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君 《家长》2012,(12):6
几年前,一本名为《死亡笔记》的日本漫画引起了国内社会的普遍忧虑。它在风靡校园的同时,其主要道具"死亡笔记本"也受到了不少中小学生的热捧,对谁不满,就将谁的名字写在上面诅咒。据媒体报道,只因与同学争吵了几句,长沙市某重点中学的初二女生婷婷就悄悄地掏出随身携带的"死亡笔记本",咬牙切齿地写道:"××将于中秋节遭遇车祸,被撞5次,不治身亡。"本是一个具有荒诞色彩的漫  相似文献   

2.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一词原本是针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现象的对策而出现的,起初是以死亡教育为主要形式,目的是通过生命教育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对生命的威胁。1968年,  相似文献   

3.
善待生命     
人来世上是偶然的,而走向死亡是必然的。 谁都知道生命是最宝贵的,但很少有人懂得善待生命。 除了生与死能引起几声欢呼、几阵痛哭外,健康生活在世上的人很少会认为拥有生命是一种幸福。  相似文献   

4.
田夏彪 《文教资料》2014,(18):93-94
人的生命历程包含了从出生到死亡的连续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与教育发生联系。教育要遵循不同生命阶段的人性之道,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妥善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生命事件,不断将人的生命发展导向"善"的人生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5.
张文杰 《考试周刊》2010,(38):199-200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网络化"、"数字化"和"多媒体"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育技术被推到了教育改革的最前沿,被视为21世纪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谁掌握了它,谁就掌握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6.
前两天,我和爸爸在家看国际新闻时,看到了这样一条消息:几名伊拉克恐怖分子利用人体炸弹袭击了一家餐馆,造成几十人死亡。看了这条消息,我感到很震惊,就在那一秒钟,几十个生命一下子就化成了灰;就在那一秒钟,死神无情地夺走了那么多生命,其中有些儿童还未长大就离开了人世。我想他们离开这个世界时一定带着一肚子的遗憾与怨恨。  相似文献   

7.
拉登已死,谁将接掌"基地"?人们的议论普遍集中在两个人身上,即"拉登大脑"扎瓦赫里和"死亡教士"奥拉基。扎瓦赫里是埃及人,作为埃及"圣战者"领袖,他曾经组织、  相似文献   

8.
关注生命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丹军 《湖南教育》2003,(16):16-17
生命教育不可忽视“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死问题一直是人类千百年来不断追求、探索的谜。而对生死问题的科学探索却是始于现代。美国最先兴起死亡学研究,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就开始探索有关死亡的主题教育。1977年,《死亡杂志》在美国创刊。目前美国52%的医学系及78%的护理系都设有三个必修的“死亡濒临”课程。美国的作法被许多发达国家纷纷效仿。20世纪末,我国台湾教育界将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引入整合,称为生命教育。它的主旨是:阐释生命的可贵及生命应有的尊严。台湾的生命教育共分成两个单元:一是“生命的旋律”,包括了解生命的跃…  相似文献   

9.
今天一走进教室,我就被讲台上的两枝桃花吸引住了:桃枝是被插在一个透明的花瓶里的,许多花朵簇拥在一起,粉红色的花瓣那么娇艳。几片嫩绿的叶子夹在桃花之间越发显得生机勃勃。顿时我的心也有点醉了,醉在盛开的春花里,醉在孩子的爱心里。伴随着春天的来临,孩子们便不时地将春天里充满生机的各色植物摆上我的讲台,有时是几条刚刚萌发嫩芽的柔软的柳枝,有时是几朵散发着清香的不知名儿的野花。今天是谁将这醉人的桃花摆在这儿呢?不必去想,也不必去问,瞧!付××同学那张调皮的小脸不就告诉我了吗?我们相视一笑,那份快乐就写在彼此的脸上了。孩…  相似文献   

10.
人的发展是生命意义不断丰富的过程,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激扬人的生命活力,促进生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反思不断发生的生命极端现象,意义的失落、教育的"纯工具化"理性成为生命失落的根本诱因,因而引导学生"为何而生",帮助学生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也就成为了生命教育的本质规定。由此,教育要唤醒生命之爱,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积极展现中赋予生命以意义;提升自我意识,引导学生在省察自我中发现生命的意义;涵化生命情感,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文化熏陶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培养坚强意志,引导学生在挑战痛苦中实现生命的意义;激发责任感,引导学生在创造性劳动实践中开创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烨 《考试周刊》2012,(63):55-55
近年来,生命化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界人士所倡导的主流教育模式。在如今"以人为本"的思想大潮流下,生命化教育所提倡的"遵循生命特征,创造成长条件,促进生命完善,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理念也越来越受到追捧。本文将从生命化教育入手,就生命化教育视角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生命     
赵云慧 《云南教育》2008,(22):39-39
空的什么也没有,黑的沉静可怕。 生命就这样结束。你不存在了。数年之后,活着的人又有几个会记着你呢?人生就是这样,谁又说得清呢?  相似文献   

13.
生命的价值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  相似文献   

14.
春秋时代的人们对于死亡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当他们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时,死亡就如生命般美好。在《左传》中,仁人义士们的死节殉道,体现了对"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王厚成 《师道》2011,(6):26-28
记得刚刚工作的时候,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农民种田失手,明年可以再来;工人产出次品,可以回炉重造;如果我教出了不合格的学生,谁为他们负责?"一次开会时被一位老教师看到了,立即对我说:不错,境界不低嘛!  相似文献   

16.
2013年12月4日,PISA2012测试结果公布的次日,当全球媒体都在热议此次PISA测试谁的表现最好、谁有明显进步、谁大幅下滑的时候,英国教育部官网不动声色地披露了一项雄心勃勃的政府新行动:将拨款1100万英镑,在全国创建30个左右的"数学教育战略中心"(Mathematics Education Strategic Hubs,MESH),提升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7.
《集宁师专学报》2018,(1):33-35
在蒙古象征的法则中,树是有生命的、生长繁殖的象征,所以活的树木生长、倒下,就表示人的出生、成长、死亡的过程。蒙古人把折断树枝、毁坏树木看成是造孽,他们相信如果谁毁坏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大自然中的树木,谁就等于使自己的生命完结或残缺不全。  相似文献   

18.
陈欣 《文学教育(上)》2010,(16):125-125
《红楼梦》里面有这样几句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其中,"味"不但有文学作品内容之味,更有人生之味。仔细品味,其"味"无穷。我们品味文学作品的同时,其实也在感悟人生。  相似文献   

19.
中央电视台“真情·沟通”栏目最近播放了著名家庭教育专家、曾多年担当《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的卢勤教育上初中儿子不要早恋的故事。有一次卢妈妈到儿子所在的学校参加家长会,班主任老师笑眯眯地对卢妈妈说:“你儿子很有眼力,最近看上了我们班上的一个又高又漂亮、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女生。”惊闻儿子早恋的卢妈妈,回家与儿子谈话。她不动声色,在儿子的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三句话:一个国家强大了,跟你建交的国家自然就会多;一个人强大了,跟你交往的人自然就会多;一个男人伟大了,一个个好的女子自然就会找到你。儿子看到这些话,内心的暗…  相似文献   

20.
部分大学生因为不科学的生命观引发的心理困惑和生命困顿,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时代问题和社会问题,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刻不容缓。在高校目前的课程体系里,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自觉、系统的生命教育最恰当的主渠道就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就"基础"课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进行了探讨,提出将生命教育主线贯穿"基础"课教学的全过程,并阐述了"基础"课教学何以能够承担生命教育任务,分析了如何使"基础"课教学真正承担起生命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