治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相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整理农村居民点内的空闲土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对于增加区域耕地面积、缓解区域建设用地供求紧张的矛盾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对长治市86个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统计资料分析,对长治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及整理潜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长治市农村居民点现有的空闲土地面积约5452.49hm2,农村居民点用地可整理为农用地的潜力为1090.73hm2,其中可复垦为耕地的潜力为327.04hm2,复垦潜力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丘陵区-平川区-山地区。  相似文献   

3.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研究——以济阳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济阳县为例,以乡镇为单位,对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及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根据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系数、综合可行性系数和区位条件,采用层次筛选法,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划分为四类:优先整理区、生态型整理区、布局调整区和适度整理区.研究结果可为济阳县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后节约集约用地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仪陇县一个灾后重建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比较了项目区在挂钩项目实施前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情况.结果表明,项目区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后,节约了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优化了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与配置,增加了土地利用强度及土地产出效益.同时,保障了建设用地的需求,保证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5.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我国近年来兴起的农村土地集约化利用形式,在学术界相关研究基础上,以武汉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周边的农村居民点为例,初步探讨景区周边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针对不同类型居民点,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居民点搬迁模式、城中村改造模式和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模式,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直接或间接低影响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笔者通过对托克托县建设用地历史、现状数量和结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显示:城乡建设用地和独立工矿用地增加迅速、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不大;存在着供需矛盾突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偏大,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偏低,集约利用水平低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笔者结合全国正在开展的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对内蒙古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及利用动态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了农村居民点利用中存在的主要用地问题;结合内蒙古宅基地特征分析,提出了内蒙古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存在的困境,探讨了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的措施建议。通过研究发现:内蒙古宅基地具有典型农村村庄、牧区村落和半农半牧区居民点相混杂的特点。在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中需制定统一标准,合理界定宅基地功能区,研制差别化的用地政策,并开展正确积极的舆论引导等来实现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8.
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有影响。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变更数据,结合实地考察,对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15年来耕地数量持续减少,林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其它农用地处于增加趋势,牧草地、独立工矿及居民点和未利用土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波动趋势;1996-2006年耕地、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变化区域差异非常明显;从2001-2005年减少的耕地主要变为林地、牧草地、独立工矿及居民点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因此,保护耕地、调整农用地结构,使土地利用方式更加合理应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建设用地结构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通过分析土默特右旗建设用地变化幅度、变化速度以及建设用地变化的乡镇差异,发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较大,交通用地面积较小,建设用地总体规模偏小。因此,农村居民点需进行整理,须抓好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工作,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要抓好节约集约用地。  相似文献   

10.
笔者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影像判读与实地调查法,以2009年为规划基期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测算土默特左旗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理论潜力为5 094.29hm2、可实现潜力面积为2 971.29hm2和现实潜力面积为2104.14hm2,可规划出耕地的潜力面积为1896.52hm2,可实现潜力面积占现有农村居民点面积的30.65%.将全旗划分为4个不同的整治区域,对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整治模式与方向.结合土默特左旗实际,提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实施对策为科学编制和实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规划、完善产权制度、多渠道筹措资金等.本研究为旗县级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进行分析,尤其是针对土默特平原地区,测算其潜力及其区域差异特点,可为同类地区确定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重点区域及时序安排、整治模式,更好地开展居民点整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小城镇是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居民点,它既有城市密集的用地方式,又有农村低矮的建筑格局。确定小城镇的适度用地规模需要充分考虑小城镇发展的现有条件和不可预见因素;加强小城镇周边农地地价评估和改善旧镇域的投资环境是从节流和开源两个方面促使小城镇集约用地的有效措施;科学制定土地管理制度和提高土地管理执行效率,能促进小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2.
土地整理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在总结我国村庄合并主要内容、形式,分析农村居民点建设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德州市合村并居中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按照作业模式、组织模式、资金筹集模式提出区域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模式和政策建议,期望对区域合村并居建设工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根据梓潼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和统计年鉴数据,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法、综合评价法及AHP层次分析法预测了2020年梓潼县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根据预测,2020年梓潼县通过开展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后,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可新增耕地面积分别为1521.90 hm2和863.84 hm2,新增耕地系数分别为2.98%和1.66%.各乡镇整理潜力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总体上呈东南部小,中西部大的趋势.因此,可根据各乡镇潜力大小制定合理的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提高土地整理效率.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存在的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农村村庄布局散乱,土地违法利用现象比较普遍,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滞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不规范性等问题,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优化设计,从而创建集约型、高效型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机制,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以土地详查数据为依据,通过对江西省近几年土地利用状况相关资料的定性与定量分析,阐述了区域土地利用现状与变化特点,并分析了影响其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江西省的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着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耕地减少与人口增加矛盾,城镇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为促进江西省土地的优化利用,应采取以下措施对策:落实土地基本国策,大力保护耕地;开展农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整理,挖大建设用地存量;顺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优先保障重点产业用地的有效供应;积极发展节地经济,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与节约利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分析主体功能区规划背景下甘肃省建设用地需求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探讨主体功能区规划背景下保护耕地与建设用地保障的途径。研究方法:在分析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与耕地保护政策的基础上,指出甘肃省的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分布于甘肃省水土条件好的绿洲、河谷川地、盆地,耕地分布比较集中。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将使甘肃省耕地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然后通过分析甘肃省耕地变化趋势、耕地减少流向和建设用地的现状,提出甘肃省耕地保护途径。研究结果:甘肃名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的实施,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占用只占一小部分;现有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比较粗放,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和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过高。研究结论:适当安排生态退耕,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有针对性的扩大重点开发区的土地供给,提高现有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加强土地开发复垦。  相似文献   

17.
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研究对象,运用RS对龙泉驿区2007年和2013年两个时期遥感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将研究区域划分为六种土地利用类型:居民点用地、林地、耕地、水体、道路用地和其他用地,综合GIS技术和马尔科夫模型来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6年间龙泉驿区的土地利用类型结构有较大的变化,其中居民点用地、道路用地、水体和其他用地呈增加趋势,而耕地和林地则大幅减少.最后,分析探讨影响龙泉驿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人口、经济、城市化.  相似文献   

18.
周刚  晏涵 《怀化学院学报》2011,30(11):89-92
从怀化市耕地与基本农田、城镇工矿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生态用地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布局及空间调整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9.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低效建设用地整理的主要内容之一.以会昌晓龙乡为例,运用生态位理论建立农村居民点发展评价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加权Voronoi图对晓龙乡农村居民点进行发展评价,确定各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方式,并对整理后的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发展实力低级地区占很大比例,乡域空间分布类型表现为随机型,村尺度表现为集群型,居民点的发展实力等级呈现出以河流和交通干道为中心向周边边远山区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采用文献、案例、类比分析法,探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动因.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在"燃烧物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助燃剂"(农地所有权归属不清、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土地利用比较利益差距大)、"点火温度"(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共同驱动因子下作用的结果 .由此提出应该重点解决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问题的以下建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产权清晰、落实确权登记、统计核实经营性建设用地数量和构建交易市场并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